-
厥证
症见突然昏仆、张口息微、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细无力或沉微者,多属虚证。而二者之实证又有相似之处,如形体壮实,情志引发,发作时均见卒然昏厥,牙关紧闭,脉沉弦等症,但气厥实证是因肝气上逆所致,常见情绪改变,反复发作之特点,醒后也可出现哭笑无常等表现,治宜顺气开郁;
-
气厥
是指中气衰竭,或气机逆乱蒙闭诸窍所致的厥证。实证:气厥·实证(qisyncopewithexcesssyndrome)是指邪实闭窍,气机上逆,以突然昏倒,人事不知,牙关紧闭,两手握拳,呼吸急促,或见四肢厥冷,苔薄白,脉伏或沉弦等为常见症的气厥证候。气厥虚证的症状: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质淡,脉沉微。
-
血厥
概述:血厥:1.郁冒;是指失血过多,神明失养或血随气升,上冲清窍所致的厥证。治法:活血顺气。平肝降逆,理气通瘀。血厥虚证的症状:常因失血过多所致,患者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目陷口张,自汗肤冷,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
食厥
概述:食厥(crapulentsyncope)为病证名。《中医药学名词》(2010):食厥是指暴饮暴食而致食积内停气机阻塞引起的厥证。佐餐服食。《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痰厥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痰证的分类:由于痰浊停留部位、病因及症状表现不同,有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热痰、气痰、虚痰、实痰等病证。
-
寒厥
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类证活人书·论阴阳寒热》:“冷厥者,初得病日便四肢逆冷,脉沉微而不数,足多挛,卧而恶寒,或自引衣盖覆,不饮水,或下利清谷,或清便自调,或小便数,外证多惺惺而静,脉虽沉实,按之迟而弱者,知其冷厥也。
-
热厥
其证四肢厥逆,身热面赤,唇燥大渴,口干舌苦,目闭或不闭,小便赤涩短少,大便燥结,不省人事。”谵语身冷,遗溺自汗者,用白虎汤;《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气厥·虚证
定义:气厥·虚证(qisyncopewithdeficiencysyndrome)是指元气亏虚,气随血脱,津竭气脱,以头晕目眩,心慌气短,突然昏仆,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汗出肢冷,或小便自遗,舌淡,脉沉细微等为常见症的气厥证候。厥证简称厥。《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
-
阴厥
概述:阴厥(yincoldlimbs)为病证名。厥证之一。《医宗己任篇·厥逆》:“如得病便四肢厥冷,脉沉而细,手足挛而恶寒,引衣盖覆不欲水。《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冷厥
注解:冷厥为病证名。《类证活人书·论阴阳寒热》:“冷厥者,初得病日便四肢逆冷,脉沉微而不数,足多挛,卧而恶寒,或自引衣盖覆,不饮水,或下利清谷,或清便自调,或小便数,外证多惺惺而静,脉虽沉实,按之迟而弱者,知其冷厥也。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气厥·实证
定义:气厥·实证(qisyncopewithexcesssyndrome)是指邪实闭窍,气机上逆,以突然昏倒,人事不知,牙关紧闭,两手握拳,呼吸急促,或见四肢厥冷,苔薄白,脉伏或沉弦等为常见症的气厥证候。是指中气衰竭,或气机逆乱蒙闭诸窍所致的厥证。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肝厥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体针:实证取水沟、内关、合谷、中冲、劳宫、太冲、涌泉等穴为主。虚证取百会、气海、水沟、足三里、关元等穴为主。多汗加复溜。
-
酒厥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体针:实证取水沟、内关、合谷、中冲、劳宫、太冲、涌泉等穴为主。虚证取百会、气海、水沟、足三里、关元等穴为主。多汗加复溜。
-
色厥
治用独参汤益气固脱。《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体针:实证取水沟、内关、合谷、中冲、劳宫、太冲、涌泉等穴为主。虚证取百会、气海、水沟、足三里、关元等穴为主。
-
血厥·虚证
定义:血厥·虚证(bloodsyncopewithdeficiencysyndrome)是指气血亏虚,血虚不能上承,以心悸头晕,或眼前发黑,昏厥无知,面色苍白,口唇不华,目陷口张,自汗肤冷,呼吸微弱,或四肢震颤,舌淡,苔薄白,脉芤或细数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血厥证候。若口干少津者,可加麦冬、玉竹、北沙参等以养胃生津。厥证之一。
-
血厥·实证
定义:血厥·实证(bloodsyncopewithexcesssyndrome)是指暴怒伤肝,气机逆乱,血随气升,扰乱神明,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醒后头昏头痛,舌红,苔薄黄,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血厥证候。若急躁易怒,少寐多梦者,可加钩藤、石决明、龙胆草、丹皮、远志、菖蒲等以平肝潜阳、清肝宁神。厥证之一。
-
血虚厥
血虚厥为病证名。多见于失血、崩漏、产后。《赤水玄珠·厥证门》:“因血虚而得者,脉洪大,宜四物汤加酒炒黄柏、知母。”《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肺厥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体针:实证取水沟、内关、合谷、中冲、劳宫、太冲、涌泉等穴为主。虚证取百会、气海、水沟、足三里、关元等穴为主。多汗加复溜。
-
蛔厥
概述:蛔厥(syncopeduetoascariasis、coldlimbssyndromeduetoascariasis)为病证名。本病证可见于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等。《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大厥
大厥为病证名,厥证之一。《类经·疾病类》:“血气并走于上则上实下虚,下虚则阴脱,阴脱则根本离绝而下厥上竭,是为大厥,所以暴死。《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少阴厥
少阴厥为病证名,六经厥之一。太阳厥、阳明厥、少阳厥、太阴厥、少阴厥、厥阴厥之总称,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薄厥
是指以突然发生的眩晕、头痛,烦躁不安,偏身麻木,甚则神志不清,汗出,息促等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病。病因病机:因大怒而致的厥证。出《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症状:阳气亢盛,血随气逆郁积头部,而出现卒然厥逆、头痛、眩仆的昏厥重症。
-
暴厥
暴厥病名。厥证之一。症见卒然昏厥,不省人事。《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景岳全书·杂证谟》:“脉至如喘者,谓脉之急促如喘,此血气败乱之候,故致暴厥不言,即今人所谓中风不语之属也。”
-
晕厥
晕厥的分类:晕厥有如下类型:①心原性晕厥。应了解发作时的体位和头位,由卧位转为立位时常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晕厥,颈动脉窦过敏性晕厥多发生于头位突然转动时。晕厥的治疗:刺灸法:治则苏厥醒神处方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方义水沟居任督交接之处,督脉入脑上巅,取之以接续阴阳经气,有开窍醒神之功;虚证可灸。
-
藏厥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时安者,此为藏厥。”《张氏医通·伤寒诸论》:“藏厥者,胃中阳虚不能生化脾土,则脾藏气衰不运,不运则水谷不化,胃气不行,经脉不通,故周身皆冷而厥也。”又:“藏厥者,其人阳气素虚,肾藏之真阳衰极。”治疗宜用附子理中汤及灸法。
-
郁厥
《中医药学名词》(2004):郁厥为郁病昏厥。《中医药学名词》(2010):郁厥是指郁病所致的厥证。郁厥的病因:因热升风动所致郁冒而厥之证。郁厥的症状及治疗:《类证治裁·厥症》:“郁厥亦血厥症。平居无疾,忽默默无知,目闭口噤,恶闻人声,移时方寤,由热升风动,郁冒而厥,妇人多有之。羚羊角散。”
-
休克
引发休克的因子主要通过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及外周血管容量增加等途径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剧减、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代谢紊乱,重要生命器官遭受严重的、乃至不可逆的损害。2.意识障碍;其次,采用针刺升压,以素谬、人中、内关为主,配少冲、少泽、中冲、涌泉、耳针升压点及呼吸穴。
-
蚘厥
《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并治》:“蚘厥者,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伤寒绪论》卷下:“凡人胃脘忽痛忽止,身上乍热乍凉,面上作赤作白,脉倏乱倏静,口中吐沫不食者,便是蚘厥之候。”参见厥证、蛔厥条。
-
风厥
是指风毒突致,扰乱气血,阴阳乖戾,阳气欲脱,以胸闷心悸,呼吸困难,肢厥脉微,皮肤瘙痒,神志异常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风厥的病因病机:肝气化风所致厥证。《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张氏医通·厥》:“风厥者,手足搐搦,汗出而烦热不解也。”
-
煎厥
煎厥①厥证之一。属内热消烁阴液,逐渐虚赢的病证。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若或劳役犯房欲,精血内耗,阴火沸腾,致目昏耳闭,举动懒倦,失其常度,五心烦热,如火燔灼,名曰煎厥。《素问·脉解》:“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
-
脉厥
脉厥病名。①温疫里证应下失下,六脉如无之重症。见《温疫论》。以温疫里证失于攻下,内结壅闭,营内不能达于四末所致。亦有过用黄连、石膏诸苦寒药,强遏其热,致邪愈结,脉愈不通。”治宜承气汤缓下之,其脉自复。《伤寒寻源·战汗》:“战定之后,其人忽沉沉睡去,如死一般。参见厥证、战汗条。
-
气虚厥
气虚厥为病证名。因劳伤气弱,不能运行所致。《赤水玄珠·厥证门》:“厥因气虚而得者,其脉细小,宜四君子汤加黄芪、附子。”其脉细小,宜四君子汤加黄芪、附子,或补中益气汤等。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疾病分类:耳鼻喉科疾病概述:本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由于小脑及脑干依靠椎-基底动脉的供血,当椎-基动脉发生病变时,脑部血流不畅,供血不足,常出现眩晕等症状。疾病病因:1、颈椎骨质病变颈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关节强直、椎间盘突出、颈椎脱位、颈椎结核及外伤等,压迫椎动脉使管腔狭窄。
-
急危重证、专科疾病的治疗特点和要求
急危重证如出血、卒中、厥证、痫证、中毒等治疗,按“急则治标”的原则,迅速对证施以止血、回阳救脱、开闭固脱、宣窍豁痰、解毒等急救(在急救中应积极采用西医或中西医结合的有效措施),缓解之后再按一般治则调理。
-
厥病
厥病①《灵枢》第二十四篇之篇名。该篇主要论述由经气上逆所引起的病证。②指厥证。
-
臂厥
是手太阴肺经及手少阴心经的病候。《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有臂厥、骭厥、踝厥、骨厥、阳厥等名称。臂厥指手太阴、手少阴经经气逆乱而致的厥证。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类经·十二经病》:“瞀,木痛不仁也。
-
暴蹶
暴蹶病证名。即暴厥。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积蓄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参见暴厥、厥证条。
-
暴厥耳聋
暴厥耳聋病名。系指卒然发生厥证而耳聋的病证。清·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通评虚实论》:“厥气上逆,上窍不通也,偏寒闭结,厥气下逆,下窍不通也。此内气暴薄,而为外窍之不通也。”治疗时应结合全身情况处方用药。
-
苏气汤
处方:乳香末3克没药末3克苏叶9克荆芥9克当归15克丹皮9克大黄3克桃仁14粒羊踯躅1.5克山羊血末1.5克白芍15克功能主治:治从高坠下,昏死不苏。用法用量:水煎服。主治:气虚之极之厥证。1剂轻,2剂更轻,连服数剂痊愈。各家论述:此方重用人参以补气,益之陈皮、枳壳宽中消痰,则人参苏气更为有神;
-
小儿厥证
辨证分型:临床常分寒厥、热厥。《杂病源流犀烛》卷九:“夫寒厥者,即阴厥,宜急补阳(如理中汤,或桂、附、干姜、吴萸等);是指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以四肢逆冷,伴形寒面青,神疲乏力,嗜卧,唇白,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润,脉沉弱或微迟为常见症的小儿厥证证候。仍速灸关元百壮,鼻尖有汗为度。”
-
诱敌出营汤
《喉科种福》卷四:方名:诱敌出营汤组成:苏梗1斤,葱白半斤,石菖蒲4两。功效:散表,开牙关。主治:厥证喉,通体冰冷,足硬如木马,六脉皆无,两目瞪视露睛,牙关紧闭者。用法用量:煎滚汤倾盆内,令病人坐盆上,以席围之,俾热气熏蒸,通令汗出。
-
女科全集
《女科全集》为书名,即《女科·产后编》。旧题:清·傅山撰。1827年始有初刊本。其中《女科》2卷,内容有带下、血崩、鬼胎、调经、种子、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等10门,共77篇,论述妇科各病证治。本书又有清·陆懋修校订本(收入《世补斋医书》),其中将《女科》析为8卷,合并为8门,改名《重订傅青主君女科》;
-
女科摘要
《女科摘要》为书名,即《傅青主女科》。其中《女科》2卷,内容有带下、血崩、鬼胎、调经、种子、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等10门,共77篇,论述妇科各病证治。本书又有清·陆懋修校订本(收入《世补斋医书》),其中将《女科》析为8卷,合并为8门,改名《重订傅青主君女科》;
-
六脉垂绝
六脉垂绝指左右寸、关、尺三部,或遍诊法之左右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微欲绝之象,示病情危重。参见微脉、脉厥、七怪脉:微脉为脉象之一。1.指温疫里证,应下失下,六脉如无之重证。治宜承气汤缓下之,其脉自复。2.指战汗后暂见脉停而呼吸尚存之证。即釜沸脉、鱼翔脉、弹石脉、解索脉、屋漏脉、虾游脉、雀啄脉七种。
-
心厥
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心厥的病因病机:一般发于心脏原有的严重病变,逐渐导致心阳虚衰,运血无力,神失充养,而致阳气外脱的一种厥证。关于心阳虚:心阳虚的症状除具有心气虚的证候外,还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心区憋闷,舌尖凉感。治宜回阳救急,用大剂参附汤或人参四逆汤灌服。
-
心阳暴脱
一般发于心脏原有的严重病变,逐渐导致心阳虚衰,运血无力,神失充养,而致阳气外脱的一种厥证。除具有心气虚的证候外,还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心区憋闷,舌尖凉感。严重者出现心阳虚脱时,可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甚则神昏,脉微细欲绝。治宜回阳救急,用大剂参附汤或人参四逆汤灌服。
-
双伏
双伏指两手伏脉。伏脉为脉象之一种。脉来隐伏,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难经·十八难》:“伏者,脉行筋下也。”见于邪闭、厥证、剧痛。
-
生化编
《生化编》为书名。《女科·产后编》有清·陆懋修校订本(收入《世补斋医书》),其中将《女科》析为8卷,合并为8门,改名《重订傅青主君女科》;一名《傅氏女科全集》、《女科全集》。其中《女科》2卷,内容有带下、血崩、鬼胎、调经、种子、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等10门,共77篇,论述妇科各病证治。
-
水厥
水厥(waterretentionsyncope)是指水气内停,上蒙清窍所致的厥证。
-
郁冒
《素问·至真要大论》:“郁冒不知人者,寒热之气乱于上也。”《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郁冒不仁,言寒气乘虚中人,如物蒙罩其首,恍惚不省人事,比之眩昏更重。”参见厥证,郁厥、血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