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熏蒸
熏蒸是中药外治方法的一种,指用药液趁热熏蒸肢体,治疗病邪在外的疾患,能使药气窜入肌腠筋骨,产生祛风、散寒,除湿作用的方法。
-
回浆
回浆为症状名。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痘至九日、十日之间,脓浆满足而色苍蜡者,必发热熏蒸,此回浆之候也,俗名谓之烧浆,又谓之干浆。盖真阳运化,其水自消烁而收靥矣。须大补气血而助之收结,用八珍汤;如当靥不靥,其人壮热,烦渴,脉来洪数,为热毒熏蒸而不靥,宜清凉退热,则痘自收靥。
-
番木瓜果浆
番木瓜果浆工艺流程原料→选果→分级→蒸烘→冷却→破碎→除种核→打浆→调酸→纯化→装袋→冷库贮藏番木瓜果浆制作方法将收获的番木瓜浸于49℃热水中20分钟以控制其贮藏性腐烂,随即喷水冷却,并移进密闭室,以二溴乙烯熏蒸灭杀果蝇等害虫。如有多量黑微粒存在,就将剖切机减速以求使种核不破碎,尽可能减低破碎率。
-
甘露解毒汤
《痘疹全书》卷下:甘露解毒汤:处方:猪苓、泽泻、麦冬、地骨、木通、黄芩、甘草、官桂、连翘。功能主治:痘疹因夏月衣被太厚,热气熏蒸不能靥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痘疹全书》卷下《种痘新书》卷八:组成: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木通、麦冬、地骨皮、连翘、官桂、香薷。
-
收靥
症状: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痘至九日、十日之间,脓浆满足而色苍蜡者,必发热熏蒸,此回浆之候也,俗名谓之烧浆,又谓之干浆。盖真阳运化,其水自消烁而收靥矣。辨证论治:须大补气血而助之收结,用八珍汤;如当靥不靥,其人壮热,烦渴,脉来洪数,为热毒熏蒸而不靥,宜清凉退热,则痘自收靥。
-
干浆
干浆为症状名。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痘至九日、十日之间,脓浆满足而色苍蜡者,必发热熏蒸,此回浆之候也,俗名谓之烧浆,又谓之干浆。盖真阳运化,其水自消烁而收靥矣。须大补气血而助之收结,用八珍汤;如当靥不靥,其人壮热,烦渴,脉来洪数,为热毒熏蒸而不靥,宜清凉退热,则痘自收靥。
-
层流手术室使用管理规则
生物洁净手术室只限于特别严格的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术,胸部与心脏手术、器官移植等一类切口手术。严禁穿羊毛衫进入净化手术间。2.风淋能除去人体表面99.97%的灰尘,故进入净化手术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风淋制度。4.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定期空气消毒。5.过滤器应定期检查及更换,初效过滤器1-2周应清洗或更换。
-
阴燥喉
概述:阴燥喉为病证名。病因病机:本病因嗜酒积热、肠胃湿热熏蒸或由阴虚于下,火炎于上等所致。症状:症见咽喉干燥不适,灼热而不欲饮,或口烧不渴,足心如烙,久则咽烂。治法:初宜清热除湿。可选用陈皮、瓜蒌、黄芩、栀子、云苓、木通、滑石、枳壳、厚朴、石膏等。后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大补阴丸等加减。
-
咽喉口腔病蒸气吸入法
咽喉口腔病蒸气吸入法(vaporinhalationfororalandthroatdisease)为中医治法名。是指用药物煎煮的蒸气熏蒸或吸入口咽的治法。
-
小儿舌膜
小儿舌膜为病证名。出《本草纲目》。《疡医大全》谓其症为“初生小儿舌上白膜裹住。”多因胎中感受热毒,蕴于脾胃,熏蒸于舌所致。临床还有舌下有膜如石榴子,妨碍吮乳,啼声不出者。治宜先将此膜刮去,外以白矾少许擦之。内服三黄汤(《银海精微》:黄连、黄芩、大黄)加银花、牛蒡子,以清热解毒。
-
牙齿风疳
牙齿风疳为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多由脏腑壅滞,久积风热,脾肺不利,心胸痰饮,邪毒之气,冲注上焦,熏蒸牙齿所致。症见齿龈肿痛、溃破腐烂,甚而牙齿松动、脱落,或脓血俱出,虫蚀齿根,口内常臭。面色青黄,唇颊肿痛等。治宜疏风清热,解毒祛痰。可选用仙方活命饮、清胃散等加减。
-
痰浊内闭
痰浊内闭病证名。简称痰闭。①泛指痰浊引致的闭证。临床多见痰火内闭和痰风内闭二种。②指痰迷心窍或痰火扰心所致的癫狂、痫证等精神神经病变。③温热病中湿热相挟酿成的闭证。《温热论》:“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又“此津亏湿热熏蒸,将成浊痰蒙闭心包也。”
-
双蛾风
《奇效良方》卷六十一:“双蛾风,生两个在喉关两边,亦圆如小箸头大。”多由肺胃蕴热,复感风邪,风热火毒熏蒸咽喉而发。《喉科指掌》卷三:“此症感冒时邪而发,生于关口上部两边,如樱桃大。”症见咽喉两旁喉核肿起形如乳头,或如蚕蛾,色红疼痛,饮食难咽,痰涎壅盛,身发寒热,或便秘口臭。治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
-
双蛾
即双乳蛾。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又名双蛾、双鹅风、双鹅。多由肺胃蕴热,复感风邪,风热火毒熏蒸咽喉而发。《喉科指掌》卷三:“此症感冒时邪而发,生于关口上部两边,如樱桃大。”症见咽喉两旁喉核肿起形如乳头,或如蚕蛾,色红疼痛,饮食难咽,痰涎壅盛,身发寒热,或便秘口臭。治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
-
双鹅风
见《重楼玉钥》卷上。即双乳蛾。又名双蛾、双鹅风、双鹅。多由肺胃蕴热,复感风邪,风热火毒熏蒸咽喉而发。《喉科指掌》卷三:“此症感冒时邪而发,生于关口上部两边,如樱桃大。”症见咽喉两旁喉核肿起形如乳头,或如蚕蛾,色红疼痛,饮食难咽,痰涎壅盛,身发寒热,或便秘口臭。治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
-
双鹅
出自《张氏医通》卷八。即双乳鹅。又名双蛾、双鹅风、双鹅。多由肺胃蕴热,复感风邪,风热火毒熏蒸咽喉而发。《喉科指掌》卷三:“此症感冒时邪而发,生于关口上部两边,如樱桃大。”症见咽喉两旁喉核肿起形如乳头,或如蚕蛾,色红疼痛,饮食难咽,痰涎壅盛,身发寒热,或便秘口臭。治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
-
暑挟湿
暑挟湿暑证常见病理。热处暑中,湿热相蒸,阻于气分,当治在手太阴。其症神昏谵语,舌色绛赤,或咯痰带血,若上蒙清窍则耳聋无闻;上焦不解,蔓延中下则胸腹板闷,二便不利,即为湿温重证,治当急清三焦,如滑石、石膏、寒水石、杏仁、银花、竹茹、枳实、通草、金汁之类,清营分以养胃阴。”
-
舌膜
舌膜为病证名。多因小儿胎中感受热毒,蕴于脾胃,熏蒸于上焦所致。《疡医大全》卷十五:“初生小儿舌上白膜裹住,若不刮去,则发惊,不可不知。”《保生碎事》:“先将舌上白膜刮出血,以白矾少许擦之。”治法刮去舌上白膜,以白矾少许擦之。内服三黄汤加减。
-
鼻衄五法
鼻衄五法是张赞臣老中医治疗鼻衄的临床经验。(1)清热泻火法(包括清泻肺热、清泻胃火二法),适用于肺热上壅或胃热熏蒸所致鼻衄;(3)泄肝凉血法,适用于肝火偏旺上亢所致鼻衄;(4)益气摄血法,适用于气血虚衰,气不摄血所致鼻衄;(5)育阴止血法,适用于真阴不足,阳热怫郁,水不制火,火升上逆所致鼻衄.
-
舌根痈
舌根痈为病名。《重楼玉钥续篇》:“舌根生痈,红而且肿。”《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舌痈,舌红而肿大,属心经火盛。”治宜清热解毒,可内服凉膈散或黄连解毒汤等加减。若溃后口中腥腐,久不收口者,用银花、甘草、硼砂等煎水漱口。因舌痈颜色、部位、病状等不同,又有舌红痈、舌上痈,卷舌痈等不同名称。
-
溽蒸
溽蒸湿热熏蒸。《素问·气交变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溽蒸,其化丰备。”
-
秽浊
①外界致病因素。指腐败污秽之气以及山岚障气等。②代谢产物。指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或身体散发的特殊气味。③指湿热熏蒸的秽浊。《温病条辨·上焦篇》:“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
-
喉痒
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或同时伴有咽干、咽痛。喉痒的病因病机:喉痒之病因较为复杂,或来自风寒、风热之外袭;或因胃家实热之熏蒸;或源于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所致等,但总因于火。喉痒的治疗:治疗喉痒应详辨火之虚实,脉证相参,溯本求因,分别选用九味羌活汤、银翘散、清胃泻火汤、知柏地黄汤等加减治疗。
-
穿牙疔
穿牙疔病名。指疔生于两牙缝中,初起如粟米,有较大之疮头,形状如钉。相当于今之“急性牙周脓肿”。症见牙根龈肿,色紫疼痛,甚则色黑臭腐,溃腐较深则齿牙摇动。多因阳明胃火炽盛,太阳经湿热熏蒸而成。治宜清热解毒,泻火凉血为主,方选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
-
齿槁
概述:齿槁(witheringteeth)为症状名。《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肾热者,色黑而齿槁。”衰老象征之一·齿槁:齿槁是指年老齿牙枯槁的表现。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治宜滋补肝肾。方用肾气丸等加减。热邪熏蒸之象·齿槁:热病若见齿槁,则为热邪熏蒸之象。治宜清泻热毒。可用黄连解毒汤、白虎汤之类治疗。
-
甘草黄芩汤
处方:甘草2钱,黄芩2钱,茯苓3钱,半夏3钱,石膏3钱。功能主治:湿热熏蒸,口气秽恶者。用法用量:煎半杯,热服。摘录:《四圣心源》卷八
-
葛花解毒饮
处方:黄连(炒)黑玄参当归龙胆草(炒)茵陈细甘草葛花熟地黄茯苓山栀仁连翘车前子各等分制法:上药锉为末。功能主治:解酒毒,清湿热。治饮酒过度,湿热熏蒸,目中风 黄亮如金之色,瞻视昏渺者。用法用量:用白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摘录:《审视瑶函》卷五
-
治感风不能语
处方:以黄蓍、防风煮汤数斛。功能主治:治感风不能语用法用量:置床下熏之。备注:昔唐许裔宗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有柳太后感风而不能言,脉沉而口噤。裔宗曰,既不能下药,宜汤气熏之,药入腠理,周时可瘥,乃造此汤数斛,置床下,气如烟雾,其夕便得语,药力熏蒸,其效如此。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
外应散
《医方大成》卷五引欧阳康叔家传方:组成:石楠叶、矮樟叶、西江杉片、藿香、紫金皮、藁本、独活、大蓼、白芷、紫苏、羌活各等分。主治:脚气。用法用量:加大椒50-60粒,葱1握,用水2斗,煎7分,置盆内,令病者以足加其上,用厚衣盖覆、熏蒸痛处,候温热,可下手时,却令他人淋洗。制备方法:上锉碎。
-
禹治汤
《辨证录》卷八:方名:禹治汤组成:白术1两,茯苓1两,薏仁1两,车前子3钱。主治:感湿气而成淋者,其人下身重,尿管不痛,所流者清水而非白浊。盖五苓散有猪苓、泽泻,未免过于疏决;肉桂大热,未免过于熏蒸,不若此方不热不寒,能补能利之为妙也。大约服此汤至十剂,凡有湿症无不尽消,不止淋病之速愈也。
-
茵陈玉露饮
《医醇剩义》卷三:方名:茵陈玉露饮组成:茵陈3钱,玉竹3钱,石斛3钱,花粉2钱,葛根2钱,山栀1钱5分,广皮1钱,半夏1钱,茯苓2钱,萆薢2钱,苡仁1两。平日嗜酒,湿热熏蒸,面目发黄,黄甚则黑,心中嘈杂,虽食甘芳,如啖酸辣,小便赤涩。用法用量:煎汤代水服。
-
诱敌出营汤
《喉科种福》卷四:方名:诱敌出营汤组成:苏梗1斤,葱白半斤,石菖蒲4两。功效:散表,开牙关。主治:厥证喉,通体冰冷,足硬如木马,六脉皆无,两目瞪视露睛,牙关紧闭者。用法用量:煎滚汤倾盆内,令病人坐盆上,以席围之,俾热气熏蒸,通令汗出。
-
铅砂蒸剂
《眼科锦囊》卷四:方名:铅砂蒸剂组成:铅白砂4钱,玫瑰露12钱,烧酒6钱。主治:睑浮肿。用法用量:上药煎沸,乘温熏蒸眼目。
-
舌红痈
清·程永培《咽喉经验秘传》:“舌红痈,因心经壅热,生于舌上。”治宜清心凉血、解毒泻火。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导赤散等加减。《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舌痈,舌红而肿大,属心经火盛。”治宜清热解毒,可内服凉膈散或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外擦冰硼散。若溃后口中腥腐,久不收口者,用银花、甘草、硼砂等煎水漱口。
-
硬皮病熏洗疗法
硬皮病熏洗疗法是硬皮病的外治法之一。威灵仙60g,蜀羊泉、石菖蒲各30g,羌活、独活、艾叶、千年健各20g,红花15g,食醋500g,加水约2500g,混合煮沸后倾倒于盆内。将患部置于其上,外盖毛巾熏蒸。待药液不烫时,用毛巾蘸其擦洗患部,至药液冷却为止。
-
线克
概述:威百亩又称线克、维巴姆,为白色结晶固体,因在湿土中分解成异氰酸甲酯而为具有熏蒸作用的土壤杀真菌剂、杀线虫剂和除草剂。主要对眼、黏膜有刺激。威百亩中毒:威百亩主要对眼、黏膜有刺激。
-
维巴姆
概述:威百亩又称线克、维巴姆,为白色结晶固体,因在湿土中分解成异氰酸甲酯而为具有熏蒸作用的土壤杀真菌剂、杀线虫剂和除草剂。主要对眼、黏膜有刺激。威百亩中毒:威百亩主要对眼、黏膜有刺激。
-
牙龈胬肉
牙龈胬肉为病证名,即齿壅。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多由阳明湿热熏蒸所致。症见齿龈间渐生胬肉,致齿牙壅叠不齐。治宜清热除湿。可选用清胃散、甘露消毒丹、三仁汤、温胆汤等加减。或可用生地黄汁一杯,皂角数片,将皂角烧热,淬地黄汁内,再烧再淬,以汁尽为度,将皂角晒干,研末敷之。
-
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fumigatingandwashingtherapy)为治法。指用药物煎汤的热蒸汽熏蒸患处,并用温热药液淋洗局部,以治疗各种病证的方法。熏洗疗法将药物加水煮沸或用散剂冲泡,先熏后洗的治疗方法。熏洗疗法常用药物有芒硝(消肿止痛)、1/5000高锰酸钾溶液(术后泡洗)、五倍子汤(收敛止血)、苦参汤(除湿杀虫止痒)。
-
舌上起瓣
舌上起瓣指舌苔隆起成瓣状。多呈黑色,亦有黄腻瓣或焦黄瓣者。瓣少,病较轻;瓣多,则病重。多由脏腑实火熏蒸所致。可见于湿温、瘟疫等病(见《辨舌指南》)。
-
舌生白㾦
舌生白㾦为病证名。指白㾦之生于舌体者。1.舌生白㾦多由瘟疫邪毒熏蒸,致舌上白点如珍珠。2.舌生白㾦指白喉患者舌生白㾦。《喉白阐微》附录“秋斋偶记”烂喉风篇:“(白喉)或曰白菌,或曰白缠喉,又曰白㾦,其名种种不一。”乃白喉的假膜布在舌上而言。
-
外阴熏洗
外阴熏洗(vulvalsteaminganddouche)是指将药液趁热用蒸汽向阴户进行熏蒸,并用温度适宜的药液进行淋洗和浸浴,治疗各种外阴阴道疾病的外治法。
-
经行口糜·胃火炽盛证
经行口糜·胃火炽盛证(menstrualaphthawithsyndromeofblazingstomachfire)是指经期冲脉气盛上扰于胃,胃热炽盛,熏蒸于上,以经行见有口舌糜烂或生疮,口臭,口干喜饮,胸闷纳呆,尿黄,便结,舌苔黄厚,脉滑数为常见症的经行口糜证候。
-
红点舌
概述:红点舌即舌疮。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二。病因病机:因心胃积热熏蒸,或胎毒上冲所致者。症状:症见舌上生疮,舌裂舌肿,时流鲜血,口臭便秘,脉实有力。功能主治:治宜泻火解毒。若虚火上炎者,多久治不愈,疮破成窟,四肢倦怠,脉虚大,治宜补中益气为主。若上盛下虚,腰膝酸软,小便频多者,治宜重镇摄纳。
-
喧暑郁燠
喧暑郁燠指暑热熏蒸。《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运热,其化喧暑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热郁。”
-
胎疸
指新生儿出现的黄疸。又名胎黄。《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六:“小儿在胎,其母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症见面目通身皆黄如金色,壮热便秘,溺赤。治宜清热化湿,用茵陈蒿汤加味。若小儿先天元气不足,脾气虚弱,寒湿不化,面色黯黄无泽,肢冷,便溏。治宜温脾化湿,用理中汤加茵陈蒿。
-
舌下痈
《喉科指掌》卷五:“舌下痈,此乃脾肾积热故发症于舌下,然舌下有金津、玉液二穴,通于肾经,肾水枯竭,生于此穴”。《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舌痈,舌红而肿大,属心经火盛。”治宜清热解毒,可内服凉膈散或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外擦冰硼散。因舌痈颜色、部位、病状等不同,又有舌红痈、舌上痈,卷舌痈等不同名称。
-
面垢
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多因感受暑邪或胃热熏蒸所致。《秘传证治要诀·伤暑》:“伤暑以自汗、背寒、面垢。”治用香薷饮、六和汤。《景岳全书·暑证》:“暑有八证:脉虚、自汗、身热、背寒、面垢、烦渴、手足微冷、体重是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卷九:“阳明主面,热邪蒸越,故面垢也。”
-
两阳相熏灼
两阳相熏灼病因病理学术语。指风热之邪与艾火温针等温热之法相互熏蒸灼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阳热病证误用艾灸或温针等阳热治法,两阳相合,火燔邪盛,将导致火邪内攻,热毒炽盛,津液灼伤。
-
口齿疳
口齿疳为病证名,即疳疾毒热疳疾毒热攻胃反映于口齿的证候。多由阳明湿热火毒熏蒸所致。《小儿药证直诀》:“初发之时,小儿口臭,上干胃口,气息臭郁,渐进损筋,龈肉生疮,或肿或烂;又进热逼入脉,常出血,其热注久,齿龈腐坏,糟宽齿脱。”治宜清热泻火,解毒养阴。可选用养阴清肺汤、清胃散、黄连解毒汤等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