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病
偏于湿者,湿热郁蒸,湿毒停滞,鼻内肌膜肿胀较甚、光滑色淡,涕白量多,或鼻窍湿烂潮红等。辩嗅觉异常:(1)鼻病初起,鼻塞不闻香臭,鼻内肌膜红肿,多属风热邪毒塞盛之证。《外科真诠》所言“鼻疳初起,鼻梁低陷,久则臭烂穿溃,水从孔出,乃杨梅结毒所致”者,非本病范畴。《外科正宗》卷四:“脑漏者,又名鼻渊。
-
GBZ 12—2014 职业性铬鼻病的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接触铬酐、铬酸、铬酸盐及重铬酸盐等六价铬化合物引起铬鼻病的诊断及处理。A.2诊断依据:铬鼻病的诊断及分级以专科检查发现鼻中隔及鼻甲黏膜糜烂、溃疡、鼻中隔软骨部穿孔为依据,流涕、鼻塞、鼻衄、鼻干燥、鼻灼痛等症状及鼻黏膜充血、肿胀、苍白等体征作为诊断的参考。A.4.3鼻腔检查记录表,见表A.1。
-
鼻
支者“抵鼻”。风寒邪毒侵袭,肺受风寒,郁闭不宣,寒邪凝聚,清窍不利,出现鼻塞、流清涕、鼻内肌膜淡红微肿,并有恶寒发热等风寒表证。若邪热壅盛内犯胆腑,胆腑火热循经上熏,蒸灼鼻窍肌膜,煎熬津液,以致发生鼻病。久病多属肺脾气虚,或肾阳虚。(3)不闻香臭,而鼻内有臭气,是为肺脾虚损,邪犯肌膜,肌膜萎缩之证。
-
迎香
主治鼻塞不通,口眼 斜,鼻衄,鼻渊,鼻息肉,嗅觉减退,喘息不利,面痒浮肿、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鼻息肉,胆道蛔虫症,便秘等。迎香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迎香穴的位置迎香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迎香穴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迎香穴的位置(肌肉)取法: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当鼻唇沟中取穴。
-
过强反射性鼻炎
概述:过强反射性鼻炎(hyperreflectoryrhinitis)是由于鼻内局部感觉神经轴突反射过强引起的一种高反应性鼻病。⑤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疗效不明显;治疗措施:鼻内局部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是治疗本病首选措施,如症状发作频繁,可考虑筛前神经切断术。以喷嚏为主,有轻度间断性鼻塞,鼻溢不明显。
-
嗜酸细胞增多性非变态反应性鼻炎
概述:嗜酸细胞增多性非变态反应性鼻炎(eosinophilicnonallergicrhinitis)又称非变应性鼻炎伴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NARES),是一种以鼻分泌物嗜酸细胞增多为特征的高反应性鼻病。MBP和ECP都可破坏粘膜上皮细胞造成上皮不同程度损伤,结果使神经末梢易受刺激,导致鼻反应性增高。但用色甘酸钠治疗无效。
-
化学工业的上呼吸道职业病
长期接触六价铬化合物者,常有鼻塞、涕多、干燥感、嗅觉减退、鼻甲红肿、鼻中隔前下方粘膜苍白、糜烂、溃疡等表现。治疗方案:1、对于化学物质急性中毒、多需急症处理,包括快速撤离现场,以便吸入新鲜空气、因喉水肿致呼吸困难者,及时给氧,应用地塞米松,以减轻症状。铬电镀作业时常以这种方法降低生产环境中的铬浓度。
-
鼻窒·气滞血瘀证
定义:鼻窒·气滞血瘀证(nasalobstructiondiseasewithpatternofqistagnationandblood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鼻塞多为持续性,鼻涕黏稠,不易擤出,嗅觉迟钝,鼻黏膜充血,呈暗红或深红色,鼻甲肿大,表面不平滑,如桑葚样,触之较硬,缺乏弹性,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等为常见症的鼻窒证候。9克,白芷6~
-
鼻窒·肺经蕴热证
heatamassmentinlungchannel)是指肺经蕴热,以鼻塞时轻时重,或交替性鼻塞,鼻涕色黄量少,鼻气灼热,鼻黏膜充血,下鼻甲肿胀,表面光滑、柔软有弹性,伴口干、咳嗽痰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鼻窒证候。鼻窒一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
-
鼻衄·心火炽盛证
定义:鼻衄·心火炽盛证(nosebleedingwithblazingheartfirepattern)是指心火炽盛,以鼻血外涌,血色鲜红,鼻黏膜红赤,伴有面赤、心烦失眠、身热口渴、口舌生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甚则神昏谵语,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鼻衄证候。3穴,捻转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五脏衄、酒食衄、折伤衄等。
-
鼻疳·阴虚血燥证
定义:鼻疳·阴虚血燥证(nasalgandiseasewithpatternofyindeficiencyandblooddryness)是指阴虚血燥,以鼻前孔及周围瘙痒,灼热干痛,异物感,鼻前孔肌肤粗糙、增厚或皲裂,或有少许脓痂或鳞屑样干痂,鼻毛脱落,伴口干咽燥、面色萎黄、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鼻疳证候。见《外科启玄》卷八。
-
王宫
概述:王宫:1.鼻;鼻为五官之一,又名明堂。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手太阳经,支者“抵鼻”。足阳明之筋,“下结于鼻”;足太阳之筋,“结于鼻”。《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王官在于下极。”出《东医宝鉴》卷一:“印堂之下曰山根,即两眼之间。”
-
喻选古方试验
《喻选古方试验》医方著作。旧题清·喻嘉言选辑,王兆杏录。刊于1838年。作者选录《本草纲目》中的附方,予以分类编辑而成。卷一合药分剂法则、服药、宜忌及通治方;卷二——四分为头病、目病、面病、鼻病等92种病证的单验方。此外,王氏对于一些耳闻目见、试用有效的单方验方亦予附录。现有清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
久衄
久衄为病证名。见《圣济总录》卷七十。指鼻出血经久不愈。《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鼻衄,由热乘血气也。肝藏血,肺主气,开窍于鼻。劳损脏腑,血气生热,血得热则流散妄行,随气发于鼻者名为鼻衄。脏虚不复,劳热停积,故衄经久不瘥。”可选用桑根白皮丸、榴花散、血余散、阿胶汤、铅丹散等方。
-
鼻聋
鼻聋病名。泛指鼻不闻香臭的病证。此乃鼻病中一种常见症状。《外科大成》卷三:“鼻聋者,为不闻香臭也。”治宜审证求因,辨证用药。
-
滴药法
滴药法为治法。指用少量药液滴于眼、耳、鼻中,以治疗眼、耳、鼻病,也有用于内科和儿科病证的方法。是一种特殊疗法。
-
鼻疖肿
疾病分类:耳鼻喉科疾病概述:一般治疗:1、注意忌食辛辣、厚腻、刺激食物,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3、鼻部、上唇、颊部发现疖肿,禁止挤压、挑刺、灸法及早期切开引流,以免脓毒扩散。局部治疗:1、鼻疖肿未形成脓头者,可涂用抗生素油膏。2、检查(1)有无鼻部红肿、压痛,单发或多发,有无脓栓,是否已破溃;
-
宣脑散
处方:川楝1克苦丁香20个山栀子2个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头痛。摘录:《普济方》卷四十四《医碥》卷七:方名:宣脑散组成:川郁金2分,川芎2分,青黛2分,薄荷2分,小黄米2分。主治:鼻病。用法用量:每用少许,口噙冷水,搐鼻中。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鼻科汤剂十二法
鼻科汤剂十二法是名老中医耿鉴庭先生治疗鼻病的十二种方药。嗅觉常失灵,甚至有异味感.治宜清热排脓解毒,方用排脓清窦汤,药用桔梗、黄芩、天花粉,浙贝母、七叶一枝花、金银花叶,苍耳子、甘草节。(12)育阴断衄法.主治鼻衄,常断续发生,衄后往往头眩耳鸣,目昏心悸,体疲乏力,鼻、咽、口均干燥,甚至有干咳。
-
鼻血瘤
鼻血瘤的辨证分型:肝郁化火:鼻血瘤·肝郁化火证(hematomaofnosewithpatternofliverdepressiontransformingintofire)是指肝郁化火,以鼻衄反复发作,量多色深红,鼻塞不适,鼻腔或鼻咽血管瘤色暗红,血丝缠绕,伴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胸闷不舒、胁痛、耳鸣,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鼻血瘤证候。
-
鼻孔
禾髎所在。《黄帝内经灵枢·师传》:“鼻孔在外,膀胱漏泄。”又称明堂。是隆起于面部正中的呼吸、嗅觉器官。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鼻孔深处称为鼻隧。司嗅觉、助发音,为肺系之所属。头面为诸阳所聚,鼻居面中为阳中之阳,是清阳交会之处。
-
二宝丹
《药奁启秘》:二宝丹:处方:升药熟石膏各等分制法:研极细末。功能主治:杨梅结毒,或在头脑、咽喉、鼻中溃烂腐臭者。鼻病,加辛夷。摘录:《仙拈集》卷四《中医外科学讲义》:别名:八二丹组成:煅石膏8两,升丹2两。用法用量:将药粉掺入疮口中,或粘附在药线上,插入疮口中。附注:八二丹(《外伤科学》)。
-
远道取穴
概述:远道取穴为取穴法之一。又称远隔取穴、远部取穴,简称远取。与近道取穴相对。其具体应用可分为本经取穴、异经取穴等。如胃火上炎的牙痛,取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关;属少阳经头痛的偏头痛,取中渚、侠溪、率谷等穴。又称他经取穴。如鼻病取手太阴肺经的列缺;胁肋部疼痛,取手少阳三焦经的支沟等。
-
远隔取穴
概述:远隔取穴即远道取穴。又称远隔取穴、远部取穴,简称远取。与近道取穴相对。其具体应用可分为本经取穴、异经取穴等。如胃火上炎的牙痛,取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关;属少阳经头痛的偏头痛,取中渚、侠溪、率谷等穴。又称他经取穴。如鼻病取手太阴肺经的列缺;胁肋部疼痛,取手少阳三焦经的支沟等。
-
邻近取穴
邻近取穴(nearbypointselection)为取穴法之一。属近部取穴。指在靠近病变部位的周围选取腧穴。其范围较局部取穴为广。如眼病取风池、太阳;鼻病取上星、通天;膝痛取阳陵泉、阴市等。
-
鼻翼
鼻翼为人体部位名。手阳明大肠经所过,迎香所在。又名明堂。上端连于额部,名为頞,又名山根、下极、王宫。前面下端尖部高处,名为鼻准,又名准头、面王、鼻尖。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手太阳经,支者“抵鼻”。足阳明之筋,“下结于鼻”;足太阳之筋,“结于鼻”。
-
额中线
概述:额中线(ézhōngxiànMS1middlelineofforehead)为头皮针穴线名。从神庭向下沿经络引一直线,长1寸。位置:额中线位于额部正中发际内,自神庭向下1同身寸段。额中线穴主治病证:额中线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刺法:沿皮刺。
-
通鼻
通鼻(unblockingstuffynose)为中医治法名。是指用具有祛邪扶正,通利鼻窍作用的方药,治疗鼻病的方法。
-
滴鼻疗法
滴鼻疗法为治法。指用具有芳香通窍、收敛止涕、凉血止血等作用的药物制成水剂、油剂或乳剂,将药液滴入鼻内,治疗各种鼻病的方法。滴鼻疗法是一种特殊疗法。
-
臭鼻证
臭鼻证是指鼻槁之鼻气恶臭者。又称鼻干燥。发生缓慢,病程较长,是常见的慢性鼻病。鼻槁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论》;“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难经》、《金匮要略方论》及后世医著亦有“鼻槁”、“鼻燥”等记载,但多系指病变中的症状而言。鼻槁相当于西医的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
-
鼻息肉·寒湿凝聚证
定义:鼻息肉·寒湿凝聚证(nasalpolypwithpatternofcold-dampnesscongelationandaggregation)是指寒湿凝聚,以渐进性或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或丧失,鼻黏膜色淡或苍白,鼻息肉色白透明,伴流涕清稀或白黏、喷嚏多、易感冒、畏风寒,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等为常见症的鼻息肉证候。
-
鼻息肉·湿热蕴结证
定义:鼻息肉·湿热蕴结证(nasalpolypwithdampness-heatamassmentpattern)是指湿热蕴积,以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涕液黄稠,鼻黏膜色红,息肉灰白、淡红或暗红,鼻道有稠脓涕,伴头痛头胀、纳呆腹胀、大便黏滞、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鼻息肉证候。关于鼻息肉:鼻息肉(nasalpolyp)又称鼻痔、鼻菌。
-
鼻血瘤·肝郁化火证
定义:鼻血瘤·肝郁化火证(hematomaofnosewithpatternofliverdepressiontransformingintofire)是指肝郁化火,以鼻衄反复发作,量多色深红,鼻塞不适,鼻腔或鼻咽血管瘤色暗红,血丝缠绕,伴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胸闷不舒、胁痛、耳鸣,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鼻血瘤证候。
-
玄门
明·虞搏《医学正传》:“鼻通天气曰玄门。”又名明堂。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鼻孔深处称为鼻隧。《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
天牝
天牝为人体部位名。《景岳全书》卷二十七:“鼻为肺窍,又曰天牝。又名明堂。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
脑泻
俗称脑漏(见《景岳全书·鼻证》)、又称脑崩(见《外科大成》卷三)、脑渗(见《医学准绳六要》)、脑泻(《普济方》卷五十七)、历脑、控脑痧、控脑砂(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外科大成》卷三)。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表现的鼻病。《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热移于脑,则辛頞鼻渊。
-
鼾
鼾卧息也(《说文》)。即睡眠中之鼻息声。一属人体生理性名词。可参见息必鼾、鼾声条。二属病理性名词,系指患慢性肥厚性鼻病或痰阻心包、神志昏迷,或后鼻道有阻塞性病变时常发此粗鸣声。临床当审因论治。
-
肺风
概述:肺风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素问·风论》:“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酒皶鼻又称酒齇鼻、鼻齄、肺风、肺风粉刺、赤鼻、鼻准红赤,俗称酒渣鼻、酒糟鼻,古名鼻赤。治宜清热凉血,宣肺散结。治宜清肺祛风解毒,可选用牛黄散、枇杷叶丸、鹅梨煎丸、皂荚丸等方。
-
大衄
概述:大衄为病证名:1.口、耳、鼻皆出血;用远志汤、苦参汤、牡蛎散(见《圣济总录》卷七十)。九窍出血又名大衄,指耳、目、口鼻、前阴、后阴九窍同时出血。《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凡荣卫大虚,腑脏伤损,血脉空竭,因而恚怒失节,惊忿过度,暴气逆溢,致令腠理开张,血脉流散也,故九窍出血。”
-
巴氏杆菌属
巴氏杆菌属是分类地位未定的1属。本属中的多杀巴氏杆菌为害畜、禽最严重,从发病动物体液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到的菌落基本有两型:一为过45°折光,在低倍显微镜下,呈现鲜明的蓝绿色而带金光,边缘有狭窄的红黄色带的Fg菌落型。相当于血清型乙型。本菌可引起家禽霍乱的暴发性流行,牛的出血性败血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肺炎等。
-
中医耳鼻喉科学
是研究耳、鼻、咽喉、口齿、唇舌疾病诊治与预防的临床中医学。早在夏商时期,就有对耳鼻、口齿等病证的记载,后世不断积累耳鼻咽喉和口齿病的经验和方法。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的内容: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耳科疾病、鼻科疾病、咽喉科疾病、口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预防护理。
-
四周取穴
四周取穴即邻近取穴。邻近取穴为取穴法之一。指在靠近病变部位的周围选取有关穴位进行治疗,其范围较局部取穴为广。如眼病取风池、太阳;鼻病取上星、通天;膝痛取阳陵泉、阴市等。
-
他经取穴
他经取穴即异经取穴。异经取穴为取穴法之一。与本经取穴相对。指对某经脉或其所属的脏腑器官发生的疾病,可在与之相关的其他经脉上选取穴位进行治疗,主要指表里经、同名经等。如鼻病取手太阴肺经的列缺;胁肋部疼痛,取手少阳三焦经的支沟等。
-
异经取穴
异经取穴(pointselectiononrelatedchannelspointselectiononrelatedmeridians)为取穴法之一。属远部取穴。与本经取穴相对。又称他经取穴。如胃痛取“足三里“,或取与胃相表里的脾经穴“公孙”,与胃相关的肝经穴“太冲“、心包经“内关”等。又如鼻病取手太阴肺经的列缺;胁肋部疼痛,取手少阳三焦经的支沟等。
-
远取
概述:远取为远道取穴的简称。又称远隔取穴、远部取穴,简称远取。与近道取穴相对。其具体应用可分为本经取穴、异经取穴等。如胃火上炎的牙痛,取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关;属少阳经头痛的偏头痛,取中渚、侠溪、率谷等穴。又称他经取穴。如鼻病取手太阴肺经的列缺;胁肋部疼痛,取手少阳三焦经的支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