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肉
概述:分肉:1.人体部位名;本穴傍于辅骨外侧,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凹陷中,《子午流注说难》:“阳辅乃足少阳所行之经穴,阳经属火,胆为阳木,木能生火,火曰炎上,辅助其阳经之上升,穴在外踝上,辅骨前,绝骨端,故名阳辅。”阳辅穴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咽喉肿痛、瘰疬、胸胁胀痛、脚气、下肢痿痹、半身不遂。
-
分腠
分腠即分肉和腠理等组织。分,指分肉;古时称脂肪为白肉,肌肉为赤肉,赤白相分之处为分肉。《黄帝内经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腠理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及皮肤、肌肉间隙交接处的结缔组织。它是渗泄体液、流通气血的门户,有抗御外邪内侵的功能。
-
中犊
概述:中犊为经穴别名,即中渎。中渎穴位于大腿外侧,胭横纹上5寸,当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中犊穴主治病证:中渎穴主治腰腿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痿痹,腰膝酸痛,筋痹不仁,半身不遂,脚气,下肢痿痹麻木,现代又用中渎穴治疗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腓肠肌痉挛等。中渎配风市、阴市、阳陵泉,治下肢外侧冷麻、疼痛。
-
中渎
《医学纲目》作中犊。中渎穴主治腰腿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痿痹,腰膝酸痛,筋痹不仁,半身不遂,脚气,下肢痿痹麻木,现代又用中渎穴治疗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腓肠肌痉挛等。中渎穴位于大腿外侧,胭横纹上5寸,当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或于风市穴直下2寸取穴。《针灸大成》:痿,针中渎、环跳,灸足三里、肺俞。
-
五刺五应针方
五刺五应针方指应合五脏、五体(皮、肉、脉、筋、骨)的五种针刺方法。见吴崑《针方六集·尊经集》“浅纳而疾发针,无及肌肉。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肝之应也;此法出于《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的五刺法,浅刺取“皮气”的方法称为半刺,为肺之应;深刺至骨的称为输刺,为肾之应。
-
恶风
发汗多亡阳,与风湿皆有恶风之证。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湿胜,自汗而皮腠不密,是以恶风,治以甘草附子汤散湿实卫。《黄帝针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鼻中气短,少气不足以息,语则气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或不欲食,三者互有之。”食肺则鼻柱倒塌;治用殊圣散、胡麻散、天麻散等方。
-
周痹
《黄帝内经灵枢·周痹》:“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医学正传》卷五:“因气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用蠲痹汤等方。亦可用针法及其他外治法综合治疗。本篇主要叙述周痹的症状、治法及其与众痹的区别,故名。
-
暑疟
是指以寒热时作,寒轻热重,热后汗出淋漓,汗后诸症消退,伴口渴引饮,面垢齿燥,胸闷泛恶,尿黄赤,苔黄白而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疟疾。“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湿疟·暑疟:暑疟为病证名。
-
鸡足取之
鸡足取之为针刺手法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指针刺四肢分肉之间后,退回浅部,又分别向两旁斜刺。如鸡爪状,又名鸡足刺。指出这是一种扩大刺激面的方法。
-
鸡足针法
鸡足针法为刺法名。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重者,鸡足取之。”即正入一针,左右斜入二针,形若鸡爪的针刺方法。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指针刺四肢分肉之间后,退回浅部,又分别向两旁斜刺。指出这是一种扩大刺激面的方法。
-
合谷刺
概述:合谷刺为古刺法名,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重者鸡足取之。”操作方法:于肌肉丰厚处进针,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再向两旁斜刺,形如鸡爪分叉。本法刺于分肉之间,脾主肌肉,故能应合脾气,临床用于痹证。
-
鸡足法
鸡足法为针刺手法名。见《儒门事亲》。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指针刺四肢分肉之间后,退回浅部,又分别向两旁斜刺。如鸡爪状,又名鸡足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重者鸡足取之。”指出这是一种扩大刺激面的方法。
-
合刺
概述:合谷刺为古刺法名,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重者鸡足取之。”操作方法:于肌肉丰厚处进针,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再向两旁斜刺,形如鸡爪分叉。本法刺于分肉之间,脾主肌肉,故能应合脾气,临床用于痹证。
-
经络物质基础说
有人用尸体四肢作横断与纵剖面分肉之间筋膜间隙观察,发现皮肤、肌肉、骨骼之间有不规则的多角套管复合立体筋膜间隙,与手太阴肺经分布路线基本一致。
-
恶寒
其甚者宜大补元煎、右归饮、右归丸、四味回阳饮、六味回阳饮、海藏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郁火恶寒:《证治汇补·恶寒章》:“郁火恶寒,有素病虚热,忽觉恶寒,须臾战栗,如丧神守,此火郁清道,抑遏阳气于脾土,不得外越,故手足厥冷,乃火极似水,热极反兼水化,自觉其寒非真寒也。
-
多卧
又称嗜卧、善眠、多眠、多寐。多卧的病因病机:多因湿胜、脾虚、胆热所致。《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肠胃大则卫气留之,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长夏而见懒惰无力,坐定即昏倦欲睡,为肺脾气虚,不胜炎暑之故,宜清暑益气汤等方。
-
多眠
多眠的病因病机:多因湿胜、脾虚、胆热所致。《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肠胃大则卫气留之,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多卧的辨证论治:《类证活人书·问多眠》:“多眠有四证,有风温证,有小柴胡证,有少阴证,有狐惑证。长夏而见懒惰无力,坐定即昏倦欲睡,为肺脾气虚,不胜炎暑之故,宜清暑益气汤等方。
-
芎附散
《本事》卷三:别名:芎附汤组成:小川芎、附子(炮,去皮脐)、黄耆(蜜炙)、白术、防风(去钗股)、当归(洗,去芦,薄切,焙干)、熟干地黄(酒洒,9蒸9晒,焙)、桂心(不见火)、柴胡(去苗,净洗)、甘草(炙)各等分。主治:脾胃虚弱,卫气不温分肉,为风寒湿邪所着而致的五种痹证,腿并臂间发作不定。
-
三刺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后世徐凤据此提出天、人、地三才的分层刺法,并结合提插的紧慢手法创立烧山火、透天凉等复式补泻手法。齐刺·三刺:三刺即齐刺,为十二刺之一,其法当病处直下一针,左右两旁各下一针,是治疗痹症,寒邪稽留范围较小而又较深的针刺方法。
-
手太阴络脉
手太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鱼际。”(脉从腕上1.5寸的列缺穴处分出,与手太阴经相并,直入掌中,散于鱼际部)起于腕关节上方桡骨茎突的分肉间,腕后1.5寸处。一支走向手阳明经脉;虚证见呵欠、尿频、遗尿。
-
盛经
概述:盛经:1.气血充盛的经脉;气血充盛的经脉·盛经:盛经与虚经对举。如足阳明胃经、冲脉等。《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浮现于皮肤分肉之间的络脉·盛经:盛经是指浮现于皮肤分肉之间的络脉。《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故取盛经分腠。”
-
伤食恶寒
伤食恶寒为病证名。又:“恶寒者,虽居密室帏幕之中,猛火近热之处,仍觉憎寒拘急,甚则毫毛毕直,鼓颔战栗,非若恶风之候,见风则凛凛畏惧,无风则坦然自适也。”内伤者,有阳虚恶寒、痰饮恶寒、郁火恶寒等。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
-
肉里之脉
概述:肉里之脉:1.阳维之脉;《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欬,欬则筋缩急。”足少阳阳辅穴,又名分肉,穴在太阳膀胱经之外,少阳绝骨穴之后,去足外踝四寸,乃其脉也。”功能主治: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胸胁痛,腋下肿痛,瘰疬,脚气,腰腿痛,下肢麻痹,以及坐骨神经痛等。
-
人经
人经泛指人体经脉。经脉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的统称,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前者称十二(正)经脉,后者称奇经八脉。《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沫
沫指体内津液所化的泡沫。《灵枢·五癃津液别》:“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
-
顑
顑为人体部位名。口旁颊前肉之空软处。相当于口腔黏膜的外壁。顑(kǎn,音坎)通“颔”,同“颌”。《黄帝内经灵枢·杂病》:“顑痛,刺手阳明与顑之盛脉出血。”《黄帝内经灵枢·癫狂》:“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
-
黄肉随
见《伤寒总病论》卷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疫论》:“病者头重,颈直,皮肉强痹,或蕴而结核,起于喉颈之侧,布热毒于皮肤分肉之中,上散入发际,下贯颞颧,隐隐而热,不相断离,病名黄肉随”。“其病从太阳阳明相格,寒湿不调,关节格滞。”
-
扞皮开腠理
扞皮开腠理指进针的方法。出《灵枢·邪客》。《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扞皮开腠理奈何?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别其肤,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意即医者顺着筋肉的缝隙,以左手撑开皮肤,右手轻缓地进针,使病人减免惊恐感,而又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
寒则留之
寒则留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指对寒证应当用久留针,以激发其经气,使阳气来复,散其寒邪。此法常配艾灸,以提高疗效。与“热则疾之”相对。《黄帝内经太素》注:“有寒痹等在分肉间者,留针经久,热气当集,此为补也。”又《黄帝内经灵枢·终始》:“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
-
寒痹
指寒邪偏重的痹证。《灵枢·贼风》:“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随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寒伤太阳,在营分无汗,麻黄续命汤;亦可用定痛丸加羌活、桂枝,或选用五积散、芎附汤加减。又《张氏医通》卷六:“皮痹者,即寒痹也。
-
骨癫疾
骨癫疾病证名。癫病深入于骨者。为癫疾之重证。《灵枢·癫狂》:“骨癫疾者,顑、齿、诸俞、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参见癫条。
-
浮气
浮气即卫气。卫气属阳,浮于脉外,行于皮肤分肉之间,其性慓悍。因称。《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
-
风伤卫证
风伤卫证为病证名。以风为阳邪,故只伤于卫分。《伤寒论大全》卷一:“风则伤卫,头痛恶风,脉浮缓而自汗,则用桂枝汤充塞腠理以散邪,汗止即愈。”治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发热者,风邪客于卫而郁蒸也,汗出恶风者,风邪袭于毛孔,卫气不能司其开阖之常,玄府不闭,故汗自出,腠理疏而不克任受风寒,故恶风也。”
-
风偏枯
风偏枯为病证名。指因于风湿所致偏枯证。见《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圣济总录》卷九论其病因为“气血不足,腠理开疏,风湿客于分肉之间,久而不差,真气去,邪气独留,乃为偏枯之疾。”证见半身不遂,肌肉枯瘦而痛,言语不变,神智不乱。治疗可用天南星丸等方。
-
分刺
分刺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指针刺直达肌肉的间隙处的刺法。主要用以治疗肌肉酸痛等病。
-
白虎去石膏加首乌当归和疟饮
处方:知母3钱,生甘草1钱,鲜首乌8钱,当归5钱,青蒿3钱,柴胡1钱,青皮1钱5分,草寇仁1钱(研)。功能主治:瘁疟初病,但热不寒,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肌肉消烁,脉弦有力者。如热重烦躁口渴,加石膏8钱;恶心,加广藿香3钱;胸口饱闷作胀,加槟榔1钱5分,炒枳壳1钱5分。摘录:《慈航集》卷下
-
三解汤
处方:黄连1.5克黄芩3克大黄12克栀子4.5克花粉6克连翘4.5克半夏3克茯苓6克木通3克泽泻4.5克青荷梗33厘米功能主治:治暑湿气合,郁为大热,五心烦躁,坐卧不安,渴饮胸痞者。摘录:《医醇剩义》卷一《医方考》卷二:方名:三解汤组成:麻黄(去节)3钱,柴胡(去芦)3钱,泽泻3钱。无汗要有汗,故用麻黄以发之。
-
十味锉散
《医方类聚》卷二十引《叶氏录验方》:组成:附子3两(炮,去皮脐),当归(去土,洗,切)2两,黄耆(炙)2两,白芍药2两,川芎(个见火)1两半,防风(去芦)1两半,白术1两半,肉桂(去粗皮,不见火)1两,茯苓7钱半,熟地黄(洗净,用少酒熬令干,焙之)7钱半。而用防风,反佐黄耆,出其分肉腠理之风也。
-
间者浅取
间者浅取为针灸治疗术语。间,指病情轻浅,轻浅之病,针刺宜浅。《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春取络脉诸荣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
-
甚者深取
甚者深取为针灸治疗术语。甚,指病情深重。深重之病,针刺宜深。《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春取络脉诸荥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
-
砭剂
《新唐书·儒学传序》:“武为救世砭剂,文其膏梁与?”或指用砭石调治疾病,张介宾注《黄帝内经灵枢·终始》:“齐,剂同,药曰药剂,针曰砭剂也。春夏阳气在上,故取毫毛皮肤,则浅其针;秋冬阳气在下,故取分肉筋骨,则深其针,是以时为齐也。”
-
结络
概述:结络:1.连结、联络;2.脉络郁结,血行不畅。连结、联络·结络:结络指连结、联络。《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筋有结络。”张志聪注:“结络,言筋之系于分肉,连于骨节也。”《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其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
-
风腰腿
风腰腿为病名。《圣济总录》卷十一:“风服腿之状,四肢不收,身体疼痛,肌肉虚满,骨节懈怠,腰脚缓弱,不自觉知也。盖风邪侵于分肉,流于血脉,荣卫稽留,涩而不行,致身体骨节,肌肉腰脚,痹滞无力不能用也。”宜用五加皮汤等方。
-
卫气
人体阳气的一部分·卫气:卫气与营气同为水谷之气所化,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主散布到经络之外的浅表部分。卫气是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悍气,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其性刚悍,运行迅速流利,具有温煦皮肤、腠理、肌肉,司汗孔开阖与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控制汗孔的开合、调节体温、润泽皮毛等作用的功能。
-
外感恶寒
《张氏医通·寒热门》:“有卫气虚衰,不能实表分肉而恶寒者;外感、内伤、伤食、温痰、火郁、皆有恶寒,非独阳虚也。”又:“恶寒者,虽居密室帏幕之中,猛火近热之处,仍觉憎寒拘急,甚则毫毛毕直,鼓颔战栗,非若恶风之候,见风则凛凛畏惧,无风则坦然自适也。”内伤者,有阳虚恶寒、痰饮恶寒、郁火恶寒等。
-
阳虚则外寒
阳虚则外寒为病机。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阳虚,指气虚或命火不足,脏腑功能衰弱,抗病能力低下而产生外寒的病证。临床表现为面色 白、畏寒、肢冷、容易感冒等。
-
众痹
概述:众痹为病证名。病因病机:因风寒湿邪侵入皮肤、经络所致。《黄帝内经灵枢·周痹》:“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医学正传》卷五:“因气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症状:症见周身疼痛,上下游行,或沉重麻木,项背拘急,脉濡涩等。
-
腨下间
腨下间指小腿肚下分肉间。《素问·刺腰痛篇》:“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
-
手太阴之别
手太阴之别即手太阴络脉的原称(手太阴之别即手太阴络脉)。《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鱼际。”起于腕关节上方桡骨茎突的分肉间,腕后1.5寸处。一支与本经并行,直入掌中,散布在大鱼际部。虚证见呵欠、尿频、遗尿。可取手太阴络穴治疗。
-
居
《素问·平人气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⑤脉象牢实。《灵枢·平人绝谷》:“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伤寒论·序》:“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灵枢·癫狂》:“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