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真)胀
《素问·厥论》:“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张介宾《类经》注云:“浊阴主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故为(月真)胀。”多因脾虚失于健运,气机失于和降所致,当予健脾调中。②指气胀。尤怡谓:“(月真)胀,即气胀。”
-
胃病
由客寒积热、饮食不节或胃气虚弱所致。主证呕逆飧泄,痞满疼痛,(月真)胀嘈杂。虚则肠鸣胀满,引水滑泄。病甚则腹胁胀满,吐逆不入食,当心痛,上下不通,恶闻食臭,嫌人语,振寒喜伸欠。虚极则四肢肿满,胸中短气,谷不化,中消也。根据辨证,分别采取温胃散寒、清胃泻火、益气建中、消导化滞等治疗。
-
木香顺气汤
《医学发明》卷四方之木香顺气汤:处方:木香、苍术(泔水浸)、煨草豆蔻各三分,厚朴(姜制)四分,青皮(去白)、陈皮、益智仁、茯苓(去皮)、泽泻、干姜、半夏(汤洗)、吴茱萸(汤洗)各二分,当归五分,升麻、柴胡各一分。功能主治:《镐京直指》卷二方之木香顺气汤主治气滞泄泻,肠鸣而转矢气,利多小渤。
-
支
支①分布。《素问·气穴论》:“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鬲,上肩加天突。”《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灵枢·经筋》:“其病小指支跟肿痛。”《素问·五脏生成》:“腹满(月真)胀,支鬲胠胁。”见“支节”。
-
上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7]指寸口脉。《素问·五脏生成篇》:“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关,上守机。”[19]指司天。
-
脾中寒
脾中寒病证名。指脾受寒邪而致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脾中寒之状,。心腹(月真)胀,四肢挛急,嗳噫不通,脏气不传,或秘或泄。”当温脾散寒,用温脾丸、不换金正气散、姜附汤、附子五积散等方。
-
寒胀
胀病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谓:“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寒胀多见于脾胃虚,脏腑偏寒者(《兰室秘藏·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论》):“如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寒胀,腹满濡,时减,吐利厥冷,宜温之。”宜温中祛寒,用中满分消汤、朴附汤、木香化滞汤等方加减。
-
豆蔻白术丸
处方:白术2两,附子1两,肉豆蔻1两。制法:上为细末,蒸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洞泄,形瘦腹大(月真)胀,食毕即下者。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米饮送下。摘录:《鸡峰》卷十四
-
鬲
鬲①通“膈”,胸腔与腹腔相隔之处,即现代医学所称横膈或横膈膜。《素问·五脏生成》:“腹满(月真)胀,支鬲胠胁,下厥下冒,过在足太阴、阳明。”《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下入缺盆络肺,下鬲属大肠。”《素问·五常政大论》:“心痛胃脘痛,厥逆鬲不通,其主暴速。”
-
附子麻黄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附子麻黄汤:处方:附子(炮,去皮、脐)麻黄(去节)白术干姜甘草(炙)人参等分制法:上药锉散。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煎取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主治:寒湿所中,昏晕缓弱,或腰背强急,口,语声混浊,心腹(月真)胀,气上喘,不能转动。附注:《医钞类编》有 当归。
-
胃风
①风邪中于胃者。《素问·风论》:“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月真)胀;治宜祛风散寒,温中理气。《圣济总录·胃风》用豆蔻丸、白术丸。《宣明论方·诸证门》用胃风汤。②胃中积热生风者,以呕吐为主证。《赤水玄珠·呕吐秽门》:“胃风之症,治呕愈呕者是也。”
-
浊气
浊气病因病理学名词。《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②阴寒之邪。如呼出的废气,排出的矢气等。④与清阳相对而言的重浊物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⑤肠胃中有形的食物残渣。《灵枢·小针解》:“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
-
补虚黄耆汤
处方:人参3两(去芦),当归3两(去芦),白术3两,黄耆3两,桂3两(去粗皮),甘草3两(炙),白芍药6两。功能主治:诸虚不足,少腹急病,胁肋(月真)胀,脐下虚满,胸中烦悸,面色萎黄,唇口干燥,少力身重,胸满短气,腰背强痛,骨肉酸疼,行动喘乏,不能饮食,或因劳伤过度,或因病后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