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缓
和缓“医和”和“医缓”的合称,履贯均欠详。以其医术高明,后人遂将“和缓”作为良医的誉称。
-
脉静
脉静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指脉势和缓,从容均匀的脉象。《素问·疟论》:“在阴则寒而脉静。”如伤寒表证,脉象和缓平静,为不传经。《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
胃脉
《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疾;《景岳全书》:“大都脉来时,宜无太过,无不及,自有一种壅容和缓之状,便是有胃气之脉。”②十二经脉之一。即足阳明胃经。《素问·阳明脉解》:“阳明者,胃脉也。”
-
平脉
常脉·平脉:平脉又称常脉。指脉来有胃气、有神、有根的正常脉象。特点为:脉势和缓,往来从容,节律均匀,柔和有力,一息四五至(相当于每分钟60~辨别脉象·平脉:平脉即辨别脉象。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
-
金瑬珂
金瑬珂明代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有“神童”之誉,及长,遵母命业医。殚心于《内经》诸医典,读书万卷。善能去芜存精,尝云古之名医,其名即曰“和缓(医和、医缓)”,临证何用忙乱?诊治鳏寡孤独,咸不取值,且资助之。著有《明医医鉴》、《外科精微》、《体仁编》、《儿科慈幼录》等,均佚。
-
放射性核素阻吸收
放射性核素阻吸收(preventiveabsorptionofradionuclides)是指能阻止放射性核素由进入部位吸收入血的措施。非特异措施有催吐、洗胃和缓泻。特异性措施指对特定放射性核素有阻吸收作用的医学措施。
-
脉无胃气
脉无胃气脉学术语。脉来失去从容和缓及正常的节律,真脏脉现,表现为弦劲绷急,坚硬搏指,或浮散无根,杂乱不匀等。说明胃气将绝,五脏真气败露,生命垂危,预后不佳。《素问·平人气象论》:“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
和
和①五治法之一。《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灵枢·本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⑤安和,和缓。《素问·至真要大论》:“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
-
脉以胃气为本
脉以胃气为本脉学术语。脉诊内容之一。《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五脏四时之脉,皆以胃气为本。“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有胃气的脉象,在平脉指不浮不沉,不急不徐,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在病脉指不论浮、沉、迟、数,皆不失冲和之象。《望诊遵经》:“凡诊脉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
-
平肺脉
平肺脉为脉学名词。指正常的肺脏脉象。其特点是脉来轻浮虚软而和缓之象。《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
-
淡水生物群落
淡水生物群落包括湖泊、池塘、河流等群落,通常是互相隔离的。在沿岸带(1ittoralzone)阳光能穿透到底,常有有根植物生长,包括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等亚带,并逐渐过渡为陆生群落。深底带由于没有光线,自养生物不能生存,消费者生物的食物依赖于沿岸带和湖沼带的有根植物和湖沼带的浮游植物。
-
开关法
开关法为自我按摩方法。转动两肩关节。《医学入门·保养》:“先以左手脾(肱)骨并肩,向前圆转九数。次以右手脾骨并肩,向前圆转九次,复以左右脾骨并左右肩,向前圆转九次,加至一九、三九亦好,但要从容和缓为之,或先缓后急亦可为之。此法疏通膏肓、降心胞络火。与张紫丘治瘵开关药方意同,善治少劳昏痛胸紧。”
-
费伯雄
咸同间(公元1851-1874年)以医名,远近诣诊者踵相接,所居遂成繁盛之区。持脉知病,不待问。推崇李东垣温补脾胃,朱丹溪壮水养阴之法。另著《医方论》、《食鉴本草》、《本草饮食谱》、《食养疗法》、《怪疾奇方》等。《校注医醇剩义》全文在线阅读《医方论》([清]费伯雄)全文在线阅读《食鉴本草》全文在线阅读
-
医缓
医缓为春秋时秦国名医。据《左传》载:曾为晋侯治病,指出病在“膏之上,肓之下”,针灸不能,汤药不到,无法治疗。缓为之治,谓:疾不可为也。其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这是早期对病情的理解,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后世常把和缓并称,作为当时名医之代表。
-
妊娠经来
妊娠经来生理学名词。指怀孕后月经仍按月来潮之现象,经量一般较正常减少。亦称激经、盛胎,垢胎。《证治准绳·女科》:“大抵妊娠经来不多,而饮食精神如故,六脉和缓滑大无病者,血盛有余也,儿大能饮自不来矣。”
-
抹法
抹法推拿手法名。《理瀹骈文》:“推拿,乡村人谓之抹。”抹法操作要领:抹法是用拇指(单或双拇指)指腹贴附于皮肤,和缓轻柔的作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操作时不应带动皮肤。抹法的作用与应用:抹法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适用于头面及颈部,用于治疗头晕、头痛、失眠、颈椎病及面瘫等病证。
-
李德元
李德元清代医官。顺天(今北京)人,尝任太医院院判。精通医学各科,治病辄应手而愈,断人生死,皆应如所言,人称扁鹊和缓。
-
缓脉
缓脉为脉象之一。《脉诀汇辨》:“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三指禅》将脉分为二十七种,并“以缓为极平脉,余二十六为病脉,定清缓脉,方可定诸病脉,精熟缓脉,即可以知诸病脉,脉之有缓,犹权度之有定平星也。”
-
宫
宫五音之一。脾音宫,其音沉宏雄壮,大而和缓。
-
得神
神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是五脏精气的体现。得神是人精神饱满,目光灵活,反应灵敏,语言清晰,面色润泽,呼吸平稳,脉象和缓有力等生命活动正常的表现。审察神的得失是判断正气盛衰、疾病轻重、预后吉凶的重要内容。表示五脏机能尚好,疾病较易治疗,预后较好。《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
-
长脉
长脉为脉象之一。指脉体超过正常的寸关尺三部位置,首尾端直的脉象。若脉来和缓均匀,是中气旺,为平脉。《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长则气治。”若长而弦硬,按之有牵绳感,则为病脉,属邪正俱盛的实证,可见于实热内结或热盛动风等。《濒湖脉学》:“长主有余,气逆火盛。”
-
不胜毒者以薄药
不胜毒者以薄药为治法术语。出《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指用药应因人制宜,对身体虚弱,不能胜任攻邪药物者,就给予气味薄而和缓的药治疗。
-
揉捻法
揉捻法为推拿手法名。是指用大鱼际、掌跟或指面于一定部位或某一穴位上,作轻柔和缓环旋运动的手法。
-
外科证治全生集
概述:《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中医外科著作。简称《外科全生集》。清·王洪绪撰。全书内容简明实用,是近代外科学中流传较广的一种。②治法,按人体上、中、下三部分论各种外科症证的治疗;④杂证,载内、妇、儿科杂病验方48首;⑤制药,介绍200余种药物的主要性能及其炮制;另有清末马文植评注本,分为前集3卷,后集3卷。
-
外科全生集
概述:《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中医外科著作。简称《外科全生集》。清·王洪绪撰。全书内容简明实用,是近代外科学中流传较广的一种。②治法,按人体上、中、下三部分论各种外科症证的治疗;④杂证,载内、妇、儿科杂病验方48首;⑤制药,介绍200余种药物的主要性能及其炮制;另有清末马文植评注本,分为前集3卷,后集3卷。
-
有胃则生
有胃则生为病因病理学术语。胃为仓廪之本,胃气尚存,则化源不致枯绝,尚有生机。参见胃气、无胃则死:胃气指脾胃的功能在脉象的反映,即带和缓流利的脉象。《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无胃则死指脉无胃气,表示正气衰竭,邪气独胜。
-
婴幼疮疡治法
婴幼疮疡治法见《外科启玄》卷二。婴幼儿气血未充,筋骨未坚,脾胃脆弱,若患痈疽,宜用内托。内疏和缓之药,徐徐调之,切不可用峻猛之剂刻意攻伐。
-
婴幼疮疡
婴幼疮疡病证名。婴幼儿患疮疡,多由气血凝滞,热毒侵袭,结聚而成。因婴孩气血未充,筋骨未坚,脾胃尚脆,故凡患疮疡者,一般宜用内托、内疏和缓之药,不可用峻猛之剂。
-
脉厥
脉厥病名。①温疫里证应下失下,六脉如无之重症。见《温疫论》。以温疫里证失于攻下,内结壅闭,营内不能达于四末所致。亦有过用黄连、石膏诸苦寒药,强遏其热,致邪愈结,脉愈不通。”治宜承气汤缓下之,其脉自复。《伤寒寻源·战汗》:“战定之后,其人忽沉沉睡去,如死一般。参见厥证、战汗条。
-
理脾和胃除湿膏
处方:党参1钱5分,生于术1钱5分,茯苓3钱,薏米3钱(生),莲肉3钱,炒谷芽2钱,陈皮1钱,香附1钱(炙),当归2钱(土炒),枸杞子2钱,白芍1钱5分(炒),生地2钱。每服2钱,白开水冲下各家论述:本方虽重在理脾和胃,但寓八珍汤之意,惟因中州湿滞,故去甘草;综观方意,当为通补并行之方,功力和缓,宜于久服。
-
草花汤
处方:甘草2钱,赤石脂2钱,糯米1提。功能主治:冬月伤寒8-9日,腹痛下利,便脓血,喉中作痛,心内时烦。用法用量:水煎服。1剂而腹痛除,2剂而喉痛止,3剂而利亦愈,烦自安。各家论述:方用甘草以和缓之,则少阴之火不上炎;况有糯米之甘以益中气,补虚则中气不下坠,而滑脱无源而自止。摘录:《辨证录》卷一
-
去来汤
概述:去来汤为方剂名,出自《辨证录》卷二方。组成:人参、茯苓、苍术各三钱,白术五钱,甘草、川乌各二钱,半夏一钱。主治气虚而微感寒湿之邪,邪冲心包,一时心痛,修痛倏已,一日而十数遍,饮食无碍,昼夜不安。用法用量:水煎服。二术去湿而健脾胃之气,故用之,佐以人参、茯苓补气以利湿,则湿去而气更旺也;
-
情绪助长作用
情绪助长作用一般是指在消极情绪累积基础上,互相激励作用的结果。或者一个职工被迫屡次作出一项行动而收不到明显的进步与成熟,也会发展成累积的恼怒。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绪助长作用。而且愤怒本身就带有一种迁移于其他人或其它事物的冲动,这种性质本身,又加剧了情绪助长作用的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