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脉
《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疾;《景岳全书》:“大都脉来时,宜无太过,无不及,自有一种壅容和缓之状,便是有胃气之脉。”②十二经脉之一。即足阳明胃经。《素问·阳明脉解》:“阳明者,胃脉也。”
-
胜金膏
主治:筋寒骨痛,坠堕闪肭打损,血结聚,伤筋骨碎,中风入脑,头痛湿痹,骨节酸痛,四肢邪气不仁,百节拘挛,不能屈伸,腰脚软弱,冷嗽气促,咳逆牙疼,腹痛冷气,腰脊痛疼,寒湿脚气,游风走气,膝腿脚酸疼。先以口温浆水洗净,揾干贴之,隔日易。《宣明论》卷十:方名:胜金膏组成:巴豆皮、楮实叶(同烧存性)各等分。
-
胃脘痈
①出《素问·病能论》:“人迎者,胃脉者。又名胃脘内痈、胃痈。若身热不退,咯吐脓血,脉洪数,为脓已成,宜服赤豆薏苡仁汤;②另有《疡科心得集》卷中:“胃脘痈者,生于中脘穴,有外痈,有内痈,外痈在皮里膜外,初起漫肿,渐之焮红成脓,此由平素醇酒厚味湿热积聚,脾阳失运,凝滞气血而发…”
-
实
与虚相对而言,指邪气亢盛,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正气与邪气均较强盛,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可见各种亢盛有余的证候。《灵枢·玉机真脏论》:“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
鬲偏枯
鬲偏枯病名。鬲,否鬲之意。因气血俱病,否鬲不通,而致半身不遂。《素问·大奇论》:“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类经·脉色类》:“胃气既伤,血脉又病,故上下否鬲,半身偏枯也。”
-
二阴二阳
二阴二阳指少阴、阳明。《素问·阴阳类论》:“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肢。”王冰注:“二阴谓手少阴心之脉也,二阳亦胃脉也,心胃合病,邪上下并,故内伤脾,外伤肺也。”
-
大(太)阴脉
出内踝之上廉。本经自足大趾的内侧端(隐白)起始,经核骨(第一跖趾关节)后面,向上到达内踝骨的前边(商丘),在三阴交穴处与足厥阴、足少阴两经交会,再沿胫骨内缘,向上交叉浅出于足厥阴肝经的前边,经过膝关节,沿大腿内侧前边,进入腹腔,入属脾脏,联络胃府,再向上贯穿膈肌,夹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
-
通脉汤
处方:生黄耆30克当归15克白芷3克通草6克功能主治:治产妇少乳或无乳。(下乳)用法用量:用七孔猪蹄1对,以水L5升,煮汤吹去浮油,代水煎药。主治:乳少或无乳。各家论述:《医林纂要》:乳即经血所化,血下溢于肝则为经,酿成于胃则为乳,而两乳则阳明胃脉所经行,肝脉交于脾,脾脉络于胃,故乳得从胃化而出。
-
目下有卧蚕
目下有卧蚕为症状名。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形容眼睑浮肿,下睑如卧蚕之状。为水肿体征之一。目下为胃脉所过,属脾所主,脾失健运,水湿潴留,故见眼睑浮肿。
-
胃毒小舌
胃毒小舌病名。《喉科指掌》卷六:“此症因毒结胃家、发于小舌,胃脉沉而洪大者,真结毒也。”治宜清胃解毒,方选黄连解毒汤、黄连上清丸等加减。
-
胃
节肢动物消化器官的构造,各纲差异很大,有的称为中肠或乳糜胃(chylestomach),有的分贲门部(cardiacpor-tion)和幽门部(pyloricportion)的(甲壳类),有的为具有胃齿的胃咀嚼器,称为咀嚼胃或滤过胃(甲壳类),而吸血性昆虫等则具有吸胃,蜘蛛类则伴有4对胃盲囊。其背俞为胃俞,募穴为中脘,合穴为足三里。
-
虚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王冰注:“外湿既浸,中热相感,如持虚器,受此邪毒,故曰受如持虚。”《素问·水热穴论》:“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虚证:虚(deficiency)为病证类型八纲之一,即虚证。《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见“虚静”、“虚无”。
-
泄
病证名·泄泻的简称:泄为泄泻的简称。《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筋缓之原血热,无足疑者…本症可见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及脑炎后遗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肌炎等疾患。《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金郁泄之。”
-
脾开窍于口
人体的饮食、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口为水谷入胃的入口,胃脉挟口环唇,脾与胃相合,脾胃的生理和病理状况,可由口反映出来,这就是脾开窍于口。《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病则食欲不振,脾虚则口淡无味,脾热往往口有甜味。
-
面焦
面焦证名。面部泛现干枯焦黑之色。出《素问·上古天真论》。由阳明气衰,气血失荣所致。见于久病及老衰患者。《医碥·面》治面焦、胃脉虚者,用人参、黄芪、甘草、白芍、升麻、葛根、白芷等药以健脾益气。
-
川芎行经散
概述:川芎行经散为方剂名,出自《原机启微》卷下方。处方:枳壳、炙甘草、柴胡、川芎、当归各六分,白芷、防风、荆芥、薄荷、蔓荆子、羌活、独活各四分,桔梗五分,茯苓三分,红花少许。状,重者白睛如血贯。用法用量:水煎去渣,食后热服。白芷、防风、荆芥、薄荷、独活疗风邪、升胃气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