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病
由客寒积热、饮食不节或胃气虚弱所致。主证呕逆飧泄,痞满疼痛,(月真)胀嘈杂。虚则肠鸣胀满,引水滑泄。病甚则腹胁胀满,吐逆不入食,当心痛,上下不通,恶闻食臭,嫌人语,振寒喜伸欠。虚极则四肢肿满,胸中短气,谷不化,中消也。根据辨证,分别采取温胃散寒、清胃泻火、益气建中、消导化滞等治疗。
-
徐进康
徐进康,1961年生,江苏张家港人,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急症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胃气不足
胃气不足证名。即胃气虚。胃气虚弱出现的证候。《诸病源候论·胃病候》:“胃气不足,则饥而不受水谷,飧泄,呕逆,是为胃气虚也。”治宜益气建中,选用四君子汤、小建中汤,补中益气汤等方。参见胃病条。
-
小叶云实
出处: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花瓣黄色,近圆形,宽约8mm,最上面一片较小,只有4mm宽,基部具柄;雄蕊10,2 排列,长约1cm,花丝下部被长柔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脚灌丛中或溪水旁。性味:甘;脾经功能主治:祛风除湿,健脾和胃。主风湿痹痛,胃病,消化不良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
-
巨肥厚性胃炎
疾病分类:消化内科疾病概述:巨肥厚性胃炎是胃体粘膜皱襞肥厚巨大,实际上不应称胃炎,因为炎性细胞浸润很少。病因不明。蛋白质丢失如持续而加重,可能需要全胃切除。肥厚性高胃酸分泌性胃病的特点是胃体粘膜全层肥厚增大包括胃腺体在内,壁细胞和主细胞显著增多,引起高胃酸分泌,常同时伴有十二指肠溃疡。
-
左右关
左右关为经外奇穴名。出《脏腑图点穴法》。位于腹上部,脐上3寸,两侧旁开各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胃病。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左俞
左俞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胸部,左乳头外侧旁开1寸直下,第九、十肋骨之间。主治秋疫、胃病、肠疝痛。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
至阳六之灸
至阳六之灸为经外奇穴名。位于背部,第七、八胸椎棘突之间(至阳穴)旁开0.5寸处。左右计2穴;此二穴上下0.3寸处各有1穴,合计6穴。主治胃病。一般每次灸3~5壮,每日1次,连灸一至数日。
-
合治内府
“合治内府”为《内经》选穴原则之一。指足三阳经上的六腑合穴主治六腑病症。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参见下合穴: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的简称。六腑下合穴为经穴分类名,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穴位。即胃合于足三里,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
-
阴阳配穴法
阴阳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指阴经穴与阳经穴的配合应用。如内关配足三里治疗胃病;阴郄配后溪治盗汗;复溜配合谷治疗外感发热无汗等,均是。这种配合的阴阳两经如属表里经,则称之为表里配穴法。
-
胃三针
胃三针为一种取穴法,“靳三针”之一。指取中脘、内关、足三里三穴,主治胃病。参见靳三针:靳三针是指每次取穴三处的针刺疗法,发明人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瑞教授,故称“靳三针”。包括智三针、脑三针、鼻三针、耳三针、胃三针、舌三针、颞三针等。
-
斜差
斜差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国针灸学》。位于背部正中线向左旁开1.5寸,平第九胸椎棘突下间1穴;正中线向右旁开1.5寸,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间1穴。主治胃病、胃扩张、胃痉挛、小儿胃肠病。一般斜刺0.3~
-
兰室秘藏
概述:《兰室秘藏》为中医综合性著作。金·李杲撰。约刊于1336年。主要内容:书中分述饮食劳倦、中满腹胀、心腹痞、胃脘痛、眼耳鼻、内障眼、口齿咽喉、妇人、疮疡等21门病证。其中对脾胃病证的论述尤为后世所重。李氏以“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的医学理论,强调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或增强脾胃的功能。
-
文王一支笔
文王一支笔此药为蛇茄科植物筒鞘蛇菰(Balanophorainvolucrata)或蛇菰(BalanophoraJWjaponica)的干燥全株。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简鞘蛇茹的雄花有柄,花茎中部有叶状的简鞘包被;生长在海拔1000”2500米的山坡林下,寄生在木本植物的根上。民间常用于治疗胃病、鼻出血、妇女月经出血不止、痢疾及外伤出血等。
-
算盘七
算盘七此药为蓼科植物支柱蓼(Polygonumsuffultum)的根茎。其根状茎粗壮,结节状,肉质,外皮呈棕色,内部红色。茎生,互生,卵形或广卵形;有筒状的膜质托叶鞘。分布于新华、宋洛、老君山、木鱼、大岩屋、红河、松相等地。该药具有散瘀止血、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胃病、崩漏、经闭、痛经、跌打损伤、腰痛、外伤出血等。
-
红薯粥
处方:新鲜红薯半斤,粳米2-3两,白糖适量。功能主治:健脾养胃,益气通乳。主维生素A缺乏症,夜盲症,大便带血,便秘,湿热黄疸。趁热服食。注意:糖尿病患者忌食;平素不能吃甜食的胃病患者,不宜多食。
-
加味竹茹汤
处方:橘皮、半夏、茯苓、甘草、竹茹、黄连、干葛。功能主治:伤寒哕而有郁热在胃中者,及胃病痰热呕哕者。用法用量:《伤寒广要》本方用桔红二钱,半夏二钱,茯苓二钱,甘草五钱,竹茹一团,黄连(姜炒)一钱,葛根一钱半。心下满,加枳实;胸腹满,加枳壳、桔梗;胁满,加青皮;外有热,加柴胡;有痰嗽,加杏仁、五味。
-
莱菔散
处方:炒莱菔5两,豆腐皮5两,川贝母3钱,冰糖2两半,白糖2两半,白果仁3钱。制法:将莱菔子、豆腐皮、川贝母、白果仁4味用砂锅焙干,为细面,过绢罗,再将冰糖研细同白糖入药拌匀。功能主治:消食化痰,止嗽定喘。主老年痰喘,冬令即发,或气滞呕吐,胸膈饱闷;或少年咳嗽而兼胃病之实证者。注意:忌咸物、五辛。
-
鲜贝
概述鲜贝是指新鲜大型贝壳内一块圆形肌肉。鲜贝使用提示每次约50克鲜贝的营养价值贝类软体动物中,含一种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的代尔太7-胆固醇和24-亚甲基胆固醇,它们兼有抑制胆固醇在肝脏合成和加速排泄胆固醇的独特作用,从而使体内胆固醇下降。它们的功效比常用的降胆固醇的药物谷固醇更强。
-
蛏壳
《*辞典》:蛏壳: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ChēnɡK 来源:为竹蛏科动物缢蛏的壳。功能主治:①《纲目拾遗》:治喉风急痹。②《泉州本草》:治胃病。用法用量:内服:煅存性研末入散剂。附方:治咽喉一切急症:蛏壳置瓦上,日晒夜露,经年取下,色白如雪,捣细,水漂净,末,晒干,同冰片吹喉。
-
鱼皮
鱼皮的别名鲨鱼皮鱼皮使用提示每次约30克鱼皮的营养价值鱼皮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其蛋白质主要是大分子的胶原蛋白及粘多糖的成分,是女士养颜护肤美容保健佳品,近年医学研究发现,“鱼皮”中的白细胞素—亮氨酸有抗癌作用。具滋补功效;于胃病、肺病有疗效。4.然后取出放清水中漂洗几次即可使用。
-
小指节
小指节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手背,第五掌骨小头高点处。左右计2穴。主治胃病。一般灸3~5壮。
-
五行磁吸针磁疗针灸学
郭立文编。该书详细介绍了新型针具五行磁吸针的治疗原理及临床应用,具体介绍了心脏病、高血压、胃病、阳痿等45种内科病症,颈椎病、落枕、腰痛等15种外科疾病,痛经、月经失调、妇女更年期障碍等9种妇科病及7种五官科病症、6种儿科疾病的诊治方法,还收集整理了36种常见病、疑难病的奇效验方及11种癌症验方。
-
左右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left-rightpointscombinationleft-rightpointsassociation)为配穴法之一。指左右相对两穴同时应用的配穴方法。根据经络循行左右交叉的特点取穴,左病可以右取,右病可以左取,还可以左右同时并取。又如心悸、心痛,取两侧的心俞和神门;头痛取两侧的太阳和列缺;呕吐取两侧内关;胃病取两侧胃俞等。
-
恐
容易恐惧或无故自惧之证。出《素问·调经论》。又称善恐。《杂病源流犀烛·惊悸悲恐喜怒忧思源流》:“恐者,心肾肝胃病也。”七情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肾“在志为恐,恐伤肾。”
-
八曜
八曜为经外奇穴名。见《腧穴学概论》。位于大椎穴上下左右各外开1寸,斜四方也各外开1寸。计8穴。主治胃病呕吐、妊娠恶阻等。一般斜刺0.5寸;可灸。
-
紫金砂
紫金砂此药为伞形科植物白根独活(Angelicapolymorpha)的根。根祖长,肉质,圆柱状。茎中空,绿色或带紫色,有分枝。叶互生,2—3回羽状复叶,小叶边缘有不整齐粗锐锯齿。分布于宋洛、新华、木鱼等地。该药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感冒鼻塞、胃病、腹痛、胸胁痛、痨伤、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等。
-
山核桃酒
处方:山核桃3kg白酒5000ml炮制:1.将核桃捣碎放入干净的器皿中,加白酒浸泡,密封;2.20天后开启,以酒变褐为度,过滤去渣,装瓶备用。功能主治:收敛、消炎、止痛。适用于急、慢性胃病患者。备注:(1)山核桃:味甘性温,有敛肺定喘,温肾润肠的功效。摘录:《中药制剂汇编》
-
方上
方上为人体部位名。指鼻尖两侧的鼻翼部。望诊此处可以作为诊察胃病的参考。《黄帝内经灵枢·五色》:“方上者,胃也。”
-
祖师麻注射剂
祖师麻注射剂说明书:药品名称:祖师麻注射剂剂型:2ml。祖师麻注射剂的主要成份:黄瑞香的根皮和茎皮。祖师麻注射剂的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用于肢体关节肿胀、冷痛或刺痛,活动不利,阴雨天加重,舌有淤斑,脉沉弦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上述症候者。注意事项:有胃病可饭后服用。
-
前头点
前头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手食指背侧桡侧缘,食指成屈曲位,近侧指节骨与中指节骨的指间关节部。主治胃病、阑尾炎、四肢关节痛、急性踝关节扭伤、牙痛、前头痛。一般紧靠骨膜直刺0.3~
-
通山穴
通山穴为经外奇穴名。见《董氏奇穴针灸学》。位于通关穴直上2寸。主治心脏病、胃病、头晕眼花、四肢痛等。操作:针刺0.5~0.8寸。
-
下合治六腑
下合治六腑为针灸治疗法则,又称合治内腑,即六腑的疾病,可用该经的下合穴治疗。下合穴指六腑在下肢部的合穴。《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胃合于三里(足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委中),胆合入于阳陵泉。”
-
胃虚
胃虚证名。因胃气虚、胃阴虚所出现的病证。《脉经》卷二:“胃虚……病苦胫寒不得卧,恶寒淅淅,目急,腹中痛,虚鸣,……时寒时热,唇口干,面目浮肿。”参见胃病、胃气不足、胃阳虚等条。
-
败血冲胃
败血冲胃病名。产后三冲之一。《张氏医通》卷十一:“败血上冲有三,……若闷绝呕恶,腹满胀痛者曰冲胃,……用平胃加姜桂,往往获效。不应,送来复丹。呕逆,腹胀,血化为水者,金匮下瘀血汤。”
-
金腰带
金腰带此药为瑞香科植物尖瓣瑞香(Daphneacutiloba)的干燥根皮或茎皮。叶互生,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光滑。分布于松柏、老君山、大岩屋、红河、新华等地。生长于海拔900—2600米的山坡上、沟边林下或灌木丛中。该药具有舒筋活络、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风湿疼痛、劳伤、腰痛、跌打损伤、骨折、扭伤、胃病等。
-
败毒平胃散
别名:平胃败毒散处方:人参、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陈皮、桔梗、干葛、苍术、厚朴、广皮、甘草。功能主治:风寒湿痢兼阳明胃病,饱闷不食,呕吐恶心。摘录:《症因脉治》卷四
-
快胃丸
处方:枳壳半斤,陈皮半斤,神曲半斤,灵脂半斤,玄胡半斤,生芍半斤,芦荟半斤,榔片半斤,香附半斤,川朴半斤,巴豆霜2钱,狗宝5分。功能主治:健胃化痰,缓下。主胃病胀满,胃疼,食积、气积、虫积,噎膈转食,吐酸呃逆。注意:忌食生冷硬性物,孕妇勿服。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抚顺方)
-
龙生丸
处方:石硫黄、胡椒。制法:糊为丸。功能主治:胃病。用法用量:每服5-7粒,白汤送下。摘录:《中国内科医鉴》
-
冷蕨
拼音名:LěnɡJué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宝兴耳蕨的全草。根茎短而直立。羽片25-30对,稍散生,近于无柄,狭卵状菱形,羽状深裂,基部多少呈耳状,叶下面灰绿色,叶轴及叶背均疏被鳞毛。孢子囊群圆形,褐色,背生于小脉中间,每裂片有2-4个;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高山林下湿石上。功能主治: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