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药证直诀
概述:《小儿药证直诀》为中医儿科著作,又名《钱氏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真诀》,三卷。卷上为脉证治法,共载小儿脉法、诊断、儿科五脏病、急慢惊风、疮疹、伤风、吐泻、咳嗽、疳积、虫癖、杂证等常见小儿疾病的诊候及方论81篇;将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去附桂成六味地黄丸而作为培补小儿阴精的第一方剂;
-
小儿药证真诀
《小儿药证真诀》为书名,即《小儿药证直诀》的别名,又名《钱氏小儿药证直诀》,三卷。卷上为脉证治法,共载小儿脉法、诊断、儿科五脏病、急慢惊风、疮疹、伤风、吐泻、咳嗽、疳积、虫癖、杂证等常见小儿疾病的诊候及方论81篇;将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去附桂成六味地黄丸而作为培补小儿阴精的第一方剂;
-
小儿肺病证治
小儿肺病证治为儿科五脏病证治之一。《育婴家秘》:“肺最居上,为脏腑之华盖,息之出入,气之升降,必由之路,故主气。”寒热伤肺,则气逆,为喘为咳。因于热者,宜泻白散;肺热在胸者凉膈散;口渴饮水者,人参白虎汤;咽喉痛者,甘桔牛蒡子汤;嗽而有痰,止嗽散。《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肺虚,气粗喘促。”用阿胶散。
-
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为书名。《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又名《董氏斑疹方论》、《小儿斑疹方论》。1卷,宋·董汲撰,约刊于11世纪末期。本书对小儿癍疹(即后来所称为痘疮、天花)的证候做了简要说明,并附方剂17首,是一部较早的痘疮专书。解放后出版《小儿药证直诀》影印本时,将本书附录于后。
-
五脏疳
是指以时时惊烦,咬牙弄舌,口舌生疮,面色红,白睛有红丝,口渴心烦,睡喜伏卧,纳呆消瘦,或见发热汗出为主要表现的疳证。治疗:治疗宜清肝泄热,用泻青丸加减,次用集圣丸(《幼科发挥》:黄连、干蟾、青皮、莪术、使君子、砂仁、芦荟、夜明砂、五灵脂、当归、川芎、木香)以清热除疳,健脾消积。又名骨疳、急疳。
-
五味异功散
概述:五味异功散为方剂名,出自《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卷五十三,即《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记载的异功散。别名:五味异功散组成:人参、茯苓(去皮)、白术、陈皮、甘草各等分。制法:上药为细末。用法用量:每服二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煎,食前服。功能主治:功能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饮食,小儿虚冷病。
-
少阳之体
少阳之体为小儿体质特点之一。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合订本)·医话·小儿痉病治法》。稚阳稚阴是指小儿在功能活动和物质基础上均未臻完善。说明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内脏精气未足,卫外功能未固的生理特点。清·吴鞠通《解儿难》中则总结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
风热里实
风热里实为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系因风热蕴积,入里结实而致。证见口中气热,大便闭,小便赤,饮水不止,苔黄燥。宜大黄丸清泻里热。
-
稚阴
概述:《中医药学名词》(2004):稚阴(tenderyin)是指小儿形神未充,阴精未盛的生理特点。稚是指幼稚,尚未成熟;阴是指体内精血津液等具有物质性的东西。说明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内脏精气未足,卫外功能未固的生理特点。清·吴鞠通《解儿难》中则总结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
稚阳
概述:《中医药学名词》(2004)稚阳(tenderyang)是指小儿形神未充,阳气未盛的生理特点。稚是指幼稚,尚未成熟;阳是指体内各种功能的活动,阴未足则不足以充养阳气,故小儿既为稚阴之体,也是稚阳之体。说明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内脏精气未足,卫外功能未固的生理特点。
-
麻毒
麻毒是指能引起麻疹的邪气。麻疹又名疳、麻证、瘄子、痧子、肤证、糠疮、粰疮。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小儿药证直诀》:“初起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手足梢冷,夜卧惊悸,多睡…”顺证经过良好,逆证较严重,险证多属危急。末期,当养阴,清解托毒,使其逐渐收没。
-
目内证
目内证为儿科察目诊法。《小儿药证直诀·目上证》:“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明·李梃:“小儿诸病,但见两眼无精光,黑睛运转,目睫无芒锋,如鱼猫眼状,或两眼闭而睛矇眬者死。黑珠满 ,睛明者少病。《保婴金镜录》:“目内色青,主肝经风热发搐;色黄主脾积少食;
-
叶案存真类编
二集、三集以周氏所著及其评注的医书为主,计有《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内经评文》、《读医随笔》、《诊家枢要》、《脏腑标本药式》、《金匮钩玄》、《三消论》、《温热论》、《幼科要略》、《叶案存真类编》、《印机草》十四种;
-
弄舌
概述:弄舌:1.蛇丝惊;2.吐弄舌。明·方贤《奇效良方》:“夫弄舌者,脾脏微热,今舌络微紧,时时舒舌。”病因病机:舌乃心之苗,脾络系舌本,弄舌多由心脾积热所致。治疗:治宜清脾泻热,用泻黄散。一般不宜过用寒凉,否则损脾耗液,最易变成疳证。舌体伸长而弛缓,称吐舌;多见于小儿,属心脾热盛重症。
-
外疳
外疳为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疳疾外现于五官的证型。疳病新起的症状,外现于目、鼻、口齿等部位。《证治准绳·儿科》:“鼻下赤烂自揉,鼻头上有疮,渐绕耳生疮。今分走马疳,口齿疳,鼻疳,眼疳等。”
-
发搐
发搐为病证名。见《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小儿热盛生风,欲为惊搐,血气未实,不能胜邪,故发搐。大小便依度,口中气热,当发之。用大青膏。
-
伤乳吐泻
伤乳吐泻为病证名。婴儿乳滞不消,阻于中焦,清浊相干,而成吐泻。《小儿药证直诀》:“吐乳泻黄,是伤热乳;吐乳泻青,是伤冷乳。”《活幼心书》:“伤热者,用五苓散,以导其逆;伤冷者,用理中汤,以温其中。”
-
胎怯
2.五软证。胎怯·脾肾气虚证:胎怯·脾肾气虚证(fetaldebilitywithsyndromeofqideficiencyofspleenandkidney)是指成胎之际肾精不充,出生之后脾气不足,全身失于濡养,以啼哭无力,多卧少动,皮肤干皱,肌肉瘠薄,四肢不温,吮乳乏力,呛乳溢乳,哽气多哕,腹胀腹泻,甚而水肿,指纹淡为常见症的胎怯证候。
-
红芽大戟
概述:红芽大戟为中药名,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即《中国药用植物志》记载的红大戟的别名。别名:又名红芽大戟、紫大戟、南大戟、红毛大戟。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入肺、脾、肾经。功能主治:功在泻水逐饮,解毒散结。药理作用:本品所含蒽醌类化合物有刺激肠管,促进肠蠕动,产生导泻作用。
-
胃热胎疸
胃热胎疸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小儿生下百日或半岁内出现黄疸。症见身黄壮热,腹胀口渴,大便秘小便赤涩。由阳明胃热,湿邪留滞,湿热郁蒸而发。治宜清利湿热,用茵陈蒿汤合五苓散。热重,用黄连解毒汤加减。
-
宣露
宣露肾疳五证之一。出《小儿药证直诀》。详牙疳条。
-
徐用宣
徐用宣明代儿科医家。衢州府(今浙江衢州)人。世医出身,晚年贯通医术,尤精于小儿科。搜集小儿诸家方书,以《小儿药证直诀》为本,参附己意,择取良方,汇成《袖珍小儿方》十卷。书成于永乐(1403-1424)年间,并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重刊。
-
行迟
概述:行迟(retardationinwalking)为病证名。病因病机:《证治准绳·幼科》:“凡儿生至周岁三百六十日,膝骨成,乃能行。”肝主筋,肾主骨,小儿肝肾不足,或哺养失宜,脾胃虚弱,元气不充,影响筋骨的发育,故迟迟不能行动。虚证不明显者,可用五加皮散(五加皮、牛膝、酸木瓜,共研末,每服一钱半,粥饮调服)。
-
心气实
概述:心气实:1.病机;2.病证名。即心气盛。治以清心泻火为主。《太平圣惠方》:“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惊,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本草经疏》:“心实即实火实热五证:谵语,属心家邪热;
-
心气热
治以清心泻火为大法。《证治准绳·幼科》;“心热者,额上先赤,心烦心痛,掌中热而哕,或壮热饮水,巳午时益甚,宜泻心汤、导赤散、安神丸。”心主身之血脉,心有热,可使血逆于上,致上盛而下虚,下虚则生脉痿。《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
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分别阐述胎儿的禀受、胎疾、初生儿的洗浴、断脐、哺乳、慎护、食忌、脉理、以及五脏主病、发热症治等。卷四-二十为各论部分,系统论述小儿多种常见病,而于儿科四大证(麻痘惊疳)及咳嗽、吐泻、黄疸、诸虫等病尤为详备。书中引用的文献多出《千金方》、《小儿药证直诀》、《圣济经》等书。论方俱备,内容丰富。
-
小儿吐泻
分伤风吐泻、伤暑吐泻、伤乳吐泻、虚冷吐泻、伏暑吐泻、胃热吐泻、气乱等。治宜健脾益气,温经回阳。《幼幼集成》:“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虚冷泄泻·小儿吐泻:虚冷泄泻为病证名。《活幼心书》:“先泻而后吐者,乃脾胃虚冷,其候先泻白水,或白胨,吐亦不多,口气缓而神色慢,额前有汗,六脉沉濡,此为冷也。”
-
小儿腹痛
出《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腹痛·脾胃虚寒证:小儿腹痛·脾胃虚寒证(infantileabdominalpainwithsyndromeofdeficientcoldofspleenandstomach)是指脾胃阳气虚衰,失于温运,以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温喜按,面白少华,神疲纳呆,手足不温,食后腹胀,大便稀溏,唇舌淡白,脉沉缓为常见症的小儿腹痛证候。
-
夜间发搐
夜间发搐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因潮热引起抽搐,其特点为每逢亥、子、丑时不甚抽搐,而卧不稳,身体温壮,目睛紧斜视,喉中有痰,大便呈银褐色,乳食不消,多睡,不纳津液。多由脾虚心热所致。补脾,用益黄散;治心,用导赤散、凉惊丸。
-
羊癫
六畜痫之一。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五。《景岳全书·杂证谟》:“癫,即痫也。马痫、牛痫、猪痫、羊痫、鸡痫者,即今人之谓羊癫、猪癫也。”病因病机:《石室秘录》卷一:“羊癫之症,忽然卧倒,作羊马之声,口中吐痰如涌,多痰迷心窍,因寒而成,感寒则发也。”症状:《小儿药证直诀·五痫》:“羊痫,目瞪吐舌,羊叫。”
-
稚阳稚阴
稚阳稚阴小儿生理特点之一。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不常。”说明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内藏精气未足,卫外功能未固的生理特点。《温病条辨·解儿难》总结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认为幼儿赖阳以生,依阴以长,然而阴既未足,阳气未盛,故治疗当以维护阴气为要,但还要善于护阳。
-
早晨发搐
早晨发搐为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因早晨潮热引起抽搐。由肝旺所致者,临床特点为每逢寅、卯时身体壮热,目上视,手足动摇,口内生热涎,颈项拘急。当补肾治肝。补肾,用地黄丸;治肝,用泻青丸。
-
头汗
汗出只在头部,以阳明热证和湿热证多见·头汗:汗出只在头部,以阳明热证和湿热证多见,因热郁于内,不得四散,循经上越,内热退则汗自止。六阳虚汗为病证名。手足三阳经脉,都会于头,如禀赋不足,阳虚不固,其汗上至头,下至项大出不止,为亡阳的证候。治宜回阳敛汗,用大剂固真汤、参附汤、芪附汤及回阳救急汤之类。
-
胎弱
胎弱出《小儿药证直诀》。即胎怯。详该条。
-
水谷泻
水谷泻为病证名。出自《证治准绳·幼科》。指小儿食物不化,与水液杂下的腹泻。多因脾胃素虚,饮食不慎,以致食物不消化而成。《小儿药证直诀》:“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当补脾,益黄散主之。”若其症伴有四肢不温,面白神疲等,治当温中健脾,用理中汤加陈皮、神曲、山楂;肠滑不禁者,用四神丸。
-
伤风自利
伤风自利为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外感风邪后出现泄利。多因脾胃嫩弱,感受风邪,肺气上逆,脾失运化所致。其症以怕冷,鼻塞,咳嗽气促而泄泻为特征。治宜疏散外风,调理脾气。用人参败毒散。
-
乳食不消
乳食不消见《小儿药证直诀》。即食积。详该条。
-
牛痫
见《小儿药证直诀·五痫》。参见六畜痫、牛癫:六畜痫为病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分马痫、牛痫、羊痫、猪痫、犬痫、鸡痫。因发作时吼声如牛鸣故而得名。《圣济总录》卷十五:“牛癫若牛鸣。”《辨证录·癫痫门》:“痰气太盛,一时跌仆,口作牛马之鸣者,世人所谓牛马之癫也,其实乃虚寒之症,痰人心包也。”
-
内疳
内疳为病证名。指疳病时间长,病位在心、腹、胃、肠的证候。《证治准绳》:“小儿乳食,心腹虚胀,眼目涩痒,体热皮枯,肠胃不和,痢下五色,渐渐羸瘦,虫蚀肛肠,日月弥深,痢转不止。”由脏腑虚冷所致,治宜厚肠丸(李东垣方:陈皮、半夏、苍术、人参、麦芽、枳壳、神曲末、青皮、厚朴)。治宜健脾助运、理气消积。
-
解颅眼白多
解颅眼白多病证名。小儿解颅黑睛少,白睛多,伴头大,颅缝开解,囟大筋青等。见于脑积水。《小儿药证直诀》:“儿本虚怯,由胎气不成,则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面色(白光)白,此皆难养,…又肾气不足则下窜。”治宜补肾,六味地黄丸主之。
-
感冒夹惊
感冒夹惊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症见身热烦躁,面色青赤,神志不宁,睡卧不安。小儿神气怯弱,遭受外感后,又被外界异声异物所惊吓,或邪热刺激所致。初起,治宜清热散邪,用《医宗金鉴》疏解散;继用《小儿药证直诀》凉惊丸清热止惊。
-
疳
又称疳证、疳疾、疳积。多见于营养不良或慢性消化不良和小儿结核病、寄生虫病及其他慢性传染病的损害。较常见的,如以五脏分类及病因病理命名的有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肾疳、疳痨、蛔疳等。以症状命名的有疳热、疳渴、疳泻、疳痢、疳肿胀、疳黄等;以病变部位命名的有脑疳、眼疳、口疳、牙疳、脊疳、鼻疳等。
-
腐根
腐根肾疳五证之一。出《小儿药证直诀》。详牙疳条。
-
风热
临床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较轻、咳嗽、口渴、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浮数,甚则口燥、目赤、咽痛、衄血等。①乳子中风热,表现为喘鸣肩息(出《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③“风邪伤于皮毛,入于脏腑,则令恶风壮热,胸膈烦闷,目涩多渴,故曰风热也”(《太平圣惠方》)。治疗以疏风清热为主,用桑菊饮、银翘散加减。
-
肺疳
概述:肺疳(lunggandisease)为病证名。病因病机:由于乳食不调,壅热积滞,传伤肺经所致。肺属金,色白,主皮毛,所以除上述症状名外,还有面白咳嗽,毛发枯焦,肌肤干燥,鸡皮疙瘩,恶寒发热,常流清涕等。治疗:治宜疏散风邪,用止嗽散;继则清热润肺,用阿胶散;日久气虚,则宜益气之剂,如参苓白术散加减。
-
臭息
臭息肾疳五证之一。指牙疳患者口气臭秽。出《小儿药证直诀》。详牙疳条。
-
白附子香连丸
别名:白附子黄连丸、白附香连丸处方:黄连1分,木香1分,白附子(大者)2个。制法:上为末,粟米饭为丸,如绿豆大或黍米大。功能主治:肠胃气虚,暴伤乳哺、冷热相杂、泻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扭撮、昼夜频并、乳食减少。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
蝉蜕散
功能主治:风热面赤,浑身壮热如火。附注:方中小酒,《医方类聚》引《良方》云:江西名小酒,江东名白酒,江淮、江北名水酒,大意不用法酒调此药也。《博济》卷三:方名:蝉蜕散别名:蝉壳散、蝉壳明目散、明目散组成:蝉蜕1两,地骨皮1两,宣连1两,菊花1两,白术1两,苍术1两,牡丹皮1两,草龙胆1两,甜瓜子半斤。
-
大青膏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幼科类萃》卷十四方之大青膏:处方:大黄1分,白附子1钱半,青黛1钱,天麻1钱,蝎尾半钱,朱砂1字,麝香1分,乌梢蛇(酒浸,焙)半钱,天竺黄半钱。附注: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大青丹”。主治:《扁鹊心书·神方》方之大青膏主治小儿吐泻后成慢惊,脾虚发搐,或斑疹后发搐者。
-
大惺惺丸
处方:辰砂(研)1钱半,青礞石1钱半,金牙石1钱半,雄黄1钱,蟾灰2钱(干燥虾蟆1个,烧灰存性,研末),牛黄1钱,龙脑1钱(别研),麝香半钱(别研),蛇黄3钱(醋淬5次)。制法:上为细末,水煮蒸饼为丸,朱砂为衣,如绿豆大。功能主治:惊疳百病及诸坏病。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