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汇通
中西汇通指中医学与西医学融汇沟通。中西汇通含义有二:1.指医学思想.唐宗海主张“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在其撰著的《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中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二卷,引《内经》原文用解剖、生理知识阐释中医基本理论,提倡把中西医汇通的原则运用于临床。
-
阿司匹林石膏汤
阿司匹林石膏汤是张锡纯自拟方方名。阿司匹林味酸性凉,最善达表,使内郁之热由表解散,与石膏相助为理,实有相得益彰之妙”。张氏用本方治疗外感邪热八阳明胃府,证见头痛苔白者;斑疹之毒,郁而未发,其人表里俱热,大便不滑泻者等。阿司匹林石膏汤反映了中西汇通派并用中西药物的思路和实践。
-
衷中参西录
概述:《医学衷中参西录》为综合性医书。张锡纯著。张氏学贯中西,在中西汇通方面贡献尤大。并制定了若干有效方剂,临床医家多所遵循。修定本的内容分为医方、药物、医论、医话和医案五部分,删去了某些重复和有明显错误的内容。书名“衷中参西”,以国医为体,西医为用,意在初步尝试沟通中、西医学。
-
张巨源
张巨源即张涛清。张涛清为现代针灸家。字巨源。山东烟台人。人称陇原神针。临床主张中西汇通,善以针灸治疗细菌性痢疾、糖尿病等。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主任医师。
-
医学衷中参西录
概述:《医学衷中参西录》为综合性医书。张锡纯著。张氏学贯中西,在中西汇通方面贡献尤大。并制定了若干有效方剂,临床医家多所遵循。修定本的内容分为医方、药物、医论、医话和医案五部分,删去了某些重复和有明显错误的内容。书名“衷中参西”,以国医为体,西医为用,意在初步尝试沟通中、西医学。
-
温病明理
《温病明理》温病著作。恽铁憔撰。刊于1928年。本书综合前贤高论,辨析温病、伤寒之异,讨论温病概念,温病所述三焦辨证等有关专题,并对一些主要的温病学派及温病治法等予以评述,反映了作者在温病领域中西汇通的观点。现有初刊本等。
-
叶霖
叶霖为晚清医家。江苏扬州人。因家中有数人受庸医误治致死,遂发愤习医。后又参考西医学说,互相发明,成早期之中西汇通医家之一。常以西医之说解释中医之理。为当代名医,撰述有《脉说》、《难经正义》、《伏气解》、《痧疹辑要》等书,并参订《脉诀乳海》、《伤暑全书》等书。
-
张锡纯
张锡纯,近代医学家(1860-1933年)。幼习举子业,打下坚实之文史基础,后秉承其父之遗志,改攻医学,精研《内经》、《难经》、《本草经》及仲景学说,历代著名医家学说,又悬壶问世。治疗时主张照顾脾阳、胃阴,善治中气下陷、气郁、痰饮、结胸等杂症,皆有别出心裁之疗法。每多化裁古方、揉合中西治法。
-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金匮著作。《中医汇通医书五种》之一。清·唐宗海撰。唐氏推崇陈念祖《金匮要略浅注》,但对陈氏注解尚有缺误深以为憾,遂对陈书予以补缺正误,并加以发挥。作者试图用中西汇通的观点诠释补正,其中不免有附会的见解。
-
经典中医学
经典中医学是中国医学到19世纪末为止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其基础理论包括运气学说、养生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19世纪末以来,随着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应用,以中西汇通、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的研究为标志,中国医学的发展开始进入非经典时期。
-
丁仲祜
丁福保(1873—1950)为近代医家。江苏无锡人。为积极传播中西汇通思想之医家。他亟力向国内传播西洋医学思想和知识,晚年致力于编译西医著作,主要从日文译成中文,其译述颇为丰富,涉及临床各科,并自己撰述,成为同时代著述最丰富的医家,其著作合订成《丁氏医学丛书》,这些对于传播西洋医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张涛清
张涛清为现代针灸家。字巨源。山东烟台入。人称陇原神针。临床主张中西汇通,善以针灸治疗细菌性痢疾、糖尿病等。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主任医师。
-
张山雷
张山雷为近代医学家。为现代中西医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同时期医家张锡纯、张国华合称“三张”。著述颇丰,包括《重订中风斠诠》、《沈氏女科辑要笺正》、《钱氏小儿药证直诀笺正》、《经脉俞穴新考正》、《张洁古藏府药式补正》、《谈医考证集》、《疡科纲要》、《脉学正义》、《全体新论疏正》、《湿温病医案平议》。
-
伤寒论研究
《伤寒论研究》为伤寒著作。恽铁樵撰于1924年。恽氏以中西汇通的观点阐析伤寒六经、伤寒提纲、伤寒和其他一些病症的用药、伤寒病型与传经以及治法等多方面内容,并附作者治案。全书颇多个人见解,但也有一些主观附会或联系不当的论述。现存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等,又见《药盦医学丛书》本。
-
伤寒论新注
《伤寒论新注》为伤寒著作。承淡安注解,朱襄君参订。承氏参考多种《伤寒论》注本及有关著作,对仲景原文采取提要、注解、小结的形式予以详析,并对六经病证补充针灸疗法。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试用中西汇通的理论注释经义,书中的注解和方论杂有附会或不够恰当的观点。现存1930年上海宏大善书局石印本,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
-
伤寒论新义
《伤寒论新义》为伤寒著作。余元言撰于1939年。作者对《伤寒论》的条文,编次上有所变更;余氏认为张仲景只是沿用《素问》六经之名,而不袭其实;书中删去烧裈散方,认为此方“不可恃”。但由于作者中西汇通观点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有些观点是附会或联系欠当。现有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
伤寒论浅注补正
《伤寒论浅注补正》为伤寒著作。清·唐宗海撰。唐氏比较推崇陈念祖《伤寒论浅注》,但又认为“此书注解,尚有缺误”。遂在陈书的基础上予以补缺正误,前六卷为六经证治原文,于每经篇首补总论一篇以明大旨。卷七为其所补,包括有识方药离合论、古方加减论,古今方剂大小论、服药法论、劝读十则、医病顺其自然说等。
-
丁福保
丁福保(1873—1950)为近代医家。江苏无锡人。为积极传播中西汇通思想之医家。他亟力向国内传播西洋医学思想和知识,晚年致力于编译西医著作,主要从日文译成中文,其译述颇为丰富,涉及临床各科,并自己撰述,成为同时代著述最丰富的医家,其著作合订成《丁氏医学丛书》,这些对于传播西洋医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衷中参西
衷中参西即在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中衷于中医学术思想,参照西医学说。首见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在治疗上大多以中药为主,有时中西药并用,如“风水有痰”案云:“当遵《金匮》治风水之方治之。处方:生石膏一两捣细,麻黄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二钱,大枣四枚(擘开),西药阿司匹林三分。
-
中西医结合
但中西医结合的概念,是在倡导西医学习中医的基础上,至20世纪60年代初确定下来的。2.用生理学等现代基础医学研究中医学术,进而推动基础医学的发展;在阐明阴阳、脏腑、气血等理论的实质,探讨各种证候的规范,研究活血化瘀、针刺镇痛等治法的机制,都能较充分地体现出传统中医学术与现代科学实验方法的结合。
-
脉学发微
《脉学发微》脉学著作。恽铁憔撰于1926年。卷一专论脉诊以外的诊法,包括望色、察呼吸、分析病状等;卷二为脉学概论、原理等,并释十字脉象(指大、浮、动、数、滑、沉、涩、弱、弦、微);全书用中西汇通的观点阐述脉理,解释脉要,于脉学发展或有积极意义,但也不免有某些牵强附会、联系欠当的缺陷。
-
霍乱新论
《霍乱新论》霍乱专著。作者论述霍乱病的脉、舌、证、治,分析其死候;并重点介绍其先辈所传的霍乱效方,末附作者医案。②恽铁樵撰。作者以中西汇通的观点,列述霍乱的病因、病状、病理、病机、用药以及干霍乱、妊娠霍乱、产后霍乱等不同的证候表现和治法。并介绍了霍乱效方辟瘟丹。又辑入《药盦医学丛书》中。
-
陆渊雷
陆渊雷近现代医家(1894-1955年)。字彭年,江苏川沙县人。陆氏在学术上参汇中西两种医学,为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之代表人物之一,以中西汇通之观点研究《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所著有《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常以现代西医之观点解释中医传统观点,有时对古代医经持否定观点,招致甚多非议。
-
现代中医学
现代中医学是中国医学从20世纪开始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体系。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针麻原理、血瘀实质、阴阳实质、脏腑实质、经络实质,辨证客观化以及中药方剂的现代研究的发展,日益增多地出现着非经典性的新概念、新观点、新学说,正孕育着现代中医理论。现代中医学的理论及其体系,将随着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