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脐中
神阙穴位于脐中,乃人体生命之门,灸之温阳救逆、开窍醒神,用于治疗中风脱证、四肢厥冷、尸厥等。主治水肿,肠鸣泄利,绕脐痛,脱肛,痫证。神阙穴主要治疗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粘连、脐腹冷痛、水肿臌胀、便秘脱肛及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休克等。妇人血冷不受胎,产后尿闭;用温灸或隔盐灸。
-
气合
概述:气合为经穴别名,即神阙穴。神阙穴位于脐中,乃人体生命之门,灸之温阳救逆、开窍醒神,用于治疗中风脱证、四肢厥冷、尸厥等。神阙穴主要治疗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粘连、脐腹冷痛、水肿臌胀、便秘脱肛及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休克等。妇人血冷不受胎,产后尿闭;
-
脐孔
概述:脐孔为经穴别名,即神阙。脐孔穴的功效与作用:神阙穴具有温阳救逆、利水固脱的功效。主治水肿,肠鸣泄利,绕脐痛,脱肛,痫证。神阙穴主要治疗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粘连、脐腹冷痛、水肿臌胀、便秘脱肛及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休克等。妇人血冷不受胎,产后尿闭;故又名本穴为“气舍”。
-
脐
神阙穴位于脐中,乃人体生命之门,灸之温阳救逆、开窍醒神,用于治疗中风脱证、四肢厥冷、尸厥等。主治水肿,肠鸣泄利,绕脐痛,脱肛,痫证。神阙穴主要治疗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粘连、脐腹冷痛、水肿臌胀、便秘脱肛及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休克等。妇人血冷不受胎,产后尿闭;用温灸或隔盐灸。
-
神阙
神阙穴位于脐中,乃人体生命之门,灸之温阳救逆、开窍醒神,用于治疗中风脱证、四肢厥冷、尸厥等。主治水肿,肠鸣泄利,绕脐痛,脱肛,痫证。神阙穴主要治疗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粘连、脐腹冷痛、水肿臌胀、便秘脱肛及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休克等。妇人血冷不受胎,产后尿闭;用温灸或隔盐灸。
-
命蒂
概述:命蒂为经穴别名,即神阙。命蒂穴的功效与作用:神阙穴具有温阳救逆、利水固脱的功效。主治水肿,肠鸣泄利,绕脐痛,脱肛,痫证。神阙穴主要治疗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粘连、脐腹冷痛、水肿臌胀、便秘脱肛及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休克等。妇人血冷不受胎,产后尿闭;故又名本穴为“气舍”。
-
气舍
气舍位于颈部,人迎穴直下,锁骨内端上缘,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凹陷处。喉痹、瘿瘤皆为本穴所主。层次解剖:皮肤→结缔组织→壁腹膜。神阙穴位于脐中,乃人体生命之门,灸之温阳救逆、开窍醒神,用于治疗中风脱证、四肢厥冷、尸厥等。神阙穴属任脉,近于下焦,故可治疗小便不禁、产后尿闭、妇女不孕等。
-
循际
概述:循际:1.经穴别名;腹直肌鞘内布有肋间动脉、腹壁上下动脉。天枢主治肠胃、少腹等疾患:如腹胀肠鸣、绕脐切痛、赤白痢疾、便秘、呕吐、纳呆、水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产后腹痛、疟疾振寒、热甚狂言等。灸天枢百壮。在菌痢患者身上,针刺上巨虚、天枢,针后血清补体结合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
长谷
概述:长谷:1.经穴别名;腹直肌鞘内布有肋间动脉、腹壁上下动脉。天枢主治肠胃、少腹等疾患:如腹胀肠鸣、绕脐切痛、赤白痢疾、便秘、呕吐、纳呆、水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产后腹痛、疟疾振寒、热甚狂言等。灸天枢百壮。在菌痢患者身上,针刺上巨虚、天枢,针后血清补体结合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
长溪
腹直肌鞘内布有肋间动脉、腹壁上下动脉。天枢主治肠胃、少腹等疾患:如腹胀肠鸣、绕脐切痛、赤白痢疾、便秘、呕吐、纳呆、水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产后腹痛、疟疾振寒、热甚狂言等。1.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同侧腹部。在菌痢患者身上,针刺上巨虚、天枢,针后血清补体结合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
大肠募
概述:大肠募:1.经穴别名;腹直肌鞘内布有肋间动脉、腹壁上下动脉。天枢主治肠胃、少腹等疾患:如腹胀肠鸣、绕脐切痛、赤白痢疾、便秘、呕吐、纳呆、水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产后腹痛、疟疾振寒、热甚狂言等。灸天枢百壮。在菌痢患者身上,针刺上巨虚、天枢,针后血清补体结合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
谷门
概述:谷门为经穴别名。腹直肌鞘内布有肋间动脉、腹壁上下动脉。天枢主治肠胃、少腹等疾患:如腹胀肠鸣、绕脐切痛、赤白痢疾、便秘、呕吐、纳呆、水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产后腹痛、疟疾振寒、热甚狂言等。灸天枢百壮。在菌痢患者身上,针刺上巨虚、天枢,针后血清补体结合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
天枢
腹直肌鞘内布有肋间动脉、腹壁上下动脉。天枢主治肠胃、少腹等疾患:如腹胀肠鸣、绕脐切痛、赤白痢疾、便秘、呕吐、纳呆、水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产后腹痛、疟疾振寒、热甚狂言等。1.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同侧腹部。在菌痢患者身上,针刺上巨虚、天枢,针后血清补体结合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
长谿
腹直肌鞘内布有肋间动脉、腹壁上下动脉。天枢主治肠胃、少腹等疾患:如腹胀肠鸣、绕脐切痛、赤白痢疾、便秘、呕吐、纳呆、水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产后腹痛、疟疾振寒、热甚狂言等。1.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同侧腹部。在菌痢患者身上,针刺上巨虚、天枢,针后血清补体结合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
循元
天枢位于脐中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如腹胀肠鸣、绕脐切痛、赤白痢疾、便秘、呕吐、纳呆、水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产后腹痛、疟疾振寒、热甚狂言等。研究进展:针刺天枢穴可使正常人呼吸和代谢均趋降低,并使多数溃疡病急性穿孔患者,腹胸式呼吸运动曲线即刻改善,腹直肌肌电发放逐渐减少以至消失。
-
脐中四边穴
脐中四边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治小儿暴痫者,灸太仓及脐中上下两旁各一寸,凡六处。”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取脐中及其上下左右各1寸,定名脐中四连。主治慢性肠炎,小儿一切痉挛,腹部疼痛,胃痉挛,水肿病,肠鸣,疝痛,胃扩张,消化不良等。直刺(脐中不针)0.5-1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
脐穴
《针灸甲乙经》:“脐中,神阙穴也。”《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所载“脐穴”即本穴。仰卧取穴。主要治疗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粘连、脐腹冷痛、水肿臌胀、便秘脱肛及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休克等。本穴配灸天枢、大肠俞治慢性肠炎;配灸足三里治痢疾;配灸百会、关元治虚脱。用温灸或隔盐灸。
-
黄柏黑散
《外台秘要》卷三十六引《古今录验》:黄柏黑散:处方:黄柏(炙)30克釜底墨1.2克制法:上二味,捣和为散。功能主治:治小儿脐中有渗出液,久不愈。摘录:《外台秘要》卷三十六引《古今录验》《外台》卷三十六引《古今录验》:方名:黄柏黑散组成:黄柏(炙)1两,釜底墨4分。主治:小儿脐中汁不愈。制备方法:上为散。
-
脐痈
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为湿热火毒之象。气虚挟湿:脐痈·脾气虚证(umbilicalabscesswithspleenqideficiencypattern)是指脾气虚弱,以溃后脓出臭秽,或夹有粪汁,或排出尿液,或脐部胬肉外翻,久不收敛,伴面色萎黄,肢软乏力,纳呆,便溏,舌苔薄,脉濡为常见症的脐痈证候。又称“外痈”。痈为急性化脓性疾患的总称。
-
脐痈毒
概述:脐痈毒为病名。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为湿热火毒之象。气虚挟湿:脐痈·脾气虚证(umbilicalabscesswithspleenqideficiencypattern)是指脾气虚弱,以溃后脓出臭秽,或夹有粪汁,或排出尿液,或脐部胬肉外翻,久不收敛,伴面色萎黄,肢软乏力,纳呆,便溏,舌苔薄,脉濡为常见症的脐痈证候。又称“外痈”。
-
朱砂丸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方之朱砂丸:组成:朱砂半两(细研),白矾半两(烧为灰),藜芦半两(去芦头,炙),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雄黄半两(细研),蜈蚣1枚(微炙,去足),巴豆1分(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入)。制备方法:上药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用药禁忌:忌生葱、生菜、生血物、油腻、牛肉等。
-
肾气
概述:肾气:1.经穴别名;仰卧位,脐中旁开4寸处取穴。穴位解剖:大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10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一般直刺1.0~2.5寸透神阙治肠寄生虫症,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同侧腹部;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大横穴对儿童肠道蛔虫症有显效。
-
大横
大横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大横穴的位置大横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大横穴的位置(肌肉)大横穴的位置(内脏)大横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脐中(神阙)旁开4寸处取穴。大横穴穴位解剖:大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10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
-
肓俞
肓俞穴主治胃肠,二阴等疾患:如腹部胀满,肠鸣切痛,黄疸,泄泻,大便干燥,疝气,五淋,腹痛,腹胀,呕吐,便秘,疝痛,小便淋沥,月经不调,腰脊痛,现代又多用肓俞穴治疗胃痉挛,肠疝痛,习惯性便秘,肠炎,痢疾,胃痉挛,肠麻痹,尿道炎,膀胱炎,角膜炎等。深层有第10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下动脉分支分布。
-
肓腧
肓,指肓膜。为第十肋间神经分布处。肓腧穴主治病证:肓俞穴主治胃肠,二阴等疾患:如腹部胀满,肠鸣切痛,黄疸,泄泻,大便干燥,疝气,五淋,腹痛,腹胀,呕吐,便秘,疝痛,小便淋沥,月经不调,腰脊痛,现代又多用肓俞穴治疗胃痉挛,肠疝痛,习惯性便秘,肠炎,痢疾,胃痉挛,肠麻痹,尿道炎,膀胱炎,角膜炎等。
-
肓输
肓,指肓膜。为第十肋间神经分布处。肓输穴主治病证:肓俞穴主治胃肠,二阴等疾患:如腹部胀满,肠鸣切痛,黄疸,泄泻,大便干燥,疝气,五淋,腹痛,腹胀,呕吐,便秘,疝痛,小便淋沥,月经不调,腰脊痛,现代又多用肓俞穴治疗胃痉挛,肠疝痛,习惯性便秘,肠炎,痢疾,胃痉挛,肠麻痹,尿道炎,膀胱炎,角膜炎等。
-
封脐散
《普济方》卷三六○:封脐散:处方:甑带灰乱发灰白姜灰红绵灰南星白星当归赤小豆五倍子各3克(为末)血竭龙骨赤豆脂(煅)海螵蛸百草霜胭脂各1.5克(别研)制法:上药为末。《圣惠》卷八十二:方名:封脐散别名:神灰散组成:胡粉1分,雄鼠粪7枚(烧为灰),甑带1两(烧为灰),干姜灰半分,绵帛灰半分,白石脂半分。
-
腹哀
腹哀穴穴位解剖:腹哀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深层有第8肋间神经、动脉。腹哀穴主治病证:腹哀穴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秘,消化不良,饮食不化,大便脓血,泻痢无度,胃痉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或减少,细菌性痢疾,绕脐痛,肠出血,腹中疼痛等。
-
分水
分水穴主治病证:水分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水肿,腹水,肠炎,肾炎,呕吐,不嗜食,绕脐腹痛,肠鸣,泄泻,脱肛,小便不利,小儿陷囟,霍乱转筋,腰脊强痛,蛊胀,小便不通,腹泻,反胃,吐食,腹坚肿如鼓,绕脐痛冲心,肠胃虚胀,腰脊强急,胃炎,肠粘连,泌尿系炎症等。
-
中守
中守穴主治病证:水分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水肿,腹水,肠炎,肾炎,呕吐,不嗜食,绕脐腹痛,肠鸣,泄泻,脱肛,小便不利,小儿陷囟,霍乱转筋,腰脊强痛,蛊胀,小便不通,腹泻,反胃,吐食,腹坚肿如鼓,绕脐痛冲心,肠胃虚胀,腰脊强急,胃炎,肠粘连,泌尿系炎症等。
-
肠哀
穴位解剖:腹哀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及第八肋间动、静脉。主治病症:腹哀穴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秘,消化不良,饮食不化,大便脓血,泻痢无度,胃痉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或减少,细菌性痢疾,绕脐痛,肠出血,腹中疼痛等。
-
泰一
仰卧位,在脐上2寸,下脘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主治病症:太乙穴主治腹痛,腹胀,心烦,癫狂,呕吐呃逆,胃脘疼痛,食欲不振,腹胀肠鸣,肠疝,脚气,遗尿,胃痉挛,急慢性胃炎,胃痛,急性胃炎,消化不良,肠鸣,泄泻,心烦不宁,吐舌,癔病,癫痫,精神病等。《备急千金要方》:飞扬、太乙、滑肉门,主癫疾狂吐舌。
-
泰乙
仰卧位,在脐上2寸,下脘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主治病症:太乙穴主治腹痛,腹胀,心烦,癫狂,呕吐呃逆,胃脘疼痛,食欲不振,腹胀肠鸣,肠疝,脚气,遗尿,胃痉挛,急慢性胃炎,胃痛,急性胃炎,消化不良,肠鸣,泄泻,心烦不宁,吐舌,癔病,癫痫,精神病等。《备急千金要方》:飞扬、太乙、滑肉门,主癫疾狂吐舌。
-
商舍
商舍穴主治病证:商曲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腹中积聚,肠电切痛,纳差,泄泻,便秘,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现代又多用商曲穴治疗胃痉挛,肠疝痛,腹膜炎,食欲减退,黄疸,胃炎,胃痉挛,胃下垂,肠炎,痢疾等。
-
食宫
概述:食宫为经穴别名,即阴都。阴都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食宫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肓俞上4寸,中脘(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食宫穴穴位解剖:阴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
石阙
概述:石阙为经穴名。石关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3寸,旁开0.5寸处(《类经图翼》)。石关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石阙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肓俞上3寸,建里(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深层有第8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动脉分支分布。
-
石关
石关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石关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肓俞上3寸,建里(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深层有第8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动脉分支分布。本穴平于任脉之建里及足阳明之关门。
-
上门
幽门穴主治脾胃及胸腹部等疾患:如呕吐多唾,饮食不化,积聚疼痛,少腹胀满,肠鸣泄注,下痢脓血,胸中痛引腰背,咳嗽,妇人乳汁不通,乳痈,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现代又多用幽门穴治疗胃痉挛,胃扩张,肝炎,妊娠呕吐,肋间神经痛,胃痛,心烦,腹泻,痢疾,慢性胃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乳腺炎,乳汁缺乏等。
-
上管
概述:上管为经穴别名,即上脘。此穴在脐上5寸,居中、下脘之上,正当胃上口处,内应贲门,相对于下脘及中脘而言,故名上脘。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上管穴的配伍:上脘穴配巨阙、内关治急性胃痛,呕吐,呃逆。
-
商曲
商曲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腹中积聚,肠电切痛,纳差,泄泻,便秘,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现代又多用商曲穴治疗胃痉挛,肠疝痛,腹膜炎,食欲减退,黄疸,胃炎,胃痉挛,胃下垂,肠炎,痢疾等。仰卧取穴。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9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脐周静脉网分布,深层有第9胁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下动脉分支分布。
-
商谷
商谷穴主治病证:商曲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腹中积聚,肠电切痛,纳差,泄泻,便秘,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现代又多用商曲穴治疗胃痉挛,肠疝痛,腹膜炎,食欲减退,黄疸,胃炎,胃痉挛,胃下垂,肠炎,痢疾等。
-
右关
概述:右关经穴别名。石关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3寸,旁开0.5寸处(《类经图翼》)。石关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石关穴在上腹的位置右关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肓俞上3寸,建里(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深层有第8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动脉分支分布。
-
阴都
概述:阴都:1.经穴名;阴都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阴都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肓俞上4寸,中脘(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阴都穴穴位解剖:阴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一般直刺1.0~
-
心募
概述:心募:1.募穴之一;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巨阙穴主要用于心胸、神志和脾胃等疾患:如胸闷短气、心绞痛、心烦惊悸、胸膜炎、支气管炎、癫狂病症、健忘、胃痛、呃逆、噎膈、呕吐、食欲减退、胃溃疡、急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道蛔虫症等巨阙穴主治胸痛、心痛,心悸、呕吐、癫狂痫。伤膈肌,则呃格不休。
-
食吕
概述:食吕为经穴别名,即阴都。阴都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食吕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肓俞上4寸,中脘(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食吕穴穴位解剖:阴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
太乙
仰卧位,在脐上2寸,下脘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主治病症:太乙穴主治腹痛,腹胀,心烦,癫狂,呕吐呃逆,胃脘疼痛,食欲不振,腹胀肠鸣,肠疝,脚气,遗尿,胃痉挛,急慢性胃炎,胃痛,急性胃炎,消化不良,肠鸣,泄泻,心烦不宁,吐舌,癔病,癫痫,精神病等。《备急千金要方》:飞扬、太乙、滑肉门,主癫疾狂吐舌。
-
下脘
下脘穴穴位解剖:下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下脘穴为任脉与足太阴之会,穴处又乃胃脘与肠腑相连之部位,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肠主传导糟粕、泌别清浊,故凡肠胃之证,均是下脘治疗的范围。下脘配足三里、肾俞、膈俞、中脘、脾俞,治反胃。
-
下管
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下脘穴为任脉与足太阴之会,穴处又乃胃脘与肠腑相连之部位,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肠主传导糟粕、泌别清浊,故凡肠胃之证,均是下脘治疗的范围。反胃,先取下脘,后取足三里(泻),胃俞,膈俞(百壮),中脘,脾俞。针刺下脘等穴,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
巨阙
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巨阙穴主要用于心胸、神志和脾胃等疾患:如胸闷短气、心绞痛、心烦惊悸、胸膜炎、支气管炎、癫狂病症、健忘、胃痛、呃逆、噎膈、呕吐、食欲减退、胃溃疡、急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道蛔虫症等巨阙穴主治胸痛、心痛,心悸、呕吐、癫狂痫。
-
通关
穴名解:阴为阳之对,指腹部,都即都会,此穴在腹部,为足少阴和冲脉之气会聚之处,故名阴都。阴都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旁开0.5寸处(《类经图翼》)。(参看商曲、肓俞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深层有第8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动脉分支分布。阴都配天枢、中脘、支沟、足三里,治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