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
②官职,职位。《灵枢·通天》:“少阳之人,諟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宜。”《灵枢·五色》:“五官之辨奈何?”④法定的,公认的。《灵枢·官针》:“知官九针,刺道毕矣。”张介宾:“官,任也。”
-
医工
见《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唐代有医工、针工等,职位在医师、针师之下,而在医生、针生之上。医工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百官志》曰:“王国官有礼乐长,主乐人;皆比四百石。”医工长之下还设有侍医、太医、尚方等医官隋唐太医署中医者名称·医工:医工为隋唐太医署中医者名称。
-
保安郎
保安郎宋代医官名。保安郎是宋代翰林医官院中的医散官,官阶为从七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
大夫
宋代开始设置以大夫为名称的医官,其官阶一般为六品至七品。最高官阶的大夫是保安大夫(从六品);辽、金、元均相沿袭,名目与官阶均有所变化;元代最高官阶的大夫是保宜大夫(从三品)。其后直至清代,太医院官吏的职位相当于大夫,因此,太医院五品以下的医官都称大夫。在北方习惯称医生为大夫,并延用至今。
-
王继先
他的学生张孝直等校订本草,绍兴二十九年(1159)编成《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22卷,他以“详定校正官”的名义挂名于书前。其家祖为外科疡医,有“黑虎丹”出名。绍兴年间任详定校正官,与张孝直、高绍功等校订《证类本草》,编成《绍兴校订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绍兴本草》计三十一卷。
-
保和大夫
保和大夫宋、金、元时期医官职称之一。保和大夫是宋、金、元时期设置的医散官,宋代保和大夫隶属于翰林医官院,其官阶为正七品。金元时期保和大夫均隶属于太医院,金时保和大夫为正五品,元时为正四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
保安大夫
保安大夫宋、金、元时期医官名。宋、金、元时期曾设置许多医散官,保安大夫为其中之一。宋代保安大夫是大夫职称中最低级别者,为正七品。金代保安大夫为正五品。元代保安大夫为正四品。保安大夫在宋代隶属于翰林医官院,系以旧时之西陵锦使改任。金、元都沿用此官职,但隶属于太医院。
-
吴源
吴源南宋时医生。字德培,号南薰老人,休宁(安徽歙县)人。世医出身,源绍承家业,尤擅长于痨瘵一证,人称为“神医”。尝参加朝庭考试名列前茅,入内府任职,官至翰林医官。后隐退。
-
尚药典御
尚药典御古代医官名。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代始设尚药局,其长官称为奉御。而北朝北齐时尚药局长官称为典御且定其职品为正五品。唐代改称为奉御,职品为正五品下。宋代仍称典御,金、元时称为提点。皇帝有病,典御要亲自诊断并立法处方,药成之后要亲自尝验。因为尚药典御直接为皇帝服务,所以历朝中此官之职品都较高。
-
吴谦
安徽歙县人。其中《刺灸心法要诀》专论针灸经络。太医院原意欲编修一博一约的医书,最后为能达到早日编成,遂由吴谦与另一太医院院判刘裕铎为总修官,收集天下秘籍及传世良方。吴谦则更精研《伤寒论》、《金匮要略》,对之逐条进行订释,收集各家疏注,订其舛误,加以阐发,撰成《订正伤寒论注》及《订正金匮要略注》。
-
赵铨
赵铨明代医家。字仲衡,号石亭子。精岐黄术,虽为制举,医业不废,以诸生入监贡。因获夏贵溪赏识,携其入京城。因治愈皇帝疾,官至太医令。不欲久仕,辞官归里,著书行医,遇乞医者即赴之,不受人金帛,且施药不怠。善太素脉。著有《春风堂集》、《石亭医案》、《岐黄奥旨》、《太素脉诀》等,均佚。
-
盛宏
盛宏明代医家。字叔大。江苏吴县人。精医术,曾任太医院御医。景秦(1450-1456年)治官妃疾有效,进官,不拜,求落其戌籍,诏许之。
-
马齐
马齐为清代官吏,姓富蔡氏,满族,镶黄旗人,康熙(1662~1722)年间从征噶尔丹有功,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传为其祖官庆阳县令时得道家张百(字此法)所授养生秘诀,家族世代习之,故家族长寿者众。全书共五言诗二十句,每句下加注释。如“澹(淡)食能多补”下注“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
-
医效郎
医效郎古代医官名。属于医散官。始设于金代,此职是在宋代翰林医效一职之基础上发展而来。金代医效郎官阶为正九品,元代医效郎官阶为正八品。在金代该职隶属于太医院,元代隶属于医官提举司。
-
潘霨
潘霨为清代医家兼官吏。字伟然。江苏吴县人。官至贵州巡抚,精于医,任官所到之处,恒以医济民。辑刻有《韡园医学六种》,为其在江西时所作。其书包括伤寒、针灸、妇产、外治、本草等科,流传较广。
-
田阔阔
田阔阔元代医官。履籍欠详。尝于朝中任医官尚药奉御,后又迁至惠民药局局官。
-
保和郎
保和郎宋代医官名。保和郎是宋代设置的医散官之一,隶属于翰林医官院,官阶为从七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
成安郎
隶属翰林医官院,其职位在大夫之下,官阶从七品,系以原军器库之副使改任本职。始置于北宋政和初(公元1111年)。金代成安郎官阶正七品。金、元时期,成安郎也属医散官,但隶属于太医院。成安郎在北宋时由军器库之副使改易而成。并设有许多名目的大夫、郎和冠以翰林的不同职称,以分别其职位的高下。共计达1096人之多。
-
成和郎
成和郎为宋代医官名。隶属翰林医官院,其职位在大夫之下,官阶从七品,系以原军器库之副使改任本职。始置于北宋政和初(公元1111年)。北宋时隶属于翰林医官院,金、元时隶属太医院,均为医散官。并设有许多名目的大夫、郎和冠以翰林的不同职称,以分别其职位的高下。共计达1096人之多。
-
保冲大夫
保冲大夫金元时期医官名。宋、金、元时期除在官廷供职的医生外,还设有许多医散官。医散官都有一定的名称和官阶。保冲大夫是金、元时期医散官之一,金代保冲大夫官阶为正六品;元代为正五品。
-
王光祐
王光祐为宋代人,于973年奉命与马志、翟煦、张素、吴复珪、刘翰、陈昭遇等校定本草,编成《开宝新详定本草》20卷。990)为宋代医官,临津(今河北临津)人。曾在后周任翰林医官。972年任尚药奉御。979年升为翰林医官使。
-
赵自化
赵自化(949-1005年)宋医官。避乱寓居洛阳。父知嵓,通医术,尤精方药。承家学,亦以医为业,医术精湛,后因治愈长公主疾,擢为医学,加尚药奉御。淳化五年(994年)授医官副使,善切脉,咸平三年(1000年)为医官正使。撰《四时养颐录》,宋真宗更名《调膳摄生图》,并为之作序。另撰《名医显秩传》三卷,今佚。
-
保宜大夫
保宜大夫金、元时期医官名。保宜大夫是金、元时期最高品佚的医散官。金时,保宜大夫的官阶为从四品(上),元时提升到从三品。金、元时期医散官均隶属于太医院。
-
傅懋光
傅懋光(约1573-1644年)明代医家。初习举业,二十余岁北上京师(今北京),弃儒习医,遂详读《素问》、《难经》及诸家医书。曾为朝鲜内医院教习官御医崔顺立等讲析医学疑义,任正教。因此而擢升上林苑右监丞。崇祯八年(1635年)官至太常寺卿,掌太医院事院使。另辑有《医学集要经验良方》八卷行世。
-
太医监
太医监古代医官名。系指宫廷中管理监督太医处方用药的医官。见《资治通鉴》卷二十三。西汉时宫廷中曾设此医官,隶属少府。
-
郑奇
郑奇宋代医官。为翰林医官副使。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与王怀隐等共同编修《太平圣惠方》。
-
下士
根据医疗水平和服务对象之不同,周代将医生分为上、中、下土三个等级。下土的级别最低,一般只担任疡医和兽医。《周礼·天官》:“医师上士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郑康成注:“医师,众医之长。”后世随着时代变迁,其含义有很大的改变。
-
太医令
太医令为古代医官名,指掌管医事行政的官员。其下设有太医丞和其他医职。太常太医令掌管卫生行政及管理宫廷太医,以致由此职逐步演进为后世的太医署,太医院等医政管理机构;而少府太医令则具有保管、储藏皇宫中药品的职责,后世演化为尚药局。太医令下一般设有太医丞等医官作为助手,因此,有的文献则合称为太医令丞。
-
烫火药膏
《中药制剂学》:方名:烫火药膏组成:麻油1斤,官粉3两,蜂蜡1两5钱,生地2两,米壳1两,冰片1钱。主治:水火烫伤。用法用量:敷烫伤处,暴露,夏天每日换药1次,冬天隔日换药1次。制备方法:将麻油加热至150~
-
康仲殷
康仲殷唐末医生。任翰林医官。咸通十一年(870年)八月,同昌公主疾危,诏康、韩等医官治之,不效,令杀之。并收捕两家宗族三百余人。
-
肺主鼻
肺主鼻生理学名词。指肺司呼吸,开窍于鼻,鼻为肺之官,其通气及嗅觉功能须赖肺气调和。《素问·金匮真言论》:“西方色白,入通于肺,开窍于鼻。”《灵枢·五阅五使》:“鼻者,肺之官也。”《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主鼻。”
-
周应
周应宋代医官,曾为医官使。皇祐三年(1051年)奉旨节取《圣惠方》,编成《简要济众方》五卷,标脉证,叙病源,去芜取精。书成刻印颁行全国。原书佚,近代有辑本一卷。
-
上士
上士为周代医疗工作者的一种职称。将医师划分为上、中、下士三个等级。医师上士一般掌管医药政令,负责王臣官吏的医疗,并对中士、下士、府、史、徒等进行管理。“稽其事,制其食”。《周礼·天官》:“医师上士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郑康成注:“医师,众医之长。”
-
王学权
简介:王学权为清代医家,字秉衡,浙江钱塘人。著有《重庆堂随笔》(1808),采集不少名言,并记述自己的医术心得体会,对伤寒的证治、本草药性、脉诊等皆有一定的见解;子:王国祥孙:王升曾孙:王士雄(王孟英)《重庆堂随笔》([清]王国祥、王升)全文在线阅读:/guji/484/zhongqingtangsuibi/index.html
-
冯文智
冯文智(953~1012)为北宋医官。并州(今山西太原)人。世代业医。自幼学习医学,976~983年(太平兴国年间),应试补翰林医学,后转为医官。先后任尚药奉御、翰林医官院副使等职。
-
曹孝忠
曹孝忠宋代医官。清医,有名于时。政和(1111-1117)年间任中卫大夫,总辖修建明堂所医药提举、入内医官,编类《圣济经》提举太医学,政和六年(1116年),校勘《证类本草》,并为之作序。其子亦为翰林医官。
-
和安郎
和安郎宋代医官职称之一。隶属于翰林医官院,官阶从七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
和安大夫
和安大夫宋代医官名。是宋代医官中最高的职称。隶属于翰林医官院,其官阶从六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
太医局教授
太医局教授为宋代太医局名。掌管医学教育,由翰林医官以下的中级医官或选择优等学生及技术较好的医生充任。九科之下,每科均设有教授1名。此职最早设于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选翰林医官以下与上等学生及在外良医为之。”
-
成安大夫
成安大夫为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始置于政和年间,官阶从六品,系以原军器库使之官职改称者。始置于政和初(公元1111年)。参见翰林医官院:翰林医官院为宋代掌管医药事务的机构。主要管理宫廷统治阶级医药诸事,并对民间疾病医疗问题进行管理。人员最多时在职者979人,额外者117人。共计达1096人之多。
-
成和大夫
成和大夫为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始置于政和年间,官阶从六品,系以原军器库使之官职改任者。参见翰林医官院:翰林医官院为宋代掌管医药事务的机构。主要管理宫廷统治阶级医药诸事,并对民间疾病医疗问题进行管理。人员最多时在职者979人,额外者117人。共计达1096人之多。
-
成全大夫
成全大夫为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始置于政和年间,官阶正七品,系以原军器库使之官职改任者。参见翰林医官院:翰林医官院为宋代掌管医药事务的机构。主要管理宫廷统治阶级医药诸事,并对民间疾病医疗问题进行管理。并设有许多名目的大夫、郎和冠以翰林的不同职称,以分别其职位的高下。共计达1096人之多。
-
王守愚
王守愚为宋代医家。一作王守忠,生平履贯欠详。翰林医官。乾德元年(963)皇后王氏患病。因进药病剧而亡,被流放海岛。撰《产后论》1卷(一作“王守忠”撰)、《普济方》5卷,均佚。
-
王介
王介为宋代医家,生平不详,著《履 岩本草》一书。王介为南宋画家。字圣与,号默庵。本琅琊(今属山东)人,平素善工笔画,曾于庆元间官太尉。晚年曾就其故里所见之药草写生成画,计二百○二种,取名《履巉岩本草》计三卷,画工精美,彩色鲜艳,系我国最早之彩图本草著作,为后世所珍重,今存其绘抄本。
-
汪汝懋
汪汝懋元代医家。字以敬,号遯斋,桐江野客。安徽歙县人,尝官于定海县凡五年,兼通医学。尝著《山居四要》,刊于世。
-
许希
许希为宋代针灸家、医生。开封(今属河南)人。补翰林医学。仁宗患病,侍医数进药无效,希得荐而施针于“心下包络之间”,病旋愈。命为翰林医官,后为殿中省尚药奉御。撰有《神应针经要诀》一卷。
-
元希声
9世纪)为唐代医家。撰有《行要备急方》1卷。《外台秘要》记载:元希声为元侍郎(唐宫庭主管医疗等的官员),曾集有《张文仲疗诸风方九首》。曾官至司礼博士,吏部侍郎。除文学著作外,尝集有《张文仲疗诸风方》及《行要备急方》等,均佚。
-
医待诏
医待诏古代医官名。一般属于医散官,当宫中医疗需要时,应诏进宫服务。见《汉书·佞幸传·董贤传第63》。
-
叶大廉
叶大廉为南宋医家。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平素喜好医药,尤爱收录医方。官至太社令,宦游天下,喜爱医书,尝收集医方,摘抄成册,并取其中有效验者加以分门别类,由刘良弼、许尧臣加以校正成书,成《叶氏录验方》三卷。曾将先世所传及平日常用验效方汇集成册,编成《叶氏录验方》三卷。现有抄本存于日本。
-
姚应凤
姚应凤清初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以疡医闻名于乡,治肺痈、发背等病,每获良效。一胀满者,诸医治之,不效。取一大盂水向病者顶上倾之,随即以刀直刺之,泻脓血数碗而愈。曾官至太医院院判。卒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