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科精义
《外科精义》为外科著作。元·齐德之撰。撰年未详。卷上为外科医论,共有论疮肿诊候八式法等35篇。其中包括疮肿的辨识、脉法、内服及外治诸法,五发疽、附骨疽、阴疮、时毒、疔疮、瘰疬、痔疮等病的证治;卷下为汤丸膏丹,共145首外科方,并附论炮制诸药,及单方主疗疮肿法。1949年后有影印本。
-
疏转枳壳丸
《圣济总录》卷一三○:方名:疏转枳壳丸组成:枳壳(去瓤,麸炒)半两,青橘皮(去白,焙)半两,牵牛子(一半生,一半炒)3分,木香1分,甘草(炙)1两,大黄(锉,炒)1两,皂荚(不蛀者)3梃(捶碎,以酒1升浸,绢滤,挼取汁去滓)。以利为度,未利再服。附注:本方方名,《外科精义》引作 枳壳丸。
-
溻肿汤
《御药院方》卷八:方名:溻肿汤组成:蒲翁盈(黄花地丁)、枸杞苗、鹭鸶藤、升麻、葛根各等分。主治:诸肿痛不消,或筋脉拘挛,不能屈伸。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外科精义》卷下:方名:溻肿汤组成:芍药、丹参、黄芩(去黑心)、白敛各等分。主治:外阴蚀,下疳痷疮肿痛。
-
熏痔散
《外科精义》卷下:方名:熏痔散组成:威灵仙3两。主治:痔疾。用法用量:上用水1斗半,煎至7-8沸,去火,就盆上坐,令气熏之,候通手淋溻,冷即再暖。
-
潘立群
潘立群,1949年3月出生,浙江省温州市人。学医时间:1971年从医时间:197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陈自明、齐德之、陈实功、张锡纯。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外科正宗》、《医学衷中参西录》。
-
齐德之
简介:齐德之(QiDezhi)(14世纪)为元代外科学家。曾任医学博士、御药院外科太医。学术贡献:学术思想强调从整体观出发来认识疮疡病因,认为是阴阳不和,气血凝滞所致。整理从《内经》至唐宋时期医书中有关外科疮肿等内容,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经验,于至元年(1335)编成《外科精义》2卷,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
-
五发疽
见《外科精义》卷上。齐氏认为五发疽大概论之可分为三等,一者疽也,二者痈也,三者疖也。滋味过多,则五脏生热,脏腑积热,则血脉不流,毒气凝滞,邪气伏留,热搏于血,血聚则肉溃成疮。脓成宜服五香汤或当归托里散之类。外用鹿角散以醋熬为糊贴之,以絍引流,忌早生肌之药。
-
外痈
外痈的治疗:外痈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用如意金黄散或远志膏、五龙散等敷贴。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
-
追蚀疮疽肿法
追蚀疮疽肿法外治法之一。即直接将腐蚀药撒于患处,腐蚀疮疡恶肉的一种方法。见《外科精义》卷上。常用方剂有白降丹、红升丹、五五丹等。适用于痈疽脓成未溃,或溃而疮口小;或痔疮、瘰疬、赘疣等;或胬肉突出者。证治可参见疮疡掺药法和溃疡去腐法等。
-
正对口疔
正对口疔为病名。初起痒而不痛,有一小吻,顶上一小点如麻子大,或红或黄,治宜急刺百劳、委中二穴。参见疔疮:疔疮为疮疡的一种,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内治宜清热解毒,服五味消毒饮、消疔简便方;若成脓则可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撒疮口,以提脓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剂),腐去则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散以收口。
-
流注指要赋
《流注指要赋》为针灸歌赋名。始载于《卫生宝鉴》,后《针灸聚英》等书均转载。内容讲刺法、配穴等。《流注指要赋》又名《窦太师流注指要赋》、《通玄指要赋》。元·窦杰撰于1232年。本书将常用的43个针灸要穴主治编成一篇歌赋,赋后附有针灸补泻等几篇短论。现有1936年《丛书集成》影印本(与《外科精义》合刊)。
-
东垣十书
《东垣十书》为医学丛书名。刊于1529年。其中《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为李杲所著;其余《脉诀》、《局方发挥》、《格致余论》、《此事难知》、《汤液本草》、《医经溯洄集》、《外科精义》等7种为其他医家的著作。现存多种明刻本,十几种清刻本,还有日本刻本和石印本。
-
溻渍法
概述:溻渍法(externalmedicinalliquidapplication)又称浸渍法。雷诺氏病:回阳止痛洗药(《熏洗疗法》)透骨草30g,当归、赤芍、川椒、苏木各15g,生南星、生半夏、生甘草、川牛膝、白芷、海桐皮各9g。斑秃:海艾汤(《外科正宗》)海艾、菊花、薄荷、防风、藁本、藿香、甘松、蔓荆子、荆芥穗各6g。
-
时毒
时毒病名。又名疫毒、大头天行、大头瘟、虾蟆瘟、抱头火丹、尖头瘟等。多因感受天行时疫邪毒之气而客于经络,郁结肌肤腠理而发病。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剂。初起宜速内服普济消毒饮加减,外用紫金锭,以控制其发展。若欲成脓而未成脓者,可内服托里透脓之剂,方用托里透脓散加减,外用二味拔毒散敷贴。
-
上马痈
外痈指生于体表的痈。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用如意金黄散或远志膏、五龙散等敷贴。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
-
发
生于足背的,称为足发背。早期治宜舒肝理气、清胃热、通乳散结,方用瓜蒌牛蒡汤或橘叶散和乳汤内服;足背发/足发背/脚发:脚发又名足发背、脚背发、足跗发、龟毒、蛇沿毒。因三阳经湿热乘虚下注或外伤瘀血化热、或足三阴经精血亏损所致。色黯不溃者,用桑枝灸以行郁滞助阳气,并服十全大补汤、八味丸以健脾胃滋化源。
-
疮疡温通法
疮疡温通法疮疡内治法则之一。见《外科精义》卷上,凡疮疡属阴寒之证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应使用温经通络的药物,以促使阴寒凝滞之邪消散。临床常用方有,内服如阳和汤、独活寄生汤,外用有阳和解凝膏等。
-
辨疮肿浅深法
辨疮肿浅深法疮疡诊法之一。系根据患者疮疡局部及全身症状来判断疮肿浅深之方法。见《外科精义》卷上。古人认为疮高而软者发于血脉,肿下而坚者发于筋骨,肉皮色不相辨者,发于骨髓。如初生疮之时,便见有壮热恶寒,拘急头痛,精神不宁,烦躁饮冷等全身症状者,其患疮疽必深。
-
百会疽
若漫肿平塌,紫暗坚硬,形寒脉细之阳虚者,宜服托里消毒散;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
-
白龙膏
摘录:《圣惠》卷六十五《外科精义》卷下:白龙膏:处方:轻粉5钱(另研),白薇1两,白芷1两,白蔹1两,黄耆1两,商陆根1两,柳白皮1两,桑白皮1两,乳香2两(另研),定粉(另研)8两,黄蜡8两,杏子油1斤(如无,用脂麻油)。主治:杖疮,及远年近日一切顽疮。主治:皮肤疮疖及由湿毒引起之暴发疮肿。
-
翠霞膏
别名:翠霞散处方:滑石1两,铜绿5钱,轻粉2钱,片脑5分,麝香5分,粉霜1字。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去毒生肌。主百杂恶疮。用法用量:翠霞散(《外科精义》卷下)。再加滑石二两,名“二圣散”(见《外科精义》)。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九一引《经验秘方》
-
翠霞散
处方:滑石30克铜绿15克轻粉6克片脑麝香各0.9克粉霜0.25克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去毒生肌。主恶疮。用法用量:用时蘸药纴于疮口上,以膏贴之。摘录:《外科精义》卷下
-
翠玉膏
《卫生宝鉴》卷十三:翠玉膏:处方:沥青30克黄蜡铜绿各6克没药乳香各3克功能主治:主臁疮。摘录:《卫生宝鉴》卷十三《外科精义》卷下:方名:翠玉膏组成:明沥青4两,铜绿2两,芝麻油3钱,猪胆3个。制备方法:先于炭火上溶开沥青,入油令沸,下铜绿、胆汁搅匀,倾滤入新水中,用手搏溺于瓷器收贮,用徘光绢上。
-
定血散
《杨氏家藏方》卷十四:定血散:处方:天南星(生用)4两,槐花(炒黄)4两,郁金4两,半夏2两(生用),没药(别研)2钱半,乳香(别研)2钱半。摘录:《医方类聚》卷二一○引《医林方》《圣济总录》卷一三二:方名:定血散组成:栝楼(大者,去瓤)1个,棕榈皮1把,当归(切碎)半两。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肺风丸
《揣摩有得集》:肺风丸:处方:当归1两(土炒),白术2两(炒),陈皮1两,胆星1两,全虫身1两,杏仁1两5钱(去皮尖,炒),没药1两(去油),乌梅肉1两,麻黄3两(蜜炙),石膏3两(煅),粟壳5两(去瓤,蜜炙焦干),川芎3两(炒),生草1两。或空嗽痨症,百药不效者。制备方法:上为细末,软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甘草大豆汤
《外科精义》卷下引《太平圣惠方》:甘草大豆汤:别名:大豆甘草汤(《医宗金鉴》卷六十九)。处方:甘草90克赤皮葱3茎大豆30克功能主治:治外阴蚀,下疳,湮疮肿痛。用法用量:上药用水600毫升,煮豆熟为度,用槐条1把同煮,取清汁趁热淋浴,冷即再温。浸二三时为度。用法用量:用水3升,煮豆熟为度。
-
截疳散
《外科精义》卷下:截疳散:处方:白及白蔹黄丹密佗僧各30克黄连15克轻粉3克冰片麝香各1.5克制法:上药各研极细粉,和匀。功能主治:小儿走马牙疳,牙龈溃烂。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八《活法机要》:方名:截疳散组成:黄连半两,白敛1两,白及1两,黄丹1两,轻粉1分,龙脑半分,麝香半分,密陀僧1两。
-
金伤散
《外科精义》卷下:金伤散:处方:白及3两,陈石灰(风化)2两,桑白皮2两,黄丹2两,白附子1两,南星1两,龙骨1两。摘录:《外科精义》卷下《御药院方》卷十:方名:金伤散组成:白及1两,白蔹1两,乳香1两,龙骨半两,石灰半斤(远年者佳),黄丹少许。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入黄丹,有如淡红色。用药禁忌:忌风水。
-
鹿角膏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十二《医方类聚》卷一七二引《千金月令》:鹿角膏:别名:麦饭石膏、三神膏、灵应膏、麦饭石围散处方:鹿角1只(烧作炭,候冷,捣筛为末),麦饭石约半斤(净洗干,碎如棋子大,有作末者,去之,于净熨斗中熬令色赤,投于米醋中,良久滤出;本方改为散剂,名“鹿角散”(见《圣惠》)。
-
牡蛎大黄汤
处方:牡蛎(用熟黄泥包裹夹,火煅透,出地上冷却)大黄(纸裹,水浸透,炮,冷却)各60克制法:上药锉研为末。功能主治:利湿涤热。用药禁忌:妇人重身者,勿服。《医学正传》卷六:方名:牡蛎大黄汤组成:大黄(锉碎,酒浸湿纸包煨)2钱5分,牡蛎2钱5分(火煅),甘草1钱,瓜蒌1个(去皮)。主治:便毒。
-
升麻溻肿汤
处方:升麻黄耆防风川芎生地细辛各等分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治疮肿初生,经一二日不退者。用法用量:用药60克,水2升,煎十沸,稍热淋溻。内消如神。摘录:《外科精义》卷下
-
通气散
《外科精义》卷下:通气散:处方:玄胡45克猪牙皂角川芎各30克藜芦15克踯躅花7.5克制法:上为细末。用法用量:每服2钱,空心温酒调下,病在上者食后服,病在下者食前服。《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方名:通气散组成:川芎、当归、白芍、杜仲、阿胶、茴香、川断、补骨脂、山药、橘核、防风、独活、香附、甘草、葱白、萆薢。
-
完肌散
《外科精义》卷下:完肌散:处方:密陀僧桑白皮(新者)龙骨各120克陈石灰60克黄丹15克麝香3克(另研)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刀斧伤。摘录:《外科精义》卷下《玉机微义》卷十五:方名:完肌散组成:淀粉2钱,枯矾2钱,黄连2钱,乳香2钱,龙骨2钱,黄丹1钱,轻粉1钱。主治:疮疡。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
-
四圣旋丁散
《外科精义》卷下引《名医秘传经验方》:组成:巴豆仁5分,白僵蚕2钱5分,轻粉2钱5分,硇砂2钱5分。主治:疔疮生于四肢,其势微者,恶血留结内外,荣卫不通,两肩生疔疽。用法用量:先以好醋调药涂上,以纸封之。次服内托里之药,其疔自旋出根。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应效散
《普济方》卷三。一引《瑞竹堂方》:方名:应效散别名:托里散组成:地骨皮不以多少(阴干)。主治:下疳;气痿疳疮多年不效。用法用量:每用纸拈蘸,絍疮内,频用自然生肉,更用米饮调2钱,不拘时候,每日3次。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托里散(《外科精义》卷下)。
-
青金锭子
《普济方》卷二七四:方名:青金锭子组成:铜绿3钱,青矾(真者)1钱,轻粉1钱,白丁香(真者)1钱,苦葶苈(净洗)1钱(研细),片脑半钱,麝香半钱。生肌肉,加枯矾1钱,名 碧玉锭子。《外科精义》卷下:方名:青金锭子组成:白丁香5分,铜青5分,硇砂5分,粉霜5分,轻粉5分,麝香1字,龙脑1字。
-
神黄散
《外科精义》卷下:方名:神黄散组成:黄柏末1斤,黄丹2两(炒紫色),雄黄1两(另研)。主治:一切热肿,攻焮疼痛。《慈幼新书》卷七:方名:神黄散组成:大黄1两2钱,姜黄8钱,黄柏8钱,白及1两,赤芍7钱,花粉7钱,红花5钱,肉桂5钱。《仙拈集》卷四:方名:神黄散组成:神黄1斤(搓热),雄黄5钱,净硫黄5钱。
-
犀角膏
《外科精义》卷下:方名:犀角膏组成:当归1两,川芎1两,黄耆1两,白芷1两,白蔹1两,杏仁1两,木鳖子1两,官桂1两,乳香1两,没药1两,乱发灰5钱,黄丹、清油5斤。用法用量:每用皂子大,沸汤化洗之。制备方法:上锉如麻豆大,与地黄汁相和,经宿,别煎猪脂,滤去筋膜停温,入诸药,以微火煎半日,去滓膏成,用瓷盒盛。
-
射疮坏脓丸
《圣济总录》卷一三八:方名:射疮坏脓丸别名:射脓丸组成:砒霜半钱,白矾1字,铅丹1字。主治:痈疽疮疖未有头。用法用量:先于毒处安药1丸,外以膏药花子掩定,微觉痒痛即脓出。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麻子大。附注:射脓丸(《外科精义》卷下)。
-
浸渍法
概述:浸渍法古称溻渍法(externalmedicinalliquidapplication)。雷诺氏病:回阳止痛洗药(《熏洗疗法》)透骨草30g,当归、赤芍、川椒、苏木各15g,生南星、生半夏、生甘草、川牛膝、白芷、海桐皮各9g。斑秃:海艾汤(《外科正宗》)海艾、菊花、薄荷、防风、藁本、藿香、甘松、蔓荆子、荆芥穗各6g。
-
硫黄灸
硫黄灸为灸法的一种。用于治疮疡久不愈合形成瘘管者。见《外科精义》灸疗疮肿法:“硫黄一块,可疮口大小安之,别取少许硫黄于火上烧,用钗头挑起,点硫黄令着三五遍,取脓水干为度。”
-
疮疡止痛法
疮疡止痛法疮疡治法之一。见《外科精义》卷上:“夫疮疽之证候不同,寒热虚实皆能为痛。世人皆谓乳、没珍贵之药可住疼痛,殊不知临证制宜,自有方法。盖热毒之痛者,以寒凉之剂折其热,则痛自止也;寒邪之痛,以温热之药熨其寒,则痛自除矣;因脓郁而闭者,开之;恶肉侵溃者,引之;阴阳不和者,调之;经络秘涩者,利之。
-
疮疡辨脉
疮疡辨脉疮疡诊法之一。论述疮疡脉诊较详细者应推元·齐德之《外科精义》及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浮脉:未溃见之为表证,溃后见之为气泄;数脉:未溃见之为病进,为热盛,若兼洪脉为脓成,溃后见之难愈;滑脉:未溃见之为热,溃后见之为虚热,邪未退;涩脉:未溃见之为气滞,溃后见之为血虚;小脉:主气血两虚。
-
白疔
参见疔疮:疔疮为疮疡的一种,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发病急,变化快,初起如粟,坚硬根深,继则焮红发热,肿势渐增,疼痛剧烈,待脓溃疔根出,则肿消痛止而愈,若处理不当,或热毒太盛,易致走黄。若成脓则可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撒疮口,以提脓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剂),腐去则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散以收口。
-
博金散
《外科精义》卷十九处方白矾(与密陀僧同为末,相和,于砂锅内,火上炮汁尽)密陀僧各15克白垩6克黄丹轻粉各3克乳香1.5克麝香少许制法上为细末。用法用量先须另用槐枝、葱白、盐、甘草熬汤,淋溻洗一二时,拭干,掺上项药。功能主治脱肛泄泻,遗精白浊。因于酒色,土邪干水,心肾不济,虚热便浊。气虚精脱自遗。
-
钓苓散
处方:井盐1两,无心草2两,干姜2两,钓苓根3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恶疮,久治不愈。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钩苓散”。摘录:《外科精义》卷下引陈宫宝方
-
回疮蟾酥锭子
处方:天南星1钱,款冬花1钱,巴豆仁1钱,黄丹白信1钱,独活5分,斑蝥(去头足)10个。制法:上为极细末,用新蟾酥和药如黍米大,捻作锭子。功能主治:疔疮毒气攻心欲死。其元疮亦觉疼痛,以膏药敷之,脓出自瘥。若累刺至心侧近,皆不痛无血者,急刺百会穴,痛有血者下锭子。摘录:《外科精义》卷下
-
回疮锭子
别名:回疮锭处方:草乌头1两,蟾酥7钱,巴豆7分(去皮),麝香1字。制法:上为细末,面糊和,捻作锭子。功能主治:疔疮。用法用量:回疮锭(《中国医学大辞典》)。本方方名《丹溪心法附余》引作“回生锭子”。摘录:《外科精义》卷下
-
决效散
处方:贯众3两,白芷1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风痒头疮。用法用量:油调涂。摘录:《外科精义》卷下
-
天丁散
处方:山丹花蕊香白芷各6克牛蒡子根(春采,去皮)天丁(即皂角刺)苍耳芽大力子各15克雄黄30克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疔疮及诸恶疮初生。有黑甲者,必须胡桃油浸,然后涂之。摘录:《外科精义》卷下《外科大成》卷四:组成:皂角刺1两。主治:肠痈,内痈,已有脓者。用法用量:酒、水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