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气
概述:正气:1.人体正常的物质结构和机能活动;人体正常的物质结构和机能活动·正气:正气简称正,是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统称,即人体正常功能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等。《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
正
正气为人体功能的总称,但通常与病邪相对来说,指人体的抗病能力。《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别行的正经·正:正指别行的正经,即十二经别。指十二经脉之正经,以别于支络。《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正者正治,反者反治。”王冰注:“阴病阳不病。
-
自愈
自愈指疾病的全过程或某一阶段不经任何治疗而在人的机体的自然修复能力的作用下得到痊愈。疾病能否自愈,一般取决于人体正邪的消长盛衷情况,正气旺盛,具有充足的抗御病邪的能力,就能逐渐战胜病邪而使疾病不治自愈。
-
人气
人气指人体的正气,或阳气。《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正气即真气,是人体功能的总称,但通常与病邪相对来说,指人体的抗病能力。《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为治则,即扶正是扶助正气,使正气加强以消除病邪。指对于正虚为主、因虚致实的病证,应采取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加强,从而达到驱除病邪目的的治疗原则。使用具有扶助正气的穴位(或药物)和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达到祛除邪气,恢复健康的目的。祛邪是驱除病邪,目的也是为了保存正气。
-
病机学
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学科。阴阳失调是人体发生疾病的最根本的病机。《内经》多次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3)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是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机能活动的基本过程。《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
正邪相争
概述:正邪相争为中医病因病理学名词。伤寒少阳病出现寒热往来的病机:正邪相争指伤寒少阳病出现寒热往来的病机。恶寒是正不胜邪,发热是正气抗邪外出,寒热交替出现是正气与邪气互相争持不下。《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
正邪分争
伤寒少阳病出现寒热往来的病机·正邪分争:正邪分争指伤寒少阳病出现寒热往来的病机。恶寒是正不胜邪;发热是正气抗邪外出;《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
邪正消长
邪正消长为病机。邪气与正气之间此消彼长的斗争过程。正邪相争,正气战胜病邪则疾病痊愈,邪气胜而正气受损则病加重。邪正消长指邪气(致病因素)与正气(抗病因素)交争过程的消耗与增长。邪胜(长)则正虚(消),病日进;正胜(长)则邪衰(消),病日退。
-
病因学
如果这种平衡失常,即产生疾病。关于内因,泛指能导致疾病发生的人体内在的一切因素,其中中医学特别强调七情内伤,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的过度刺激,能使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减弱,故易受外界邪气的侵袭而发病,或无外邪而机体本身自病,中医学称此为“正气亏虚”,“精气不足”。
-
因其衰而彰之
因其衰而彰之为中医治法。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是气血虚弱,病邪衰退而正气未复。例如水肿病用逐水药后,肿势大体消退,即可改用温阳健脾法如参苓白术散之类,以加强健脾化湿功能,消除余肿。治疗原则为扶正兼祛邪。
-
去毒生肌
去毒生肌为治法。是运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方法。适用于正气虚不能托毒外出,以致疮形平塌,根脚散漫,难以溃破,或溃后脓汁稀少,坚肿不消,出现身热、精神不振、面色萎黄、脉数无力等症,用黄芪、白术、茯苓、党参、炙草、当归、白芍、皂角刺、白芷、金银花、连翘、桔梗、陈皮等药。
-
以补为攻
疾病出现邪实证名,但病邪之所以不能除去,系因正气虚衰不能驱邪外出,且病情又属正气不能耐受攻邪治法者,则宜补虚以扶助正气,正气得复则能驱邪外出,这就是以补为攻的治法。如温病胃肠津液亏损,燥热内结而便秘不通,用增液汤增水行舟以除去肠中燥热所结,即属此法。
-
扶正固本
扶正固本为治则。指对于正气亏虚的病证,采用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扶正,扶助正气;固本,调护人体抗病之本。因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所以扶正固本,重在培补脾肾,促进生理机能的恢复,可达到正复邪退之目的。具体实施扶正固本,统属于各种补益方法的范畴。
-
内托
内托又称托法。用内服药治疗疮疡的三大治法之一。是运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方法。1.托毒透脓法。适用于疮疡中期毒邪盛而正气未虚,尚未溃破者,用黄芪、当归、川芎、穿山甲片、白芷、皂角刺等药。
-
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是指正气虚弱为病,反而出现类似实证的假象。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
-
实中夹虚
如臌胀病,症见腹胀满、二便不利、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纳减、气短乏力、脉弦细等,为气血郁结的实证夹脾肾不足的虚证。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
-
气脱
气脱指正气的耗损脱失。由于邪气太盛,正气骤伤;或大汗大吐大出血致气随液脱、气随血脱等原因,导致气不内守而外逸脱失的危重病理变化。《黄帝内经灵枢·决气》:“气脱者,目不明。”临床见证除了目失所养而视物模糊不清外,尚可有气息低微、面色苍白、脉微弱,甚则冷汗淋漓,昏不知人等表现。
-
本病论篇
《本病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篇名。本篇讨论了五运六气上下升降、迁正退位的变化,古人从这些变化中,推论疫病流行的规律,并认为疫病流行的关键,决定于人气、天气、神气等条件。这个理论是重申了“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精神。本,即根本,正气的盛衰,是决定发病的根本,故名。
-
正风
正风为气象学名词。指自然界的正常气候。亦称正气。《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
-
积年肺气
积年肺气病名。数十年不愈的喘证。见《苏沈良方》卷五。因风寒癖饮积肺,气道壅阻所致。治宜温肺散寒,化饮平喘,用九宝散等方。久喘不愈,正气多虚,病未发时,宜培补正气。参见久喘条。
-
虚实
概述:虚实:1.八纲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2.人体阴阳的消长。辨别疾病的虚实,了解病体邪气的盛衰,为确定采用补虚扶正或泻实祛邪的治法提供依据。八纲辨证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邪气盛为实证,正气衰为虚证。《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吴昆:“虚实,人之阴阳消长也。”
-
神客在门
“神客在门”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神,指正气;客,指邪气。正气行其经脉,出入有门,邪气亦从这些门户入侵机体,故日“神客在门”。
-
重竭
重竭治疗学名词。指正气已虚,因误治再次耗伤正气,使之枯竭。《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
-
疮疡辨脓
疮疡辨脓疮疡诊法之一。历代医家论述疮疡辨脓,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①辨疮肿内有脓无脓。凡疮疡患者,如脉紧数或迟,患部按之微热微红坚硬,按之痛不甚,指起不复(无应指感)者,为脓未成;脉数,患部发热,按之疼痛,指起即复(即应指)者,为脓已成。③凭脓液的质、色、气、味辨别毒邪之盛衰,正气强弱。
-
虚实夹杂
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实与虚相对而言,指邪气亢盛,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正气与邪气均较强盛,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可见各种亢盛有余的证候。
-
产后痨
病因病机:《妇科玉尺》:“或血气既亏,为风冷所搏,则不能温于肌肤,使人虚羸憔悴,饮食不消;又或风邪两感于肺,肺受微寒,喘嗽口干头昏,百节痛;产后痨的症状:《经效产宝》:“产后虚弱,喘乏作寒热状如疟,名为蓐痨。”症见虚羸喘乏,寒热如疟,头痛自汗,肢体倦怠,咳嗽气逆,胸中痞,腹绞痛或刺痛。
-
腠理热
腠理热病证名。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②指半表半里之少阳发热(腠理在皮之内、肌肉之外,属少阳)《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治宜和解少阳。
-
两实
两实①自然界四时正气为一实,体质健壮为一实。《灵枢·百病始生》:“两实相逢,众人肉坚。”两实相遇,病邪不易侵入人体。②人体正气充足为一实,岁时满盛年为一实,此时如遇六淫之邪气及气候异常,仍可导致寒热病及妇科病的发生。《灵枢·九宫八风》:“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
-
疑难病
疑难病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传统的疑难病大致具有如下特点:(1)临床少见,症状奇怪,使医者一时难以理出头绪。(3)病机复杂,如六淫相兼、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内外同病,或大虚大实偶感外邪,或治疗失当,病势急变,危及生命,辨证时难以抓住关键。(5)多脏腑同病,多系统异常,辨析与治疗难以周全。
-
表实里虚证
表实里虚证证名。表实里虚症状同时存在。由正气素虚,又感外邪,或外感表证,误用攻下正气受损所致。详见表实证、里虚证条。
-
祛邪扶正
指对于邪气实而正气偏虚的病证,应采用以消除病邪为主,扶助正气为辅,使邪去正安或正复的治疗原则。取邪去则正自安之意。临床运用时,应根据正邪盛衰的具体情况而采取扶正祛邪、祛邪扶正或攻补兼施。而扶正祛邪通常是针对正虚而邪稍衰的病情,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的治则。
-
虚中夹实
如干血痨病人有消瘦、肌肤枯糙、手足心烦热、不思饮食等虚证,且兼有经闭、舌质紫暗、舌边有瘀点、脉沉弦等血瘀实候。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
-
目睛缩入
目睛缩入为病证名。目内陷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眼珠向眼眶内退陷的表现。又名陷睛翳、睛陷、目睛缩入。多由肾阴亏损,正气大虚所致。《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目内陷者死。”本症见于重病或虚证久病者,为正气衰竭之象。
-
调中益胃汤
处方:人参2钱(如无人参,以明党参代之),苍术4钱(炒),熟地4钱,白芍3钱(酒炒),草果2钱,黄耆3钱(蜜炙),陈皮3钱,茯苓3钱,甘草1钱。功能主治:中恶。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佐以黄耆、熟地,气血双补;苍术、草果能驱败气而扶正气;白芍敛阴,甘草和中。摘录:《医学探骊集》卷三
-
以攻为补
指通过攻邪的方法达到补虚的目的。病本属虚,但病之虚系因邪气侵凌正气,正气受损而致,且此时病情虽虚但尚可耐受攻邪,则宜用攻邪之法祛除邪气,邪去则正安,而虚证可以渐复,这就是以攻为补的治法。如《伤寒论》治少阴病因邪热亢盛而致津液严重亏损,用大承气汤急下存津,即属此法。
-
正虚邪恋
正虚邪恋指正气已虚,余邪未尽的状态,由于正气难复是主要矛盾,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正虚邪恋病变多见于疾病后期,且往往是多种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经久不愈,或遗留某些后遗症等。
-
解毒托里散
处方:大力子(炒)、人中黄、桔梗、荆芥穗、酒红花、当归梢、防风、蝉蜕、升麻、葛根、赤芍、连翘。功能主治:痘稠密毒甚者。用法用量:水煎,入烧过人屎同服。如服此药红活光壮者,此正气内实,毒不能留,即止后药;如服后病势淹延者,此邪气甚,正气衰,不能成就,宜屡服之;摘录:《片玉痘疹》卷八
-
助金祛邪丹
《辨证录》卷十:组成:麦冬1两,茯苓5钱,黄连5分,苏叶1钱,桔梗2钱,甘草1钱,白术3钱,人参1钱,陈皮1钱,天花粉3钱,神曲2钱。主治:邪中肺气,目见鬼神,口出胡言,或说刀斧砍伤,或言弓矢射中,满身疼痛,呼号不已。用法用量:水煎服。攻邪之中,不伤正气,所以正气既回,邪气即散矣。
-
虚实真假
虚实真假是指虚实外证表现与疾病的本质相反的病理变化。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
-
目内陷
眼珠向眼眶内退陷的表现。又名陷睛翳、睛陷、巨睛缩入。多由肾阴亏损,正气大虚所致。《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目内陷者死”。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张氏医通》卷八:“膏伤珠陷,谓珠觉低陷而不鲜绽也。“盖内有所亏,目失其养,源枯络伤,血液耗涩,精膏损涸之故。”(《证治准绳·杂病》)。
-
陈皮半夏汤
《济阴纲目》卷八:陈皮半夏汤:处方:陈皮(去白,盐水炒)茯苓各3克半夏(制)4.5克子芩(淡姜汁炒)枳壳(麸炒)紫苏各2.4克甘草(炙)1.5克制法:上切药一剂。各家论述:瘴疟本于痰,痰主于湿,半夏能胜脾胃之湿,所以化痰,与陈皮同用,其味辛,辛能散滞气、利水谷、下气,气行则痰行,所以治瘴先用之以正气理痰也。
-
真实假虚
真实假虚是指实邪结聚为病,反而出现类似虚证的假象。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
-
胃、神、根
指正常脉象的三个要素。胃、神、根是判断正气虚实的重要方法。《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脉弱以滑,是有胃气。”《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尺脉沉取应指有力,是有根之脉。《脉诀》:“寸、关虽无,尺犹不绝;
-
祛厥汤
《辨证录》卷一:方名:祛厥汤组成:人参5钱,白术1两,甘草2钱,当归5钱,柴胡1钱,附子1分。主治:冬月伤寒,发热而厥,厥后复热,厥多热少,寒多热少,正不胜邪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人参、归、术以助其正气,非助其邪热也,正旺则敢与邪战而作热,一战而胜,故寒与厥尽除也。
-
疮疡补法
疮疡补法(sore-ulcer-tonifyingtherapy)为治法。见《集验背疽方》。指用具有益气、补血、滋阴、温阳、生肌作用的方药以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促使疮口愈合,治疗毒势已去,元气虚损之疮疡后期的治法。如气虚者用四君子汤,血虚者用当归补血汤,气血俱虚者用十全大补汤,中气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汤。
-
攻补兼施
攻补兼施为治则。所以须用攻中有补、补中有攻的攻补兼施治法,使邪气去而正气不伤。如热病邪结肠胃,气虚而便结,用黄龙汤,以甘草、人参、当归补虚;以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泻下。又如对因精血枯燥、津液亏损、肠内干槁、失其滋润的虚秘,取泻支沟、腹结清热保津,取足三里、脾俞生化气血,取大肠俞助排便传送之力。
-
精气夺则虚
精气夺则虚指疾病过程中,正气过度耗损,出现虚证的病机。精气,即人体的正气。出《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症见面色苍白、神疲体倦、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脉细弱无力等。《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治宜扶正补虚。
-
病后多眠
病后余邪未尽,正气未复而睡眠过多之证。《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病后多眠,身犹灼热,余邪未清,正气未复也。”治宜清热益气,用沈氏葳蕤汤。若汗下后酣眠者,为正气已复,可不用药。参见嗜卧条。
-
谷气
概述:谷气:1.水谷之气;指由脾胃消化、吸收饮食而来的精微物质。《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人体正气·谷气:指人体正气。《黄帝内经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急,谷气来也徐而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谷气通于脾。”王冰注:“谷气虚,脾受纳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