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病始生
概述:百病始生:1.《黄帝内经灵枢》篇名;3.特指外感六淫之邪引起的各种疾病。始生,即开始发生。本篇着重论述内伤外感诸病的发病因素,病邪伤害人体的途径,病邪的传变及其一般见证,故名。《素问·至真要大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王冰注:“风寒暑湿燥火,天之六气也。
-
血热伤络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热入血分指邪热侵入血分的病变。而以癍疹、出血、舌色深绛、神昏躁扰等症为特征。泛指外感或内伤病过程中,血分热盛,灼伤血络,导致出血或发癍的病机,而此病机所导致的以咳血为常见症的证候为血热伤络。
-
血热妄行
指血分热盛而动血耗血,或血脉受热而不能壅遏营血,导致出血的病机。《温热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热入血分指邪热侵入血分的病变。而以癍疹、出血、舌色深绛、神昏躁扰等症为特征。《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
袭虚
袭虚乘虚而侵入。《灵枢·百病始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
-
浴
浴①洗澡。《素问·五脏生成》:“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②形容汗出多。《灵枢·百病始生》:“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③治法之一。用药煎水洗患部或全身。多用于风寒、跌仆初期,以达到发散外邪,通经活脉,化瘀止痛的目的。《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
-
阳络
概述:阳络:1.从手、足三阳经分出的络脉;《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湿热过甚,血液润泽而呈现黄赤颜色。《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写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王冰注:“并胃之经络。”根据杨上善、王冰和张志聪的注释,认为阳络为足阳明胃经的络脉。
-
阳络伤则血外溢
阳络伤则血外溢为病机。阳络,指上部、属表的络脉。血外溢,指咯血、鼻血、牙龈出血等。多属肺胃阳热炽盛而络脉损伤所致。《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并证》:“极热伤络。”
-
溏
溏便溏,大便稀薄不成形。《灵枢·百病始生》:“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
-
水积
心积名伏梁,肝积名肥气,脾积名痞气,肺积名息贲,肾积名贲豚。《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他如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常,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又或起居无节,寒暖不调,致随其所食之物,及所伤寒热之气结成积聚,或有块,或无块,面色青,肌体瘦,心腹胀满,噫气吞酸者,又当条款而列陈之。”
-
经穴触诊
经穴触诊为经络诊察方法之一,又称“经穴按压”“经穴切诊”。经穴触诊是根据内脏有病会通过经脉的传导,在体表出现各种不同病理反应区或反应点的原理,在一定的经络循行部位或有关腧穴上进行触扪、按压,寻找和体验各种阳性反应,从而判断病在何经。结合针灸临床,可分为循经按压和穴位按压两个方面。
-
输脉
输脉又称输之脉。指背部联系脏腑的经脉。出《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输脉指足太阳之脉。《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或著于孙脉,或著于络脉,或著于经脉,或著于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夏,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
三部
《标幽赋》:“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为三部。”《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何谓三部?《难经·十八难》:“三部者,寸关尺也。”
-
清湿
清湿寒湿类病邪。《灵枢·百病始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
-
起居
起居①生活活动。《素问·上古天真论》:“起居有常,不妄作劳。”②引伸指人的精力,体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灵枢·百病始生》:“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
-
两实
两实①自然界四时正气为一实,体质健壮为一实。《灵枢·百病始生》:“两实相逢,众人肉坚。”两实相遇,病邪不易侵入人体。②人体正气充足为一实,岁时满盛年为一实,此时如遇六淫之邪气及气候异常,仍可导致寒热病及妇科病的发生。《灵枢·九宫八风》:“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
-
缓筋
概述:缓筋:1.足阳明筋;2.宗筋。足阳明筋·缓筋:缓筋指足阳明筋。杨上善:“缓筋,谓足阳明筋,以阳明之气主缓。”出《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宗筋·缓筋:缓筋指宗筋。丹波元简:“缓筋即宗筋也。”
-
缓
《素问·举痛论》:“喜则气缓。”《灵枢·百病始生》:“皮缓则腠理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至真要大论》:“急者缓之。”⑻脉象的一种,脉搏弛缓无力。《灵枢·小针解》:“有知调尺寸大小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方剂的一种,即作用缓慢的方剂。尺肤诊的征象之一。
-
揣
《灵枢·外揣》:“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灵枢·百病始生》:“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素问·大奇论》:“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
-
暑
2.六淫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暑邪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发病机理为暑热伤津,湿浊阻滞气机。如暑湿弥漫三焦,则见咳嗽、身热面赤、胸脘痞闷、大便稀溏、小便短赤,治宜清暑利湿为主。《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
三员
员,是记数的量词,指三个部位。《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气有定矣,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
外感牙衄
指外感风热侵入阳明经所致齿牙出血。《症因脉治》卷二十:“外感牙衄之症,身发寒热,烦闷不安,目痛头额痛,鼻干不眠,牙血暴出。”治宜清热解表,可选用葛根羌活汤、干葛防风汤、干葛清胃汤等方。《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阳络指在上或属表的络脉而言。
-
血溢
自鼻出者为鼽衄。少则为唾血。血溢原因很多,其病机不外乎络伤血溢和气不摄血两类。《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气为血之帅,故血脱可导致气衰,气衰不能摄血也可引起出血,两者有密切关系。因寒的宜温经止血;因血瘀的宜消瘀止血;
-
喜惊
指善于惊恐的证候。出《灵枢·百病始生》。《素问玄机原病式》:“惊,心卒动而不宁也。火主于动,故心火热甚也,虽尔止为热极于里,乃火极似水,则喜惊也。反兼肾水之恐者,亢则害、承乃制故也。所谓恐则喜惊者,恐则伤肾而水衰,心火自甚,故喜惊也。”参见惊、善惊条。
-
息
概述:息:1.一呼一吸;2.气喘,喘息;《黄帝内经灵枢·动输》:“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黄帝内经灵枢·海论》:“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虚邪之中人也…赘肉·息:息通“瘜”,赘肉。王冰注:“息,长也”。“在气为息”指在功能上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
足悗
足悗病状名。足部酸胀,行走不利。《灵枢·百病始生》:“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
-
状
状①形状。《素问·平人气象论》:“目裹微肿如卧蚕之状。”②情形。《灵枢·百病始生》:“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③症状。《素问·厥论》:“原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
杂积
心积名伏梁,肝积名肥气,脾积名痞气,肺积名息贲,肾积名贲豚。《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他如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常,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又或起居无节,寒暖不调,致随其所食之物,及所伤寒热之气结成积聚,或有块,或无块,面色青,肌体瘦,心腹胀满,噫气吞酸者,又当条款而列陈之。”
-
衄血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参见齿衄、耳衄、目衄、鼻衄、舌衄、肌衄等各条。衄血多由血热妄行、阴虚火盛迫血妄行、瘀血内阻血不归经、阳虚不能固阴、脾虚不能摄血所致。治疗可用泻火、清热、凉血、滋阴等法,并可采用补气摄血、导火归元以及活血止血等法。刺灸法:一般直刺0.5~
-
六经
六经为三阴经和三阳经的合称。最早见《黄帝内经素问·热论》。《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汉·张仲景在《内经》六经的基础上,结合外感热病的传变情况,总结出来的六个辨证纲领,亦即外感热病过程中六个深浅阶段的综合证候。
-
道
《素问·玉版论要》:“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灵枢·四时气》:“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素问·玉机真脏论》:“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素问·汤液醪醴论》:“针石之,道也。”
-
五积
注解:五积为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他如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常,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又或起居无节,寒暖不调,致随其所食之物,及所伤寒热之气结成积聚,或有块,或无块,面色青,肌体瘦,心腹胀满,噫气吞酸者,又当条款而列陈之。”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为特征者称为聚。
-
淅然
淅然身体发冷的样子。《灵枢·百病始生》:“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
-
淫泆
淫泆①蔓延扩散。《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至其淫泆,不可胜数。”②因太过而流失。《灵枢·本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
-
阴络伤则血内溢
阴络伤则血内溢为病机。阴络,指下部的、属里的络脉。大便下血的证候,一般多由于大肠湿热下注,伤及血络,或脾虚不摄,血不循经所致。《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
阴络
概述:阴络:1.从手足六阴经分出的络脉;循行于人体深部和下行的络脉·阴络:《中医大辞典》:阴络是指下行的或位置较深的络脉。《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便血)。”《中国针灸学词典》:阴络是指循行于人体深部和下行的络脉。《黄帝内经素问·经络论》:“阴络之色应其经。”
-
至治
至治指妥善而有效的治疗。《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
肢节痛
四肢关节疼痛。见《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如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宜南星、半夏;如瘦人肢节痛,是血虚,宜四物加防风、羌活;如瘦人性急躁而肢节痛发热,是血热,宜四物汤加黄芩、酒炒黄柏。”肢节肿痛者,详见肢节肿痛条。本证见于痹证、痛风等疾患。
-
汁沫
汁沫为解剖结构名。指腹腔内潴留的液体。《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膑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
-
募原
概述:募原:1.与膜原通;指胸腹部脏腑之间的系膜。《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其内搏于五藏,横连募原。”膏(膈)之原、肓之原·募原:募原主要指膏(膈)之原、肓之原,又概指病邪蕴结之处。见《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
-
两虚相得
两虚相得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六淫外感虚邪为一虚,人体正气不足为一虚,两虚相合则发病。《灵枢·百病始生》:“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
孔窍
孔窍同空窍。包括九窍、汗窍、津窍、精窍等。《流注指微赋》:“用针真诀,孔窍详于筋骨肉兮。”《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下壅。”《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
厥气
厥气上逆之气,逆乱之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灵枢·百病始生》:“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
-
后血
后血的病因病机:便血多由湿热、积滞、结毒侵袭肠胃,或风、热客于下焦,血脉损伤所致。后血的分类:《金匮要略方论》以先便后血为远血,先血后便为近血。近血又有肠风、脏毒之分。后世多从病因分类,而有湿热便血、积热便血、热毒下血、湿毒下血、酒积便血、中寒便血、肠游下血、蛊注下血等名称。痢疾亦见血便应予区别。
-
伏冲之脉
伏冲之脉又称伏膂之脉。见《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篇,指冲脉循行于脊柱附近的分支,以其深伏于脊内,故称“伏冲”。有充养女子的月经和胞胎的功能。《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
处
处㈠(chǔ,音础)①部位。《素问·离合真邪论》:“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素问·三部九候论》:“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④开写处方,引申为用药。《伤寒论·序》:“相对斯须,便处汤药。”⑤指穴位。《灵枢·百病始生》:“气有定舍,因处为名。”
-
茶积
心积名伏梁,肝积名肥气,脾积名痞气,肺积名息贲,肾积名贲豚。《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他如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常,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又或起居无节,寒暖不调,致随其所食之物,及所伤寒热之气结成积聚,或有块,或无块,面色青,肌体瘦,心腹胀满,噫气吞酸者,又当条款而列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