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mutualconvertibilityofyin-yang)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阴阳转化表现在生理上,阳生于阴,阴生于阳的互根,机能与物质的相互转换;病理上的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救亡生阴汤
处方:人参2两,熟地4两,山茱萸2两,北五味5钱,茯神1两,白芍1两。功能主治:中暑热症,发汗亡阴,大汗如雨,一出而不能止者。用法用量:水煎服。阳以外亡,非补其关元,何以招其散失之阳?山萸,五味补阴之中,仍是收敛之剂,阴得补而水生,则肾中有本;摘录:《辨证录》卷六
-
治求其属
治求其属治疗学术语。如阴虚阳亢的虚热证,用苦寒药泻热而热不退,当用补阴法治疗;阳虚阴盛引起阴寒偏盛证,用辛热药散寒而寒不去,当用补阳法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王冰注:“言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故曰求其属也。”
-
清浊
清浊①指清气和浊气。《灵枢·阴阳清浊》:“愿闻人气之清浊…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清浊相干,命曰乱气。”②相气十法之一。诊察病人面部颜色的清亮与浊暗,以了解疾病的阴阳属性。《望诊遵经》:“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阴,自清而浊,阳病人阴;
-
子午
子午是指“子”、“午”是十二地支中的两个时辰。日中为“午”时,阳最盛;夜半为“子”时,阴最盛。以一年来说,阴历十一月定为“子”月,这个月的冬至,便是一阳生的时期,也就是说将从阴而出阳了,同样到阴历五月便定为“午”月,五月中的夏至,便是一阴生的时期,也就是说将从阳而入阴了。
-
伏匿脉
伏匿脉为脉象之一种。寸关尺三部按之皆无,寻至尺后才觉察。指脉象混乱,不易察明,时而阴部见阳脉,时而阳部见阴脉,所谓阴阳相乘;平人见此为体质之特征,病人见此者,为阴阳不和之象。《难经·二十难》:“脉有伏匿…脉居阴部而反见阳脉者,为阳乘阴也。脉虽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阳部,指寸部或肌肉之上;
-
阳化气
阳化气(yangtransformingqi)是指阳主气化。阳性动而发散,事物从有形到无形的变化属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张景岳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高世栻注:“阴阳者,变化之父母,张阳化气,阴成形,言阳化而为气,阴变而为形。”
-
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mutualrootingofyin-yang)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指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这种观点在中医学中常用以说明人体脏与腑、气与血、功能与物质等在生理上或病理上的联系。《医贯砭·阴阳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
续阴救绝汤
《辨证录》卷八:方名:续阴救绝汤组成:人参2两,白术3两,附子1钱,巴戟天1两。功效:补阳。主治:房事大泄,精尽阳脱。用法用量:水煎服。1剂血止,2剂阴生,连服4剂,可以不死。各家论述:此方补阳气之圣药也。倘不用人参,只用附、术、巴戟亦可夺命于须臾,然无参为君主之味,则附子之热无以驾驭,恐有阳旺阴消之弊。
-
针灸指南
《针灸指南》为书名。书分歌诀总要、穴法总要、病状总要三部分。内容多选自《针灸大成》,加以审订校考而成。本书卷一-三针灸指南说,泛论有关性命,摄养等内容;卷四载多种病症的针灸取穴,将穴位分为头阳(前)、头阴(后)、胸腹、背脊、手阴、手阳、足阴、足阳等,并附其中的要穴图。这种分法与前人略有不同。
-
加味参苏散
处方:附子1两半(炮),人参1两半,苏木1两半。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产后虚寒夹瘀,吐血,脉细涩者。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苏木破瘀通经,生用力更峻于利血,人参扶元补气以统血归经也。为散水煎,使气阳内充则瘀血自化,而好血无不归经,何虚寒瘀逆吐血之不痊哉?摘录:《医略六书》卷三十
-
救汗回生汤
处方:人参3两,当归2两,柴胡2钱,白芍1两,陈皮5分,甘草1钱,麦冬5钱。功能主治:冬月伤寒5-6日,吐泻后又加发汗,气喘不得卧,发厥者。用法用量:水煎服。2剂后减去柴胡,将此方减去10分之6,渐渐调理。各家论述:此救坏病之一法也。尚恐人参回阳而不能回阴,故又佐以当归之多,助人参以奏功。摘录:《辨证录》卷一
-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治疗学术语,系一种治疗原则。指形体虚弱卫阳不足者,宜用补气温阳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王冰注:“气,谓卫气。味,谓五脏之味也。”《灵枢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可用人参、黄芪、附子、肉桂等温阳益气。
-
阴疸
黄疸之属阴寒者。症状:《医钞类编》卷九:“阴疸,无热恶寒,小便自利,脉迟而微。误开鬼门则肌肤冷鞕,自汗不止;误洁净府则膀胱不约,小便如奔。”治疗:《医门法律·黄瘅门》:“阴瘅病,误从阳治,袭用苦寒,倒行逆施,以致极重不返者,医杀之也…治宜温阳散寒退黄,选用茵陈附子干姜汤等方。
-
阴瘅
黄疸之属阴寒者。症状:《医钞类编》卷九:“阴疸,无热恶寒,小便自利,脉迟而微。误开鬼门则肌肤冷鞕,自汗不止;误洁净府则膀胱不约,小便如奔。”治疗:《医门法律·黄瘅门》:“阴瘅病,误从阳治,袭用苦寒,倒行逆施,以致极重不返者,医杀之也…治宜温阳散寒退黄,选用茵陈附子干姜汤等方。
-
阳邪
概述:阳邪:1.具有阳属性的病邪;即六淫病邪中的风、暑、燥、火等四种邪气。因其致病多表现为阳热证候,易伤阴津,本性属阳,故名。侵犯人体阳经的邪气·阳邪:阳邪指侵犯人体阳经的邪气。
-
阳火
概述:阳火:1.阳热亢盛;阳热亢盛·阳火:阳火是指阳热亢盛,通常多见于温病。火为阳,故名。人体之阳气·阳火:阳火指人体之阳气。《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溃皮坼而水血交流,必替其阳火。”心热火旺的病证,属阳热内盛的病机。心火内盛,势必上炎而扰及心神或内损心阴。
-
并
概述:并:1.偏胜;5.筋骨挛束不收。《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医方集解》:“邪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即阴气不能胜阳,阳气加重就发狂。《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上下不并。”《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筋骨繇(音义同摇)并。”繇并,形容筋骨振摇强直。
-
阳脏
概述:阳脏:1.五脏中心、肝两脏属阳;2.阳盛体质的人。五脏中心、肝两脏属阳·阳脏:阳脏是指五脏中心、肝两脏属阳,故称。《景岳全书》卷一:“阳脏者,必平生喜冷畏热,即朝夕食冷,一无所病,此其阳有余也。”
-
金匮悬解
《金匮悬解》金匮著作。清·黄元御编撰。刊于1754年。作者学验俱半,能发《内经》《难经》之理,兼采诸家学说逐篇诠释《金匮要略》原文,并详述四诊九候之法。黄氏认为《金匮要略》治内伤杂病,大旨以扶阳气、运化脏腑气血功能为主,而后世又有滋阴之说,遂推阐“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颇有见地;
-
干支阴阳
干支阴阳指古人将天干、地支做了单数为阳、双数为阴的规定。阳天干有:甲、丙、戌、庚、壬;阴天干有:乙、丁、已、辛、癸。阳地支有:子、寅、辰、午、申、戌;阴地支有:丑、卯、巳、未、西、亥。
-
极热伤络
极热伤络病因病理学术语。指热盛损伤络脉。经脉在里属阴,络脉在外属阳,热为阳邪,易伤阳络,引起络脉血溢、出血等症。《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金匮心典》:“经脉阴而伤于寒,络脉阳而伤于热,合而言之,无非阳邪亲上,阴邪亲下,热邪归阳,寒邪归阴之理。”
-
从化
从化是指病证的性质随体质阴阳而变化,如从阳而化热、从阴而化寒等。感受六淫邪气后,由于体质的特殊性,病理性质往往发生不同变化,如同样感受风寒邪气,阳热体质者往往从阳化热,而阴寒体质则易从阴化寒。《医宗金鉴》:“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是以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或从寒化,或从热化…
-
心阳虚
心阳虚为证候名。除具有心气虚的证候外,还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心区憋闷,舌尖凉感。治宜益气温阳,用养心汤加减。严重者出现心阳虚脱时,可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甚则神昏,脉微细欲绝。治宜回阳救急,用大剂参附汤或人参四逆汤灌服。心气虚弱所致的证候。
-
血热盗汗
血热盗汗为病证名。《景岳全书·杂证谟》:“阴虚者,阳必凑之,故阳蒸阴分则血热,血热则液泄而为盗汗也。”治疗宜清火补阴,用当归六黄汤。《医略六书·内因门》:“盗汗属阴虚。阴虚则阳必凑之,阳蒸阴分,津液越出,而为盗汗也。”症见盗汗,伴有烦热、口干等。治疗宜养阴清热,可用六味地黄丸、益阴汤。
-
无定河饮
《喉科种福》卷五:组成:黄耆5钱,法夏钱半,生附子4钱(炮,去皮脐),熟附子4钱,炙草钱半。主治:寒痹白喉,有白骨横于喉间,疼痛异常,恶寒不渴,嗜卧懒言,舌滑而冷,清涎成流,二便不利。熟附子助阳温经;白术助脾中之阳,接引真阳,令其上达;又开以半夏之辛,缓以甘草之甘,即骨腐痛定而大便溏矣。
-
福建省爱婴医院
爱婴医院是以促进母婴健康为中心,以提高产儿科服务质量为核心,为孕产妇和婴幼儿提供科学化、标准化、便利化的健康服务的一类医疗机构,包括妇幼保健机构、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产专科医院、儿童专科医院、民营医院等。
-
太阴中风证
太阴中风证为病证名。指脾胃虚寒感受风邪所形成的病证。若脉浮,治宜祛风解肌、调和营卫,可用桂枝汤。若脉阳微阴涩而长,为正气来复,故病将自愈,因脾主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本。太阴经外受风邪,与脾阳相搏。《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
肝体阴用阳
肝为藏血之脏,血为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其气主升主动,又主筋而司运动,为风木之脏,易动风化火,其作用属阳。肝体阴用阳指肝脏实体属阴而其功能属阳。《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
-
甘辛无降
甘辛无降为药物性能。出《本草纲目·序例》。甘、辛味的药性是向外、向上发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阳主升散,故无降。但亦有例外,如苏子辛温,沉香辛微温,均有降气作用。
-
崩
即血崩,妇女下部大出血。《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王冰注:“阴脉不足,阳脉盛搏,则内崩而血流下。”《素问·痿论》:“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医学读书志·徐之才》:“后疾大渐,之才驰到,先一日已崩。”
-
四脉
四脉为手足太阳、阳明经脉的合称。《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张志聪注:“四脉者,太阳之小肠、膀胱,阳明之胃与大肠,即四形脏之脉也。”
-
太阳之人
太阳之人为“五态之人”的一种类型,出《黄帝内经灵枢·通天》。外貌特征是“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性格特征是“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其体质特点是“多阳而少阴”,治疗时“必谨而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
-
下厥上竭
下厥上竭病证名。指少阴病误用汗法的危候。《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击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治宜滋阴回阳并进,用六味回阳饮救治。
-
粗大
粗大脉象名。指脉体宽大,搏动有力。是阳热邪盛之象。《素问·脉要精微论》:“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
-
心肺之部
心肺之部为针刺的分部,指皮肉浅层。《难经·七十难》:“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因肺主皮毛,心主血脉,穴位浅层为皮肤血脉,内与心肺相应。与深层的“肾肝之部”相对。意见与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肾主骨的说法相通。《针灸大成》:“刺阳部者,从其浅也,系属心肺之分;
-
救阳
救阳挽救亡阳的治法。同回阳救逆。详该条。
-
下厥上竭证
下厥上竭证为证候名,指少阴病误用汗法所致的危候。本病原系少阴病四肢厥冷而无汗,医者强发其汗,激动营血,血升越于上,或从口鼻出,或从目出。治宜四逆加人参汤、六味回阳饮等,滋阴回阳并顾,均可取法。
-
喘鸣
喘鸣证名。呼吸急促,喉中有痰鸣声。又名痰喘、哮。《素问·阴阳别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喘鸣而见孤阳浮越者,多属危证。详哮证、齁喘等条。
-
九六补泻
九六补泻为针刺补泻法名,指针刺中以提插、捻转手法配合阴阳奇偶的关系来分别补泻的方法。九六补泻在烧山火、透天凉等刺法中应用。如补法当紧按慢提或向左捻转九次,若未得气,可再行九次,如此重复三遍,使成三九二十七数。本法以数字机械地规定补泻,不切实际,今已少用。
-
倒阳汤
《石室秘录》卷三:倒阳汤:处方:元参27克肉桂0.9克麦冬21克功能主治:主虚火炎上。肺金之气不能下行,以致阳强不倒。用法用量:水煎服。备注:此方在用元参以泻肾中浮游之火,尤妙肉桂引其入宅,而招散其沸越之火,同气相求,火自回舍。况麦冬又助肺金之气清肃下行,以生肾水,水足则火自息,阳自倒。
-
薄泽
薄泽诊断学名词。为望诊内容之一。指色泽浮薄明亮。多主病在表属阳。《灵枢·五色》:“薄泽为风。”张景岳注:“风病在阳,皮毛受之,故色薄而泽。”又《灵枢·卫气失常》:“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
-
定气饮
处方:人参3钱,白术3钱,阿胶3钱,炮姜1钱,熟附子1钱,大枣5个,炒粳米1撮。功能主治:产后血晕,昏闷烦乱,卒然晕倒,口张手撒,遗尿鼾声,四肢厥冷,寸口脉微细散乱,或伏匿不至,正气大虚,微阳欲脱,阴离阳决,危在俄顷。用法用量:浓煎,分2服,温进。摘录:《产孕集》卷下
-
雄鹅散
《外台》卷十七引《经心录》:方名:雄鹅散组成:雄鹅10分(熬),石斛3分,巴戟天2分,天雄2分(炮),五味子2分,蛇床子2分,薯蓣2分,菟丝子2分,牛膝2分,远志2分(去心),苁蓉5分。十年阳不起,皆系少小房多损阳。用法用量:以酒服方寸匕,亦可丸服,1日3次。制备方法:上为散。用药禁忌:忌猪肉、冷水。
-
脾阴
概述:1.指存在于脾脏的阴液2.指脾脏本身3.指脾之阴气存在于脾脏的阴液·脾阴:脾阴指存在于脾脏的阴液(包括血液、津液等)。脾脏本身:脾阴指脾脏本身,与胃阳相对而言,脾脏为阴,胃腑为阳。脾之阴气·脾阴:脾阴指脾之阴气,与脾阳相对而言,脾之宁静、濡养、收摄的一面,并可制约过亢的阳热。
-
亡
亡㈠(Wáng,音王)①消亡,消失。《素问·疟论》:“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灵枢·通天》:“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④犹言“去”,指去针。《灵枢·九针十二原》:“察后与先,若存若亡。”
-
厥热胜复
厥热胜复为病证名。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为伤寒邪传厥阴,阴阳消长的一种临床表现。由阴阳胜复所致。《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伤寒论条辨》:“厥五日,热亦五日,阴阳胜复无偏也。当复厥不厥,阳气胜也。阳胜则热,阴胜则厥。
-
阴虚火旺
概述:阴虚火旺(hyperactivityoffireduetoyindeficiency)为病机。见烦躁易怒、骨蒸潮热、两颧潮红、口干咽痛、舌红少苔、性欲亢进脉细数等。病因病机:阴精亏损而致虚火炽盛。症状:症见烦躁易怒、两颧潮红、口干咽痛、性欲亢进等。
-
阴虚盗汗
概述:阴虚盗汗为病证名。见《赤水玄珠·汗门》。病因病机:由于阴虚热扰,津液外泄所致。《医略六书·内因门》:“盗汗属阴虚。阴虚则阳必凑之,阳蒸阴分,津液越出,而为盗汗也。”症状:症见盗汗,伴有烦热、口干等。治疗:治宜养阴清热,可用六味地黄丸、益阴汤。偏于火旺者,宜当归六黄汤。
-
阴乘阳
阴乘阳为脉学名词。阴阳相乘脉象。沉涩短细等一类的阴脉出现在属阳的寸部,称阴乘阳。《难经·十二难》:“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