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温
《杂病源流犀烛·春温病源流》:“…病温,少阴伏邪发出,更感太阳客邪,名曰寒温。”症见发热,咽痛,口苦,微恶寒等。治以清解热毒为主,用黄芩汤加桂枝、石膏;或以葱豉汤先治表,再用黄芩汤加味方;参见伏气温病条。《灵枢·卫气失常》:“人之肥瘦大小寒温;《灵枢·师传》:“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
-
孕产妇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试行)
表1孕妇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流程表表2产妇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流程表第三部分孕妇中医保健:中医认为女性妊娠期间脏腑、经络的阴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元。避免汗出当风。第五部分产妇日常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产后经常出现下述症状:产后乳汁蓄积或缺乳、腹痛、便秘、多汗等。以下是常用的中医诊断及保健方法。
-
寒温条辨摘要
《寒温条辨摘要》温病著作。清·杨璿、陈良佐原著,吕田集录,刊于1811年。吕氏推崇真如陈氏所著《二分晰辨》,并赞扬《寒温条辨》一书“使寒温之辨,朗若列眉”(见引言),遂摘其要。其次分述多种温热病症及有关杂病证治,兼及妇女、小儿温病等,可供临床参阅。现存初刻本等十余种清刻本及1941年上海医学书局铅印本等。
-
小儿里热
小儿里热小儿诸热之一。常见有两种:①饮食不节,肠胃失调,伤食发热。症见颊赤口渴,手心、腹部热较明显,发热以午后夜间为甚,嗳气吐乳,大便酸臭,或腹痛多啼,或腹胀喘急,不思乳食,唾卧不安。治宜消食导滞,清热和胃,用保和丸加减。症见身热,面赤,烦躁多啼,自汗作渴,大便青绿,小便短黄。
-
冬春感冒
冬春感冒为病证名。四时感冒之一。冬末春初,为寒温交替之季,气候忽冷忽热,寒温不常,小儿感受外邪,临床常见:1.风寒感冒:发热轻,畏寒重,蜷卧,喷嚏呵欠,宜辛温散邪解表,用葱豉汤加味。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有汗热不解,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宜辛凉透表,用银翘散加减。
-
小儿发育
小儿发育为小儿的生长发育。《千金要方·序例第一》谓小儿:“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应和人。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独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大小论》:“当以十四岁以下为小儿治,其十五岁以上者,天癸已行…《成方切用·杂将护法》:“婴儿百日,任脉生,能反复,乳母当存节喜怒,适其寒温。
-
小儿四时感冒
概述:小儿四时感冒为病证名,出自《幼幼集成》。冬末春初,为寒温交替之季,气候忽冷忽热,寒温不常,小儿感受外邪,临床常见:1.风寒感冒:发热轻,畏寒重,蜷卧,喷嚏呵欠,宜辛温散邪解表,用葱豉汤加味。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有汗热不解,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宜辛凉透表,用银翘散加减。
-
滑
滑①脉象名。应指滑利,如盘中走珠。《素问·五脏生成篇》:“夫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②尺肤诊的征象,滑泽光润。《灵枢·邪客》:“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灵枢·论疾诊尺》:“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灵枢·逆顺肥瘦》:“此言气之滑涩,血之清浊,行之逆顺也。”
-
五疝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一曰石疝,二曰血疝,三曰阴疝,四曰妒疝,五曰气疝,是为五疝也。”因瘀血内结少腹而致。宜温通逐瘀,用少腹逐瘀汤或桂枝茯苓丸。多因饮食寒温不适,气机阻塞而致腹中气痛的病证。《宣明论方》卷一:“阴疝牵引小腹痛,诸厥疝,即阴疝也。治宜理气解郁、泻邪补经,用蒺藜汤、茴香楝实汤等方。
-
半夏熨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处方半夏生姜、芎藭各30克细辛90克桂心20克乌头10枚制法上六味,哎咀。用法用量以淳苦酒1升浸一昼夜,煮三沸,绞去滓,以绵一片浸药中,适寒温,以熨囟上,冷更温之,复熨如前,朝暮各三四次,二十日愈。功能主治小儿脑长,解颅不合,羸瘦色黄,至4-5岁不能行。
-
清凉饮子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清凉饮子:处方:大黄、赤芍药、当归、甘草(炒),各二钱。及小儿变蒸、客忤、惊痫壮热,痰涎变盛,躁闷烦渴,颈项结热,头面生疮疖。主治:小儿血气壅盛,脏腑生热,烦赤多涕,五心烦热,咽喉闭痛,乳哺不时,寒温无度,潮热往来,睡卧不安,手足振掉,欲生风候。
-
莽草汤
《圣济总录》卷一五八:莽草汤:处方:莽草3两,滑石3两,冬葵子(炒)3两,瞿麦穗2两,牛膝(酒浸,切,焙)2两,当归(切,炒)2两。功能主治:小儿隐疹。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二《千金》卷五:莽草汤:处方:莽草半斤,牡蛎4两,雷丸30枚,蛇床子1升,大黄1两。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千金方衍义》引作“莽草浴汤”。
-
清幽安胃颗粒剂
组成:制半夏10g,炒淡芩10g,淡干姜3g,炒川连3g,生党参15g,炙甘草3g,生白芍15g,紫丹参15g,连翘壳15g。方解:根据临床观察,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大多以热为主,与湿相兼,寒热并见,有虚有实,加上胃为多气多血之体,由此确立化湿清热、寒温并用、气血结合、虚实兼顾的治疗原则。
-
荡胸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荡胸汤:处方:蒌仁60克(新炒者,捣)生赭石60克(研细)苏子20克(炒捣)芒消12克(冲服)功能主治:主寒温结胸。其证胸膈痰涎,与外感之邪互相凝结,上塞咽喉,下滞胃口,呼吸不利,满闷短气,饮水不能下行,或转吐出。若胸中之结已开,而大便犹未通下,且不觉转矢气者,仍可温服100毫升。
-
槐白皮
治风邪外中,身体强直,肌肤不仁,热病口疮,牙疳,喉痹,肠风下血,疽,痔,烂疮。③《日华于本草》:治中风皮肤不仁,喉痹;(《圣惠方》)④治牙齿疼痛:槐白皮一蟹,荆芥穗半两.上药以醋一升,煎至五合,入盐少许,热含冷吐,以瘥为度。(孟诜《必效方》)⑨治火烫伤:槐根二层皮或花,烘干研末外敷。
-
三物茵陈蒿汤
处方:茵陈蒿9克桅子9克石膏30克功能主治:治黄疸,身目皆黄。去滓取汁;摘录:《外台秘要》卷四引《小品方》《外台》卷四引《小品方》:方名:三物茵陈蒿汤组成:茵陈蒿1把,栀子24枚,石膏1斤。若不汗,更服1升,汗出乃愈。《普济方》卷一九五:方名:三物茵陈蒿汤组成:茵陈蒿1把,石膏1斤,大黄2两。适寒温服1升。
-
仙露汤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四圣心源》卷四:组成:麦冬3钱,五味1钱,贝母2钱,半夏3钱,柏叶3钱,甘草2钱,芍药3钱,杏仁3钱。主治:火泄金刑之衄血。用法用量:煎大半杯,温服。【方论】气伤血沸,宜清金敛肺,以回逆流,而必并降胃气,降胃必用半夏,近世误以血证为阴虚,半夏性燥,不宜血家,非通人之论也。
-
尽剂
尽剂是指服药达到完全的剂量。尽,完全或完整;剂,剂量。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如桂枝汤的剂量,用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
因适而为
因适而为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疗原则。针对不同病证采用相适应的治法。《灵枢·经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
异者从之
异者从之治疗学术语。指主客气不同时,用从治的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必要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
养生
养生是指根据中医理论,运用调神、导引、四时调摄、食养、药养等方法的中国传统保健方法。《灵枢·本神篇》:“故智者之养生也,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中国传统养生学术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灿烂瑰宝,在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中,它已经并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价值和巨大的优越性。
-
主
②指主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儒门事亲》:“涩脉如刀刮竹形,主丈夫伤精,女人败血。”《伤寒论》:“麻黄汤主之。”《灵枢·终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
主客
概述:主客:1.运气术语;2.脉学名词;《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针灸配穴中称主要穴为“主”,相配伍穴为“客”。如八脉交会穴中,内关与公孙、后溪与申脉、外关与临泣、列缺与照海相配合应用。主客原络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如肺经有病,取本经原穴太渊,配以大肠经的络穴偏历;
-
中
《灵枢·玉版》:“迎之五里,中道而止。”⑧指中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素问·脉要精微论》:“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素问·刺禁论》:“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
-
汁
《素问·腹中论》:“以四乌鲗骨一(艹^虑)茹二物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③指饮食中的精微物质。《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④指胃中津液。《素问·痹论》:“脾病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灵枢·上膈》:“寒温不时,则寒汁留于肠中。”
-
真
《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④正气,与(致病的)“邪气”相对。包括人体生命活动机能,抗病力和必需的营养物质等。《素问·气交变大论》:“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灵枢·经水》:“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
曾懿
曾懿(1853-?能化裁古方以治今病。经三十余年经验,在辨析伤寒、温病证治方面颇有心得。曾摘录《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各方,分门别类,并个人心得,撰成《医学篇》二卷(1906年)。另有《曾女士医学全书六种》(包括《诊病要诀》、《杂病秘笈》、《幼科指迷》、《寒温指迷》、《妇科良方》、《外科纂要》)刊行于世。
-
xx疟
《圣济总录·疟病门》:“xx疟者,以疟发该时,或日作,或间日乃作也。”“寒温瘅疟,动皆该时,故《内经》统谓之xx疟。”②指间日疟。③指老疟、久疟。《诸病源候论·xx疟候》:“夫xx疟者,夏伤于暑也,其病秋则寒甚,冬则寒轻,春则恶风,夏则多汗。”《外台秘要·传尸》:“传尸病,亦名xx疟。”
-
推摩法
推摩法①小儿按摩法。《一得集·推摩法论》:“以手五指分主五脏,指尖属脏;本节属府。热清寒温,实泻虚补,分顺推逆,推左旋右,旋右推左,以定温清补泻之法,俱有下数,或三百或五百,不可乱推。又有揉以运气,掐以定惊。②推拿手法名。指用手掌边推边摩的推拿方法。
-
同者逆之
同者逆之治疗学术语。指主客气相同者,宜用逆治法。如主客同司火热,则当治以咸寒;如主客同司寒水,则当治以辛热。《素问·至真要大论》:“必要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
胎前节养六条
胎前节养六条指妊娠期间应注意的六个方面。出清·唐桐园《大生要旨》。即:一除恼怒,二禁房劳,三戒生冷,四慎寒温,五服药饵,六宜静养。
-
水癥
《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侯》:“癥者,由寒温失节,致脏腑之气虚弱,而食饮不消,聚结在内,染渐生长块段,盘牢不移动者,是癥也。多由饮食不节,胃气衰,脾气弱,邪正相搏,气血痰瘀积滞于腹中所致。治宜审察病情,选用理气、祛瘀、化痰、消食及扶正等法。癥有暴癥、食癥、血癥、米癥、肉癥、发癥、鳖癥、水癥等名称。
-
石疝
石疝为病名。诸疝证之一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五疝候,一曰石疝,二曰血疝,三曰阴疝,四曰妬疝,五曰气疝。”石疝“由腑脏虚弱,饮食不节,血气不和,寒温不调之所生也。”指上腹部剧烈疼痛,按之多坚硬如石。多见于外科急腹症及一部分内科急症。
-
肉癥
《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侯》:“癥者,由寒温失节,致脏腑之气虚弱,而食饮不消,聚结在内,染渐生长块段,盘牢不移动者,是癥也。多由饮食不节,胃气衰,脾气弱,邪正相搏,气血痰瘀积滞于腹中所致。治宜审察病情,选用理气、祛瘀、化痰、消食及扶正等法。癥有暴癥、食癥、血癥、米癥、肉癥、发癥、鳖癥、水癥等名称。
-
气鳖
古代瘕病名目繁多,有食瘕、鳖瘕、虫瘕、蛲瘕、虑瘕、血瘕、酒瘕、谷瘕、水瘕、青瘕、燥瘕、黄瘕、脂瘕、狐瘕、肠覃、石瘕等。《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鳖瘕,形大如杯,若存若亡,持之应手,其苦小腹内切痛,恶气左右走,上下腹中痛,腰背亦痛,不可以息,面目黄黑,脱声少气,甚亦有头足成形者。”
-
经方
是不同于《内经》的医学理论体系。“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分列记载了医经和经方,是在说明中医学在汉代已经形成各具特点的两大医学体系,已明确指明经方是独具特点的医学体系,其概念和特点是:“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
-
寒者热之
寒者热之为治则。《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证有表寒、里寒之别,因而在治法上亦有所侧重。治表寒证,宜用辛温解表的汗法,以发散风寒;治里寒证则用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等温法,以祛寒温里。针灸常用风门、身柱、关元、足三里等,常用灸法。
-
寒痹
指寒邪偏重的痹证。《灵枢·贼风》:“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随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寒伤太阳,在营分无汗,麻黄续命汤;亦可用定痛丸加羌活、桂枝,或选用五积散、芎附汤加减。又《张氏医通》卷六:“皮痹者,即寒痹也。
-
膈气
一名鬲气。《圣济总录》卷六十:“人之胸膈,升降出入,无所滞碍,命曰平人。若寒温失节,忧恚不时,饮食乖宜,思虑不已,则阴阳拒隔,胸脘痞塞,故名膈气。”此病名,融会了噎膈病的主证和病机。
-
疳虫
疳虫疳疾病因病理。出《太平圣惠方》。古人认为小儿疳疾皆由乳哺不调,寒温失节而使腹内生虫所致。若久而不愈,则肌体黄瘦,下利不止。治宜服驱虫药,虫去则疳气渐退。
-
肺气虚
肺气虚为证候名,又称肺气不足。出《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多由寒温不适,劳伤过度,久咳伤气等所致。症见咳嗽气短,甚则喘促或呼吸困难、痰多清稀、疲倦、懒言、声低、怕冷、自汗、面色 白、舌质淡嫩、脉虚或弱等。治宜补脾益肺。《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
肺气不足
肺气不足即肺气虚。《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肺气不足,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是为肺气之虚也。”多由寒温不适,劳伤过度,久咳伤气等所致。症见咳嗽气短,甚则喘促或呼吸困难、痰多清稀、疲倦、懒言、声低、怕冷、自汗、面色 白、舌质淡嫩、脉虚或弱等。治宜补脾益肺。
-
发瘕
《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侯》:“癥者,由寒温失节,致脏腑之气虚弱,而食饮不消,聚结在内,染渐生长块段,盘牢不移动者,是癥也。多由饮食不节,胃气衰,脾气弱,邪正相搏,气血痰瘀积滞于腹中所致。治宜审察病情,选用理气、祛瘀、化痰、消食及扶正等法。癥有暴癥、食癥、血癥、米癥、肉癥、发癥、鳖癥、水癥等名称。
-
大聚
《黄帝内经灵枢·五变》称大聚。《景岳全书·杂病》:“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也。治以行气消聚为主。可用散聚汤、化积丸等方。六聚为六腑聚证之总称。《圣济总录·积聚门》:“癥瘕癖结者,积聚之异名也,证状不一,原其病本大略相似。”《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痞癖见于胸膈间,是上焦之病;
-
败酱汤
《圣济总录》卷一六一:败酱汤:处方:败酱3分,桂(去粗皮)3分,刘寄奴3分,牡丹皮半两,木香半两,芎半两。用法用量:以水4升,酒2升,微水煎取2升,食前适寒温服7合,1日3次。利2-3行,恶血下为效。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先取皂荚刺1两,锉碎,以水2盏,煎至1盏半,漉出,下药及朴消1钱,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温服。
-
当归导滞汤
《玉机微义》卷十七:当归导滞汤:处方:大黄当归各等分制法:上药哎咀。用法用量:水煎,入蜜温服。车前分利其水湿,而又不耗真阴之气;莱菔辛辣,除热去湿,又能上下通达,消食利气,使气行于血分之中,助归、芍以生新血而荡涤其瘀血也,加百草、蜂蜜以和中,则又无过烈之患,奏功之神奇,实有妙理耳。
-
定喘镇动煎
处方:茯苓5钱,熟地5钱,杏仁17粒,当归3钱,代赭石3钱(用附子煎汁,分冷焠10次),蝉蜕3钱,僵蚕3钱,黄连2钱,黄芩2钱,郁李仁3钱,石膏3钱,滑石3钱,蜜1杯,酒1杯。功能主治:温病发喘,自脐下气海动气而喘者。摘录:《寒温条辨》
-
加味黄芩芍药汤
处方:当归、条芩、芍药、黄连(姜汁炒)、砂仁、枳壳、槟榔、木香。功能主治:怀妊下痢,此是暑热寒温相搏而然。用法用量:水煎服。痢止即止药。摘录:《女科秘书》
-
解毒承气汤
《伤寒温疫条辨》卷五:解毒承气汤:处方:白僵蚕(酒炒)9克蝉蜕(全)10个黄连3克黄芩3克黄柏3克栀子3克枳实(麸炒)7.5克厚朴(姜汁炒)15克大黄(酒洗)15克芒消9克(另入)功能主治:辟秽解毒,通腑泄热。主治:疫毒。黄柏、大黄、瓜消、金汁咸苦达下,速攻其毒,即所谓决而逐之也;绿豆清解火毒之良品。
-
苦参甘草汤
处方:苦参3两,甘草3两,熏黄3两,豉1升半,葱白5茎,蜀椒30粒。用法用量:以苦参等3物各捣下筛,以水5升煮葱白、豉、椒,取3升,以3指撮苦参末等各1撮,纳汁中,冷暖如人体,先饮少许豉汁,食一口饭,乃侧卧,徐徐灌之讫,多时卧不出为佳;大急,乃出之于净地,当有疳湿虫如白马尾状,头黑,是其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