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针十二原
《九针十二原》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本篇首先论述上工守神、守机,粗工守形、守关,以及迎、随、徐、疾、补、泻、候气等针刺手法及适应病证。其次讨论九针的名称、形状和用途,以及五腧的循行趋向和十二原穴的名称及所属之经。最后指出了用针必观色、察脉、视病之剧易以为治,若治反其病,反致为害等注意事项。
-
小针解
《小针解》为《黄帝内经灵枢》的篇名。本篇是对《九针十二原》篇所讨论的有关运用小针(微针)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故名。
-
微
《素问·八正神明论》:“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灵枢·禁服》:“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⑧指微脉,搏劝微弱无力之脉象。《灵枢·热病》:“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
-
小针
小针为古针具名。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和《小针解》,意同微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指毫针等微细针具。《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
远痹
远痹病名。日久不愈的痹症。《灵枢·九针十二原》:“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类经》卷十九:“凡虚风之深入者,必内舍于骨解腰脊节凑之间,故欲取深邪远痹者,必为大针以治之也。”
-
员利针
员利针即圆利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员利针,取法于氂针,微大其未,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古代九针之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员利针者,大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说明其针针尖稍大,尖如中尾,圆而且锐,针身略粗,长一寸六分。
-
员针
员针即圆针。员,古通圆。古代九针之一。后人用以称圆头针,因圆通员,又称员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员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说明其针尖椭圆如卵,针身呈圆柱形,长一寸六分。
-
阴有阳疾
阴有阳疾指阳热病候在阴分。《灵枢·九针十二原》:“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张志聪注:“热在阴分也。”
-
直刺
直刺(perpendicularinsertionofneedle)是指针体和腧穴皮肤约呈90°左右针刺角度刺入的方法。主要用于肌肉丰厚处的穴位。《灵枢·九针十二原》:“正指直刺,针无左右。”直刺
-
针感
针感(needlingsensation)为针刺感应的简称。以及医生手指所感觉到的针下沉紧等反应。同时患者会在针刺的部位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因此,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得气,如未得气,可采取候气或催气的方法,以促气至。
-
针
从文字记载和出土文物的参证可知,我国古代所用的医针有石针(砭石)、竹针和金属针。1968年,在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墓葬中发掘出医用金针四枚、银针五枚,形状与《内经》中所载的九针中的圆针、锋针、圆利针相似。针刺·针:针指针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
脏病取原
脏病取原指五脏有病,取其原穴进行治疗的方法。出《灵柩·九针十二原》。脏病取原为针灸取穴法之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病,当取之十二原。”如肾脏疾患取足少阴肾经的太溪;肝脏疾患取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等。
-
死
死①有机体生命活动终止。与“生”相对。《灵枢·九针十二原》:“夺阴者死。”②机体某一器官或某一部分败坏。《灵枢·经脉》:“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本草正义》:“非可执死法以困活人者也。”
-
实
与虚相对而言,指邪气亢盛,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正气与邪气均较强盛,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可见各种亢盛有余的证候。《灵枢·玉机真脏论》:“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
十二原穴
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十二原穴指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气海)。(出《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心包及六腑的原穴:十二原穴指五脏、心包及六腑的原穴,见《难经·六十六难》。原穴名称见下表:肺大肠胃脾心小肠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
-
散复
散复指气血的耗散与恢复。《灵枢·九针十二原》:“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
-
气至病所
出《针经指南·寒热补泻》:“捻针,使气下行至病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至病所,是指这种感应通过一定的手法,到达了病变部位而言(指针下的得气感应,通过一定的手法使传导到病变部位,即气至病所)。它能提高疗效。
-
铍刀
出《华佗别传》。古代九针之一。后人又称剑针、 针、铍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铍针者,末为剑锋,以取大脓。”《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说明其针形如宝剑,针尖如剑锋,两面有刃,长四寸,宽二分半。
-
摩
摩按摩。《灵枢·九针十二原》:“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素问·至真要大论》:“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
留血
留血外溢留积的死血。《灵枢·九针十二原》:“补曰随之……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素问·调经论》:“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
-
九针
2.针灸书名。即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针刺补泻:全身疾病补泻原则:《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经络补泻原则:《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
井穴
概述:井穴为五输穴之一。二十七气循行上下,其始所出之穴均称井穴,脉气由此而出。十二经井穴: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
-
井
概述:井穴为五输穴之一。二十七气循行上下,其始所出之穴均称井穴,脉气由此而出。十二经井穴: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
-
结
《灵枢·九针十二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寒乃至,川泽严凝,寒雰结为霜雪,甚则黄黑昏翳。”⑤指结脉。《素问·平人气象论》:“结而横,有积矣。”⑦气血郁滞。《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
-
节
骨节·节:节指骨节。见《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穴位·节:节指泛穴穴位。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
疾高而内
疾高而内指病位在上部而属于五脏之病。高,上;内,指五脏。《灵枢·九针十二原》:“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
-
疾高而外
疾高而外指病位在上部而属于六腑之病。外,指六府。《灵枢·九针十二原》:“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
-
机关之水
机关之水解剖结构名,指筋骨关节周围聚积的液体。《灵枢·九针十二原》:“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
-
合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入为合。”《类经》注:“脉气至此,渐为收藏,而入合于内也。”《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指脏腑的表里内外关系。《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面合色赤。”合穴:合(音hé)是指特定穴之一的合穴。五俞穴之一。
-
毫针
古代九针之一。大凡能刺灸的腧穴,均可使用毫针进行针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针灸甲乙经》作‘一寸六分’,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一致)。毫针因毫针针身微细,不伤正气,治疗寒热痛痹各证,应用最广。毫针的构造分针尖(针芒)、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部分。
-
寒清
寒清指阴寒清冷性疾病。《灵枢·九针十二原》:“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
持针法
持针法针刺时术者操持针具的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意谓针刺时拿针的方法应坚定有力。以毫针为例,一般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捏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这样针刺时便不致弯曲,而直至腠理。亦即持针时要牢实,才能便于进针操作。
-
二十五腧
二十五腧指五脏经脉的五输穴,共计二十五个。《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经名\穴名\五输名井荥输经合肺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脾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心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肾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肝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
暗
暗①愚昧;昏昧。《灵枢·九针十二原》:“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如哉!工独有之。”②无光,昏暗。《嵇康集·养生论》:“害之使暗,而无光明。”
-
下陵三里
下陵三里为足三里之别名,又称下陵。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
三焦之原
概述:三焦之原:1.“肾间动气”;原,即本原,原气的意思。《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十二经各有原穴一个,见下表:原穴表脏腑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焦胆肝原穴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
-
五腧穴
五腧穴即五输穴。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其临床应用,《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
形
形状:形即形状。《灵枢·五音五味》:“闻其声而知其形。”《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素问·脉要精微论》:“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形色·形:形即形色。王冰注:“形属脾。”《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愿闻二十五人之形。”
-
原穴
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阴经的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相同,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十二原穴表:原穴名称见下表:经脉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原穴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原穴的应用: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圆利针
圆利针(round-sharpneedle)为针具名。古代九针之一。其针针尖稍大,尖如中尾,圆而且锐,针身略粗,长一寸六分。《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员利针者,大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员利针,取法于氂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
-
荥穴
概述:荥穴为五输穴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荥者,小水也。十二经各有1个荥穴,即鱼际(肺)、二间(大肠)、内庭(胃)、大都(脾)、少府(心)、前谷(小肠)、足通谷(膀胱)、然谷(肾)、劳宫(心包)、液门(三焦)、侠溪(胆)、行间(肝)。《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
引针
引针为针刺手法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等篇。即针刺完毕,慢慢将针上提,然后退出皮外。《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候呼引针。”意指待病人呼气时出针。
-
追
《素问·调经论》:“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王冰注:“追,言补也。”②追逐邪气的泄法。《灵枢·九针十二原》:“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素问·方盛衰论》:“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灵枢·小针解》:“追而济之者,补也。”《三国志·华佗传》:“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
-
针刺感应
针刺感应简称针感。指病人对针刺所产生的局部或较大范围的酸、胀、重、麻等感觉,以及医生手指所感觉到的针下沉紧等反应。《标幽赋》:“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因此,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得气,如未得气,可采取候气或催气的方法,以促气至。
-
神
概述: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狭义的神,是指心所主的神,即人的精神、思维活动。《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若神气涣散,说明脏精将竭而气机衰败。《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针刺时,须注意调神。
-
三棱针
概述:三棱针为针具名:1.针刺工具;现用不锈钢制成,针身呈圆柱状,针尖呈三角形,三面有刃,临床用于点刺放血。古代九针之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锋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胞睑生疮、椒疮、粟疮等用以刺刮劆洗。
-
取
取①五治法之一。针对病邪所在,用针刺或汤药攻邪。根据部位有上取、下取、内取、外取、傍取等。《素问·脏气法时论》:“取其经,厥阴与少阳。”《灵枢·九针十二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素问·刺腰痛》:“左取右,右取左。”《素问·六节脏象论》:“凡此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
排阳
阳,指表阳,体表;排阳,指运转摇大针孔,使邪气随之外泄的刺法。指用针体推运摇动排开体表,使邪气随之外泄的刺法。一说作“推扬”解。孙鼎宜曰:“排阳犹推扬,谓转针也。《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
-
末
末指四肢或四肢末梢。《黄帝内经灵枢·杂病》:“痿厥为四末束悗。”参见四末:四末指四肢或四肢末梢。《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粉末·末:末指粉末。
-
利
《灵枢·病本》:“大小便不利。”②腹泻下利。《素问·五常政大论》:“其病吐利。”《素问·脏气法时论》:“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素问·调经论》:“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灵枢·决气》:“骨属伸曲不利。”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九针十二原》:“长针者,锋利身薄。”⑧顺利,引申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