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少
概述:气少为病证名。1.气血虚弱不足;《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脉)细则气少。”少气或短气·气少:气少即少气或短气,指呼吸无力而浅表、急促的症状,病人自感气的交换不足。由气虚所致。治宜补益肺气,或健脾益气。
-
五虚
五脏精气虚损的综合证候。《素问·玉机真藏论》:“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王冰注:“虚谓真气不足也。病程中,五虚并见,反映五脏功能严重衰退,预后不良,急当培补元阳,维护胃气,如经治疗后饮食能进,泻利能止,乃元阳、胃气已恢复,是病情趋向好转的标志。
-
耳眩晕·上气不足证
定义:耳眩晕·上气不足证(otogenicvertigowithpatternofupper-qiinsufficiency)是指上气不足,以眩晕时发,每遇劳累时发作或加重,伴耳鸣、耳聋,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耳眩晕证候。方药:可用归脾汤加减治疗:主方:归脾汤以党参、黄芪、炙甘草甘温健脾益气;
-
短气
概述:短气(shortnessofbreath)为症状名。关于少气、外感短气、实邪短气、气虚短气、喘证:少气:少气指呼吸微弱短促,言语无力。肺主于气而通呼吸,藏气不足,则呼吸微弱而少气。脉见沉伏,当用升散法。多由膏粱积热或水饮停留,壅塞肺道所致。多由本元素弱,劳伤中气或大病后元气耗伤所致。盖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
-
浆水散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浆水散:处方:半夏60克(汤洗)附子15克(炮)干姜15克良姜7.5克桂枝15克甘草15克(炙)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一身尽冷,脉微而弱,气少而不能语。15克,用浆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和滓热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附注:浆水饮(《会约》卷十)。
-
少气
出《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 ^^溪医述·病症辨异》:“少气者,气少不足于言…《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亦有因外邪、水饮等所致者。《类证治裁·喘症》谓呼吸促而不能续,似喘而无痰声,其证有二:一属支饮,症见短气有微饮,治宜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等方。
-
血气形志篇
《血气形志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本篇内容之一说明经脉里的气血多少之不同,指出太阳、厥阴为多血少气之经,少阳、太阴、少阴为多气少血之经,阳明经为多气多血,示人在治疗上掌握虚实补泻的方法;二是说明形志苦乐所得的不同症状和施用针灸药物的不同疗法。文中以血气多少与形态疾病为重点,故名。
-
吻
动物:吻亦称为吻管。(5)在昆虫类当中具有吸吮型口器的管状口器(吻管)。中间有吻腔,有1—2个小孔开口于吻背基部。这种构造在长鼻类中特别发达。《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泛指口唇。吻为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督脉、冲脉等所过。
-
形瘦过期经行
形瘦过期经行病证名。见《叶天士女科证治秘方》。指形体消瘦之妇女患经行错后病。多因气血不足,形体消瘦,胞脉血虚不能按时而至,而致经行错后。或因脾胃虚弱食少者,亦导致气少血衰而过期经行。气血不足者宜大补气血,用十全大补汤;脾胃素弱者,宜健脾益气养血为治,方用异功散合芎归汤,兼服地黄丸。
-
下毛
下毛即阴毛。《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多气少则下毛美短至脐。”
-
膝痈
《外科启玄》卷五:“膝外有痈,是足少阳经毒,多气少血;膝痈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
-
思伤脾
思伤脾是说明七情与内脏的关系。思为脾志,思虑过度,就会损伤脾的气血,使脾失健运。症见食少、腹胀。久之气血生化之源失充,导致血虚气少,脾不统血,又可导致各种血症。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数
《灵枢·经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素问·疏五过论》:“循经守数,按循医事,为万民副。”《灵枢·五音五味》:“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灵枢·根结》:“持其脉口,数其至也。”《素问·刺热篇》:“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酸,苦渴数饮身热。”②指“数脉”,搏动急促之脉。
-
李少君
李少君西汉人。里居欠详,武帝时宣扬服食,企求长生。又与董仲舒过往甚密,董有体枯气少之痼疾,李为之调治而愈。
-
产后目病
病因病机:《证治准绳·杂病》:“产后百脉皆动,气血俱伤,太虚不足,邪易以乘。”肝气郁结:产后目病·肝气郁结证(postpartumeyediseasewithliverqistagnationpattern)是指肝郁气滞,以眼胀头痛,不耐久视,视物昏昧,甚则暴盲,全身兼见胁痛胸闷,食少纳呆,苔薄脉弦为常见症的产后目病证候。治法:疏肝解郁。
-
救绝汤
别名:救绝止喘汤处方:人参1两,熟地1两,山萸3钱,牛膝1钱,五味子1钱,白芥子1钱,麦冬5钱。功能主治:虚喘,气少息,喉无声,肩不抬。用法用量:救绝止喘汤(《石室秘录》卷六)。摘录:《傅青主男科》卷上
-
猪蹄汤
功效:通乳。用法用量:用猪蹄1只,水4碗煮之,去油滓,取清汤,入上药1分,作4份分开,煎10数沸,去滓温洗,恶肉随洗而下,即用神异膏贴之。附注:后药即蔷薇根皮、黄柏各三分,朴消、蛇床子各一分,甘草一分(炙),上为散。《传信适用方》卷三:方名:猪蹄汤组成:香白芷、甘草、独活、露蜂房、黄芩、赤芍药、当归。
-
气短
概述:气短(panting)又称少气,是指呼吸微弱而喘促,或短气不足以吸,似喘而无声的表现。即气少、或短气。气短的病因病机:由气虚所致。气短的症状:呼吸无力而浅表、急促的症状,病人自感气的交换不足。气短的治疗:治宜补益肺气,或健脾益气。
-
三物散
《痘治理辨》:方名:三物散别名:三物汤组成:生地黄(炒)、熟地黄(炒),朱砂(另研)1两。用法用量:每服1字,煎胡荽酒少许,同温汤调下。《苏沈良方》卷八引陈应之方:方名:三物散别名:乌梅三物散、三物汤组成:胡黄连、乌梅肉、灶下土各等分。主治:痢血。主治:耳肿热痛及暴觉肿者。主治:肝胃气大发,作呕。
-
血为气母
血为气母是指血为气的物质基础,血能化气,并可作为气运行的载体。这是阐明气血关系的一种理论。唐容川《血证论》指出血是气的物质基础或依附的根据,血虚则气少,血竭则气脱,血瘀则气滞。治疗上,补气常结合养血,行气通经还须散瘀活血,就是这种理论的运用。
-
小便频数
数而色黄,虚热也,宜滋阴六味丸;数而多,色白体羸,为真阳虚,升气少而降气多,须补右肾相火,八味丸加补骨脂鹿茸。”治法当补膀胱阴血,泻火邪为主,而佐以收涩之剂,如牡蛎、山茱萸、五味子之类。若妇人小便频数,量少急迫,腹部觉胀,为肝郁气结,治宜疏肝理气,用逍遥散。
-
细脉
细脉为脉象之一。指脉细如线,但应指清晰的脉象。脉细直而软,状如丝线,稍显于微脉。细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细则气少。”
-
伤寒阴证
伤寒阴证为病证名。包括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与阳明经互为表里。本经多血少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因位于太阴与厥阴之间,起着转输内外的枢纽作用,故有“少阴为枢”之说。是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开始重新向阳的方面转化,故云“两阴交尽”(《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
髯
髯(rán,音然)两侧面颊的胡须。古人认为髯的多少及色泽的好坏与血气的盛衰有关。《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故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
-
疮疡辨经络
疮疡辨经络疮疡诊法之一。见《外科启玄》卷一。如阳明经多气少血,如疮生手、足阳明经部位,则易收口;太阳、厥阴经多血少气,如疮生手、足太阳经和厥阴经部位,则易下陷,治疗时应注意托里;少阳、少阴及太阴经多气少血,如疮生于手、足少阳、少阴、及太阴经部位上,不易收口,应着重补阴养血。详见疮疡随经用药条。
-
肠(疒^颓)
肠(疒^颓)病名。出《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五。①指因寒湿侵犯下焦而诱发少腹、阴睾牵引作痛,或肿坠痒疼之病证。治宜散寒祛湿止痛之剂,可选木香金铃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起因为房室过度,治用茱萸内消丸等方。②指脱肛,即直肠之脱出。多因“脉涩,气少血多而寒,故冷气冲下,广肠脱出,名曰肠(疒^颓)。”
-
八要
八要为诊治病证八要点,即虚、实、冷、热、邪、正、内、外。《医门法律》:“治病有八要,八要不审,病不能去。脉细、皮寒、气少、泄泻前后,饮食不进,此为五虚。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五实也。四曰热,脏腑受其积热是也。六曰正,非外邪所中也。审此八要,参以脉候病机,乃不至有误。”
-
大断下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之大断下丸:处方:高良姜(去芦)赤石脂(研)干姜(炮)龙骨(研)各45克肉豆蔻(面裹,煨)牡蛎(火煅)附子(炮,去皮、脐)白矾(枯)诃子(煨,去核)各30克细辛(去土、叶)23克酸石榴皮(去瓤,米醋浸一宿取出,炙令焦黄色)30克制法:上药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加味姜附汤
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三方之加味姜附汤功能补气健脾,温中祛寒。摘录:《普济方》卷三十六《世医得效方》卷四方之加味姜附汤:组成:附子(炮)1两,干姜1两,人参1两,甘草5钱。功能主治:《世医得效方》卷四方之加味姜附汤主治吐泻过多,手足逆冷,气少不语,六脉沉伏。
-
血气常数
血气常数指人体各经脉的气血多少各有定数之意。即太阳经常多血少气,少阳经常多气少血,阳明经常为多血多气;少阴经常多气少血,厥阴经常多血少气,太阴经常多血少气。(见《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临床上,了解各经的气血多少概况,对于掌握针下候气和出血与否有一定参考意义。
-
温补肾阳酒
温补肾阳酒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温补肾阳酒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温补肾阳,补益气血。适用于肾虚引起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神疲气少。30毫升,一日3次。外感发热、实热阴虚者禁服;高血压患者禁服。7.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
精癃·中气下陷证
定义:精癃·中气下陷证(prostatichypertrophywithpatternofsinkingofmiddle-qi),中气下陷,以小腹坠胀,尿频、小便欲解不爽,尿失禁或夜间遗尿,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濡细为常见症的精癃证候。辨证分析:中气不足,清气不升而浊阴不降,故小便欲解不爽;治法:精癃·中气下陷证治宜补中益气。
-
小便数
小便数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数而多,色白体羸,为真阳虚,升气少而降气多,须补右肾相火,八味丸加补骨脂鹿茸。”治法当补膀胱阴血,泻火邪为主,而佐以收涩之剂,如牡蛎、山茱萸、五味子之类。若妇人小便频数,量少急迫,腹部觉胀,为肝郁气结,治宜疏肝理气,用逍遥散。
-
脾不统血
脾不统血为病机。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血溢脉外的病理变化。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同时伴有面色淡白少华,神疲,气少,脉虚弱,指纹淡,舌质淡等。治宜补脾摄血。用归脾汤加减。脾不统血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
烂疬
烂疬病名。指阳明经部位的瘰疬且易溃难敛者。《冯氏锦囊秘灵》卷十九有:“瘰疬者手足少阳蕴热积滞所致也。二经多气少血,所以结核坚而不溃,延蔓串通。若阳明经则气血多而溃矣。俗名烂疬。”其证治可参见瘰疬条。
-
天然胡萝卜素
天然胡萝卜素为橙色着色剂和营养强化剂,主要用于面条类、人造奶油、起酥油、饮料、冷饮、糕点、饼干、面包、糖果、保健食品等。溶于油脂后呈黄至黄橙色。药品说明书:别名:天然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外文名:Carotene适应症: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用于气虚体弱所致的头晕气少,体倦乏力。规格:胶丸15mgx30粒。
-
胡萝卜素
概述:有些蔬菜和水果中含有的胡萝卜素,可在人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视黄醇),因此又把胡萝卜素称为维生素A元。胡萝卜素药品说明书:别名:天然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外文名:Carotene适应症:胡萝卜素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用于气虚体弱所致的头晕气少,体倦乏力。亦可用于防治维生素A缺乏以及癌症的辅助治疗。
-
成炼钟乳散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炼钟乳散:处方:钟乳粉,用成炼者。功能主治:治乳妇气少血衰,脉涩不行,乳汁绝少。用法用量:每服2钱,浓煎漏芦汤调下。附注:钟乳散(《济阴纲目》卷十四)、钟乳饮(《胎产秘书》卷下)。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 钟乳粉散。《胎产秘书》本方用:钟乳粉二钱,漏芦三钱,煎汁服。
-
茯苓煮散
《圣济总录》卷三十二:茯苓煮散:处方:白茯苓(去黑皮)1两,柴胡(去苗)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诃黎勒(去核,炮)1两,桔梗(炒)1两,人参1两,甘草(炙)半两,半夏(汤洗去滑7遍,焙)半两,枇杷叶(去毛,姜汁炙)2两,枳壳(去瓤,麸炒)3分。主治:心掣,胸中气少,水谷不化,泄利气逆。
-
胡麻汤
处方:胡麻3两,熟干地黄2两,人参1两(去芦头),甘草1分(炙微赤,锉),麦门冬2两(去心,焙),藁本3分。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虚劳绝伤赢极,气少不足,四肢消瘦。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食前温服。
-
加味种子四物汤
处方:熟地15克当归9克白术4.5克(炒)川芎3克白芍4.5克(炒)茯苓4.5克阿胶9克(面炒)香附6克(酒炒)续断9克(酒炒)炙草1.5克功能主治:调补冲任。方中熟地补阴滋血,当归养血荣经,川芎活冲脉之血,白芍敛任脉之阴,白术健脾生血,阿胶补血益阴,香附调气解郁,炙草缓中益胃,茯苓渗湿以清子室,续断续筋以雄经脉。
-
母猪蹄汤
《三因》卷十八:组成:母猪蹄1只(制如食法),通草4两。主治:乳妇气少血衰,脉涩不行,乳汁绝少。用法用量:以水1斗浸,煮熟,得4-5升。取汁饮,不下更作。
-
气鬲病
《内经》作隔、鬲、膈中、隔塞、鬲咽。因忧思而气结生痰,交阻胸膈所致者,治宜解郁化痰,可用五膈宽中散,香砂宽中丸,启膈散等方。因阴虚火旺,瘀热交阻所致者,治宜养阴清火,活血化瘀,可用通幽汤,滋血润肠丸。因脾气亏损所致者,治宜益气健脾,可用补气运脾丸,噎膈证古分五噎、五膈及外感噎膈,内伤噎膈。
-
生津益液汤
《傅青主女科 产后编》卷下:组成:人参1两,麦冬(去心)1两,茯苓1两,大枣、竹叶、浮小麦、炙草、栝楼根。主治:产妇血少多汗,内烦,不生津液,虚弱,口渴气少。附注:方中大枣以后五味用量原缺。《胎产心法》本方用:人参随宜,麦冬一钱二分,茯苓、瓜蒌根各一钱,甘草八分,小麦一撮,竹叶十片,枣二枚。
-
产后目病·气血两虚证
定义:产后目病·气血两虚证(postpartumeyediseasewithqi-blooddeficiencypattern)是指气血亏虚,以外观端好,两眼干涩,视物昏花,甚或暴盲,全身兼见头晕耳鸣,面色少华,气少懒言,身乏脉弱为常见症的产后目病证候。方药治疗:产后目病·气血两虚证可用熟地黄汤加减治疗。是妇女分娩后及哺乳期所致眼病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