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时
四时指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或指一日中的旦、昼、夕、夜。《刺法启玄歌》:“谨按四时八节。”
-
气象病理学
气象病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和在疾病过程中起作用的规律的学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四时变化与人体脏腑活动、经气变化关系密切,如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
-
四经
概述:四经:1.四时的平脉;为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四条经脉,分别与春、夏、秋、冬四时相对应。即春弦、夏洪、秋浮、冬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四经应四时。”寸关尺三部各主四经脉·四经:四经为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主四经脉(如左寸心与小肠,右寸肺与大肠)。《难经·十八难》:“脉有三部,部有四经。”
-
病
又:“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未病。”《灵枢·寒热病》:“角孙…方病之时,其脉盛。”《灵枢·论勇》:“四时之风,病人何如?”《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灵枢·经筋》:“足少阴之筋…⑥特指女子月事不潮。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
孤脏
孤脏人体器官名。《素问·玉机真脏论》:“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张志聪注:“四时之脉,止合四脏,而脾脏之脉各王四季月十八日,不得独主于时,故为孤脏。”肾主水,为阴脏,心、肝二脏为阳脏,一阴二阳,故称之。《素问·逆调论》:“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水,故不能冻栗。”
-
乱气
乱气病证名。①气机紊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互相干扰。《灵枢·阴阳清浊》:“清浊相干,命曰乱气。”②气血逆乱。《素问·四时刺逆从论》:“逆四时而生乱气。”
-
寒暑
寒暑①四季气候的冷暖变化。《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②病因。指寒邪和暑邪。《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之所始生也,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
木通膏
《圣惠》卷六十三:组成:木通2两(锉),露蜂房2两,连翘2两(锉),黄芩2两(锉),商陆2两(锉),黄耆2两(锉),牛蒡根2两(锉),乳头香2两(细研),松脂2两,蜡1两,黄丹7两,羊肾脂3两,绯帛1尺(烧灰,细研),消石1两(细研),曲头棘针100枚。主治:发背及诸痈疽疮。主治:耳聋。主治:诸疮肿,四时可用。
-
天人相应
天人相应是指导中医学术的基本观念之一,指人体组织结构、生理现象以及疾病同自然界变化的相对应的关系,强调人对天地自然的依循与适应。《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或如《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
权衡规矩
权衡规矩脉学术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观权衡规矩,而知所主。”王冰注:“权谓秤权,衡谓星衡,规谓圆形,矩谓方象。《脉要精微论》曰:以春应中规,言阳气柔软;以夏应中矩,言阳气盛强;以秋应中衡,言阴升阳降,气有高下;以冬应中权,言阳气居下也。”张志聪注:“观四时所应之脉象,知病之所主者何脏。”
-
平人气象论篇
《平人气象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平人,谓气血平调无病之人;气象,为脉气之动象。文中论脉首重胃气,有胃气为平脉,胃气少为病脉,无胃气为死脉;并从人与自然界与四时气候变化的关系,具体讨论了四时五脏的平脉、病脉和死脉的脉象。
-
四塞
概述:四塞:1.自然界中四时阴阳之气失常;《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脉象与四时不相应·四塞:四塞指脉象与四时不相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
-
长
《素问·至真要大论》:“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招揭长竿末梢。”《灵枢·四时气》:“长太息。”《张氏医通·凡例》:“历代名医,选艺各有所长。”《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
脾不主时
脾不主时根据五行理论,五脏配五行,肝、心、肺、肾分别主春、夏、秋、冬四季。脾脏属土,旺于每季后十八天,不独主四时之一,故曰脾不主时。《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
医学发明
《医学发明》为医论著作。金·李杲撰(一本误作元·朱震亨撰),撰年不详。书中包括:膈咽不通并四时换气用药法、本草十剂、中风同从高坠下、呕咳气喘、饮食劳倦论、四时用药加减法等20余篇有关内科杂病及用药法则的论文。尤其是结合辨证治疗进一步阐发了作者所倡导的“脾胃论”思想。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八正神明论篇
《八正神明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的篇名。八正指二分、二至和四立,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时令。本篇一是论述四时八正,日月星辰的变化,以及它与人体气血虚实和针刺补泻的关系;二是论述望、闻、问、切,应结合阴阳四时的虚实,着重掌握形和神的病变,故名。
-
四气调神大论篇
《四气调神大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精神意志的活动,则是人体内在脏气活动的表现。内在脏器与外在环境统一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本篇的中心内容,就是讨论根据四时气候特点,采取相应方法调养五脏神志以顺应自然界生长收藏规律,故名。篇中并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疾病原则。
-
四时加减柴胡饮子
《金匮》卷下:别名:四时加减柴胡汤组成:柴胡8分,白术8分,大腹槟榔4枚(并皮子用),陈皮5分,生姜5分,桔梗7分。主治:五脏虚热。夏3月,加生姜3分,枳实5分,甘草3分;加减:如四体壅,添甘草少许,每贴分作3小贴,每小贴以水1升,煮取7合,温服;附注:四时加减柴胡汤(《兰台轨范》卷三)。
-
奇恒
奇恒①意为不同于平常。《素问·疏五过论》:“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②古医经名。《素问·病能论》:“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
-
天行嗽
天行嗽病证名。感时行之气,或四时感受风寒所致的咳嗽。因时令不正,感时行之气咳嗽,痰盛,寒热,或鼻塞声重,宜人参饮子、一服散。四时感受风寒作嗽,不尽由一时天行之气者,宜参苏饮。
-
生长化收藏
生长化收藏指自然万物在年周期中的生态变化规律。《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后人按五行、五脏和五气相配,将四季分作春、夏、长夏、秋、冬五时,分别为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的气象规律,生物界相应为生、长、化、收、藏的变化。
-
十二支
十二支是十二地支之简称,又称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与十天干组合成六十干支数(或称六十甲子),用来纪年、纪日。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奇数地支(子、寅、辰、午、申、戌)称为阳支,偶数地支(丑、卯、巳、未、酉、亥)称为阴支,分别表示六气盛衰变化。
-
饮气嗽
《外台秘要》卷九:“饮气嗽者,由所饮之物,停澄在胸,水气上冲,冲入于肺,肺得此气,便成嗽。其证不限四时,昼夜嗽不断,遇诸动嗽物,便致困剧,甚者乃至双眼突出,气即欲断,汗出,大小便不利,吐痰饮涎洟沫,气上喘急肩息,每旦眼肿不得平眠。治宜合细辛等八味汤、葶苈子十五味丸。参见痰饮咳嗽、咳嗽条。
-
五输穴主症配穴
五输穴主症配穴为配穴法之一。《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后人根据上述文献,以五行生克关系为依据,将五输穴主治作用总结如下:井穴主治肝之疾患,荥穴主治心之疾患,输穴主治脾之疾患,经穴主治肺之疾患,合穴主治肾之疾患等。
-
刺五脏死候
刺五脏死候指针刺误伤五脏的后果。《黄帝内经素问·四时逆从论》:“刺五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脏必死。”
-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推算四季气候而划分的二十四个时间阶段。《素问·六节藏象论》:“五日谓气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一年二十四节气,按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mutualconvertibilityofyin-yang)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阴阳转化表现在生理上,阳生于阴,阴生于阳的互根,机能与物质的相互转换;病理上的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运气
五运六气的合称·运气:运气指五运六气。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气;六气指风、寒、热、湿、火、燥六种气候的流转。其演绎方法是据甲、乙、丙、本、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以定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以定气。主要研究一年四时气候因素之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之影响。
-
玉机真脏论篇
《玉机真脏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玉机,含有珍重之意;真脏,指真脏脉。本文重视对真脏脉的论述,故名。内容包括五脏脉息与四时的变化,脉的胃气,疾病的传变,五脏的虚实等。其中尤以论脉为重点,指出脉息的变化,取决于胃气,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无胃之脉为真脏脉,真脏脉见,则预后不良。
-
四傍
四傍指心、肝、肺、肾四脏。与五脏中的脾为中土相对而言,位居四方,配合四时,故称。《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
-
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病因学名词。指饮食不能节制。致病因素之一。《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
四之气
四之气为主气之第四气。亦即由大暑至秋分,包括立秋、处暑、白露三个节气。由初之气、二之气至终之气(六之气),每气各主60日又87.5刻,周遍一岁,年年如此。六气所立之一岁,不同于一般历法从正月朔日起算的一岁,而是从上年十二月中之大寒日起算,至本年十二月大寒日为止,作为一岁。
-
卒刺
卒刺为急速快刺之称。卒,急。《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
-
筩针
筩针为古针具名。用作放水。《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徒㽷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筩,同筒,指中空如筒之针。《医学纲目》说:“筩针,针中有空窍,如筩出水也。”
-
太极
《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指原始混沌之气,由此气运动而分阴阳,由阴阳而生四时,进而出现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物质或现象,推衍为宇宙万事万物。出《易经》。太一即“太极”“太乙”。后引伸指人体先天之气。
-
兑针
兑针即锐针。锐针指锐利的针,或释作镵针。《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类经》张介宾注:“刺而肿不退者,复刺之。当用锐针,即镵针也。”
-
太一九宫
太一九宫为古代历法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其法系根据北斗七星以北极星为中心,每年均匀地旋转一周的天象,以“太一”(北极星)所在为中宫(招摇宫),然后以北斗斗柄所指方向确定一年四季八节,即斗柄指向正北方叶蛰宫为冬至、指向东北方天留宫为立春、指向正东方仓门宫为春分,余类推。
-
天和
“天和”的天,指天地自然,长养万物的规律;和,和合之意。亦是说,人所赖以生存,必须顺应天地自然规律。《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类经》注:“五运有纪,六气有序,四时有令,阴阳有节,皆岁气也,人气应之以生长收藏,即天和也。”
-
地支
运气学说以十二支分主风、热(暑)、湿、火、燥、寒六气。古代用来表示四时八节之气变化的阴阳盛衰过程。地支与天干相配,称为干支,或六十甲子。参见六十花甲子:六十花甲子指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互配合 转,而成六十花甲子,也称六十环周、六十甲子。阳干必配阳支,阴干必配阴支。
-
五变刺
五变刺为古刺法名。出《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有二义:1.指根据四季变化与五输穴相互配合进行针刺的方法。即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病变于色(气色、脉色)者,取之荥;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
牝脏
概述:牝脏即阴脏。出《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脾、肺、肾三脏·牝脏:阴脏为五脏中,脾、肺、肾三脏属阴,故称。阴盛体质之人·牝脏:阴脏泛指阴盛体质之人。《景岳全书》卷一:“阴脏者,一犯寒凉则脾肾必伤,此其阳之不足。”
-
王脉
王脉的“王”,通“旺”,旺盛的意思。《内经》认为“脉合四时阴阳”,在不同时令季节而出现相应的脉象为正常,《难经·七难》称之为旺脉。如冬至后第一个甲子日以后的六十天,是少阳主令的季节,“少阳之至,乍大乍少,乍短乍长”,是为少阳之王脉;
-
岁露
《岁露》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今岁有贼风暴雨,以衰万物,比秋风露,故曰岁露焉。”本篇主要论述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文中首先介绍疟疾的病机和症状。同时论述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所以人体在遇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的三虚时容易发病的道理,特别是遇到四时八节气候反常时往往会造成疾病的流行。
-
岁气
岁气指一年的气候情况。出《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类经》注:“五运有纪,六气有序,四时有令,阴阳有节,皆岁气也。”
-
时令病
时令病(seasonaldiseases)是指感受季节性外邪所致的疾病。《时病论》:“时病者,乃感四时六气为病之证也。非时疫之作也。”所述时病系指一些季节性较强的感染性疾病。如春天的春温、风温,夏天的中暑、泄泻、痢疾,秋天的疟疾、秋燥、湿温,冬天的冬温、咳嗽、伤寒等。
-
阴阳别论篇
《阴阳别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吴崑注:“此篇言阴阳,与常论不同,自是一家议论,故曰别论。”本篇内容,是运用阴阳的道理,讨论脉象和主病,并按经脉脏腑的分属,论述病情、诊断和预后。指出四经脉象和十二经的变化,与四时十二月的自然变迁必须适应,是一篇脉学的专论,它的体系仍是宗于阴阳学说的。
-
寿世传真
《寿世传真》为养生著作。全书八卷。本书是在广泛搜采前人著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亲身经验而写成。对于养生之道,作者主张综合调摄与气功导引并重,提出养生要行内功外功,要宝精宝气宝神、知要知忌知伤,要注意四时调理和饮食调理。全书较少理论阐发,而侧重于具体方法的记述。故对于饮食调理及服食药物之法,论述特详。
-
五变
概述:五变:1.与五脏相应的色、时、音、味、日等五种变化;由于形体与岁运之间五行相克的关系,以致成为发病的因素。《黄帝内经灵枢·五变》:“是谓因形而生病,五变之纪也。”文中举出五种不同的病变,说明疾病的发生,也由于人体骨节、皮肤、腠理的坚固与脆弱等情况来决定。
-
望诊遵经
《望诊遵经》诊断学专著。作者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及其他著作中搜集有关望诊资料予以归纳整理而成此书。上卷叙述望诊的重要性及其掌握运用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结合周身部位、四时、五方、气质等因素,阐明气色与病症的关系;
-
夏胜秋
夏胜秋五时相胜之一。夏属火,秋属金,按五行相胜理论,火克金,故夏胜秋。《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