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心方
概述:《医心方》为书名。日本·丹波康赖撰。卷二载孔穴主治法、诸家背输法、针禁法、灸禁法、针例、灸例等。其中引述扁鹊、华佗、龙衔素、僧匡等诸家散佚的针灸文献,颇为珍贵。卷三-十四内科杂病及六淫、时行诸病;卷二十七养生导引;卷二十九饮食禁忌;全书征引资料比较丰富,是研究唐代以前我国医学文献的重要著作。
-
石榴皮汤
《圣济总录》卷九十六:组成:酸石榴皮(微炒)1两,干姜(炮)1两,黄柏(去粗皮,炙,无黄柏,用黄连亦得)3分,阿胶(炙令燥)3分。主治:虚寒客于下焦,肠滑洞泄,困极欲死;《医心方》卷二十二引《产经》:组成:安石榴皮2两,当归3两,阿胶2两(炙),熟艾(如鸡子大)2枚。用法用量:以水1升,煮取5合,去滓温服。
-
朴消大黄煎
《医心方》卷二十引《承祖方》:组成:大黄(金色者)2两,朴消(细白者)2两。主治:胃管中有燥粪,大便难,身体发创。用法用量:以水1斗,煮减3升,去滓,着铜器中于汤上,微火上煎令可丸。病人强者可倾吞,羸人中服可,后直得羊肉若鸭糜肉羹补之。
-
苏蜜煎
《医心方》卷十三引《煎药方》:组成:苏小1升,蜜小1升(煎,去滓沫;如无,用甘葛煎),甘葛煎大3升,地黄煎大2合5勺,麦门冬煎大2合5勺,生姜大5升(舂绞,煎得大5合),大枣150个(取肉),练胡麻大3合(熬,舂),干薯蓣小3两(舂,筛),茯苓小2两(舂,筛)。《养老奉亲》:组成:土苏2两,白蜜5合,生姜汁5合。
-
苏膏
《医心方》卷二十三引《子母秘录》:组成:好苏1斤,秋葵子1升,滑石1两,瞿麦1两,好蜜半升,大豆黄卷皮2两。主治:难产,或经3-5日,不得平安,或横或竖,或一手出,或一脚出,百计千方,终不平安。用法用量:先用清酒1升,细研葵子,纳苏中相和,微火煎,可取强半升为度。初服半匙,渐加至1匙,令多恐呕逆。
-
十善散
《医心方》卷三引《耆婆方》:别名:十方散组成:秦艽、独活、茯神、薯蓣、山茱萸、藁本、天雄、钟乳(研7日)、芍药、干姜。主治:风气、风眩、头面风、中风脚弱,风湿痹弱,房劳少精,伤寒心痛,中恶冷病。用法用量:以酒服1方寸匕,每日2次。制备方法:上锉散。
-
吴茱萸酒
《医心方》卷二十二引《产经》:方名:吴茱萸酒别名:吴茱萸汤组成:吴茱萸5合。主治:妊娠恶心,腹暴痛,遂动胎,少腹急;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产后虚羸盗汗,由血气虚,冷浊阴扰,乱于中,生阳不能自固,故取专走厥阴温中之吴茱萸;借清酒渍煮,外充腠理,以散在表之阴邪,内温脏腑以固在里之津液。
-
一物桂心散
《医心方》卷六引《范汪方》:方名:一物桂心散组成:桂心1两。主治:卒心痛。用法用量:温酒服方寸匕,每日3次;不饮酒,以米饮服之。制备方法:上锉散。
-
牡蛎粉
《金匮钩玄》卷中:方名:牡蛎粉组成:牡蛎粉。主治:盗汗。方出《医心方》卷十三引《玄感传尸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九十三:方名:牡蛎粉组成:麻黄根3分,牡蛎粉3分,蒺藜子2两,熟朱砂半两(末),白术粉6分,胡燕脂1两。《卫生总微》卷十五:方名:牡蛎粉组成:牡蛎粉2两,麻黄根1两,赤石脂1两,糯米粉1两。
-
夜干膏
《医心方》卷十六引《集验方》:方名:夜干膏组成:夜干2两,常陆(切)1升,防己4两,升麻3两。主治:风热毒肿结赤。用法用量:以猪膏3升,微火煎常陆稍焦黄,绞去滓。以摩病上。制备方法:上切。
-
松脂贴
《医心方》卷十五引《古今录验》:方名:松脂贴组成:陈炼松脂1斤,蜡蜜半斤,猪脂4斤,当归2两,黄连1两,黄柏1两。《医心方》卷十五引《鬼遗》:方名:松脂贴组成:松脂2斤,黄连1两,附子1两,黄芩1两,芍药1两,细辛1两,石膏2两。制备方法:上细切,合煎,微火三上下,膏成,绵布绞去滓。向火涂纸上。
-
下气方
《千金》卷十七:方名:下气方组成:半夏1升,生姜1斤,人参1两半,橘皮3两(一方无人参)。主治:气满腹胀。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3升,去滓,分3服,每日3次。附注:本方方名,《医心方》引作 下气汤。
-
枳子汤
《医心方》卷九引《僧深方》:方名:枳子汤组成:陈枳子1个,美豉1升,茱萸5合(去目,末)。主治:反胃吐逆,不能安谷。以水2升半,煮豉3-4沸,滤去滓,汁着铜器中,纳散如鸡子大,搅和合,顿服之,羸人再服。
-
茱萸根散
《医心方》卷十七引《令李方》:方名:茱萸根散组成:茱萸根2两,蔷薇根2两。主治:月蚀疮。用法用量:生盐作汤洗创,以散粉,日3次。制备方法:上药治下筛。
-
商陆酒
方出《肘后方》,名见《圣济总录》卷十八:方名:商陆酒组成:商陆1斛(净洗,锉之)。主治:脚屈,积年不能行,腰脊挛痹.及腹内紧结者。白癞大风,眉须堕落;八风十二痹,筋脉拘急,胶节缓弱,手足痹(疒帬)。主治:风水肿,癥癖,酒癖。用药禁忌:忌犬肉。5日食减,20日腹满绝谷,不复用食;另煎熟水1硕,放冷;
-
小三黄汤
《医心方》卷二十引《小品方》:方名:小三黄汤组成:大黄1两,栀子14枚,黄芩2两,豉3升。主治:服石散,盛热实不除,心腹满,小便赤,大行不利,逆冲胸中,口焦燥,目赤熏热。用法用量:水6升,先煮3物令数沸,以豉纳汤中,取2升,分再服。
-
犀角拓汤
《医心方》卷十四引《医门方》:方名:犀角拓汤组成:犀角3两,大黄3两,升麻3两,黄芩3两,栀子3两,黄连3两,甘草3两。主治:痈疽始作肿,不赤而热,长甚速,非薄贴所制。用法用量:以水1斗2升,煮取6升,使极冷,以故练两重入汤中,拓肿处,小燥易,恒令湿,1日1夜数百过。制备方法:上切。
-
蕤仁洗汤
《医心方》卷二十引《深师方》:方名:蕤仁洗汤组成:蕤仁20枚,细辛半两,苦竹叶1枚,黄连1两。主治:散家目赤痛。用法用量:上用水3升,煮取1升半,可1日3洗,亦可6-7洗。
-
七气丸
《医心方》卷十引《小品方》:方名:七气丸组成:大黄10分(炮),人参3分,椒2分(熬),半夏3分(炮),乌头5分(炮),桔梗3分,细辛3分,茱萸3分(熬),干姜3分,菖蒲3分,茯苓3分,芎3分,紫菀3分,甘草3分,石膏3分,柴胡3分,桃仁3分。寒气,即呕逆恶心;怒气,即上气不可忍,热痛上抢心,短气欲死,不得息;
-
少囝
少囝(Yīn因)为经穴别名。见《医心方》,即阴交。穴在脐下1寸,为任脉、冲脉和足少阴脉交会处,故名。仰卧取穴。如腹满水肿、绕脐冷痛、疝气、肠麻痹、泄泻、阴痒、妇人血崩、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不孕及小儿囟陷、腰膝拘挛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菌痢、功能性子宫出血、疝气、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精神病等。
-
龙衔素
龙衔素为人名。履籍不详。《隋书·经籍志》载有《龙衔素针经》,书佚。《医心方》中有其引文。参见徐悦:徐悦为南北朝以前针灸家。据《隋书·经籍志》载:编撰有《龙衔素针经并孔穴虾蟆图》三卷,佚。
-
竹茹灸
竹茹灸为灸法之一。是刮取竹皮为丸以施灸的方法。《医心方·卷十八》引葛洪语:“刮竹皮及纸皆可为丸”用来施灸。《千金翼方》:“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上二七壮。”
-
阳结俞
阳结俞为经穴别名。即气海俞。出《太平圣惠方》。属足太阳膀胱经。气海:元气之海;俯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膜和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主治腰骶、少腹等疾患,如腰骶疼痛、月经不调、痛经、痔疮下血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腰骶部软组织损伤、骶醪关节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下肢瘫痪等。一般直刺0.5~
-
系竹空
系竹空即丝竹空。见《医心方》。属手少阳三焦经。空:空窍。有散风止痛、清火明目作用。如偏正头痛、眼睑 动、目眩、目赤、目痛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视神经萎缩、电光性眼炎、结膜炎、泪囊炎及齿痛、面神经麻痹或痉挛。配攒竹、四白、地仓治面瘫;配攒竹、四白、耳尖(放血)治目赤肿痛。一般沿皮刺0.5~
-
桃叶灸
桃叶灸为间隔灸的一种。以桃叶为垫隔物,上置艾炷施灸。《医心方·卷十四》引《集验方》治疟疾:“桃叶二七枚安心上,艾灸叶上十四壮。”
-
裂结俞
裂结俞为经穴别名。即大肠俞。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膜和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如反胃噎膈、饮食不化、肠鸣腹胀、绕脐切痛、肠澼泄痢、便秘脱肛、脏毒便血、遗尿癃淋、痛经、腰腿痛、脊强不得俯仰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阑尾炎,腰部软组织损伤,骶髂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
-
释僧匡(康)
释僧匡(康)为隋以前针灸家。据《隋书·经籍志》载:曾撰《释僧匡针灸经》。书佚。《医心方》中有所引述。
-
释僧匡针灸经
《释僧匡针灸经》为书名。释僧匡撰。见《隋书·经籍志》。书佚,后《医心方》引其文。
-
僧康
僧康即释僧匡。释僧匡(康)为隋以前针灸家。据《隋书·经籍志》载:曾撰《释僧匡针灸经》。书佚。《医心方》中有所引述。
-
龙树菩萨眼论
《龙树菩萨眼论》为书名。又名《龙树眼论》。简称《眼论》。1卷(又有3卷本)。约隋唐间人托名“龙树菩萨”撰。书中记述了眼病的起因,及各种眼病的治法。特别是较详细地说明了针拨白内障的方法。原书已佚。其佚文可见于《医方类聚》、《医心方》等书中。
-
养生要集
《养生要集》为养生专著名。东晋·张湛撰。原书已佚。部分内容见于《养性延命录》、《医心方》、《太平御览》及所撰《列子注》等书中。
-
小品方
《小品方》为方书名。卷首自序、总目、卷一调治三焦、胸痹、胸胁及心腹胀满冷痛、下痢、咳嗽上气奔豚、水肿诸方;卷十二灸法要穴。提出用茅根汤、葛根桔皮汤治天行温疫,这中间已体出后世温病学派的养阴生津、清热解毒等治则。该书对妇产科亦较重视,论述了养胎、胎动不安、子痛、逆产、产后胞衣不下、恶阻、去胎等法。
-
古今录验方
《古今录验方》为书名。50卷。唐·甄立言撰(《旧唐书·经籍志》题甄权撰)。原书已佚,其中部分佚文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等书。
-
嗽玉津
嗽玉津气功术语。又称搅海。即以舌头在口中搅嗽,促进唾液分泌和内分泌功能。《医心方》:“口为华池,中有醴泉,嗽而咽之,溉润脏身,流利百脉,化养万神。”参见“咽津”条。
-
马琬
马琬为隋代医家,撰有《食经》三卷,已佚。《医心方》卷三十引用其内容十多条。《隋书·经籍志》载其著《食经》三卷。书虽未传,但有佚文散见于日人丹波康赖之《医心方》中。
-
醴泉
醴泉养生术语。谓口中津液。《黄庭内景经·口为章第三》务成子注:“口中津液……一名醴泉。”《医心方》卷二七“用气第四”:“唾者凑为醴泉。”
-
崔禹锡
崔禹锡隋代医家。里籍欠详。撰《食经》四卷,已佚。部分佚文被《医心方》、《证类本草》所引用。
-
安胎当归丸
处方干姜1分,当归2分,芎2分,胶4分。制法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妊娠腹痛,心胸胀满不调。用法用量每服5丸,日3次。摘录《医心方》卷二十二引《产经》
-
白蔹贴
处方:大黄3分,黄芩3分,白蔹3分,芍药2分,赤石脂1分。制法:上药治下筛。功能主治:卒痈肿。用法用量:以鸡子白和如泥,涂纸以铺肿上,燥易之。摘录:《医心方》卷十五引《效验方》
-
斑浮鸠散
处方:斑浮鸠1头(治如食法,炙令熟),决明子半升,细辛2两,防风2两。制法:上(口父)咀,合封15日,为末。功能主治:眼青盲无所见。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夜2。摘录:《医心方》卷五
-
避寒术
《医心方》卷二十六引《灵奇方》:避寒术:处方:门冬、茯苓等分。功能主治:避寒,冬可单衣。主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每日2次。摘录:《医心方》卷二十六引《灵奇方》《医心方》卷二十六引《灵奇方》:避寒术:处方:雄黄4分,丹砂4分,赤石脂4分,干姜4分(一方加桂4分)。制法:合以白松脂,令如梧桐子大。
-
豉汤
《外台》卷四引《延年秘录》:豉汤:处方:豆豉1升,伏龙肝3两(研),小儿小便3升。功能主治:辟温疫疾恶气,令人不相染易。《外台》卷三十八引《小品方》:方名:豉汤组成:香豉2升,萎蕤2两,甘草(炙)2两,麦门冬(去心)3两,小蘖3两。用法用量:上药以水6升,煮取2升,分3次温服,能顿服益佳,再合为度。
-
葱利汤
处方:乌头1分(炮),恒山1分,甘草1分,葱利(或是藜芦)1分,桃花1分。功能主治:邪发无常,骂詈与鬼语。用法用量:上以好酒4升,煎取1升,顿服。大吐。摘录:《医心方》卷三引《经心录》
-
大豆散
《圣济总录》卷八十:大豆散:处方:大豆黄(醋拌,炒干)1两,大黄(微煨,去皮)1两。各家论述:《干金方衍义》:黑大豆粥虽有清热解毒之功,毕竟气味壅浊,如何可治水肿腹大?《鸡峰》卷十九:方名:大豆散组成:大豆1升(炒焦,去皮),白术2两。功效:消滞气,去湿。主治:水气。用法用量:米饮调下2钱,不拘时候。
-
大茵陈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大茵陈汤:处方:茵陈黄柏各4.5克大黄白术各9克黄芩栝楼根甘草茯苓前胡枳实各3克栀子10枚制法:上十一味,哎咀。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发黄本乎湿热,湿热本乎脾虚。佐以前胡、栝楼下气通津,黄柏、黄芩燥湿清火,皆本经治诸热黄疸之专药。主治:谷疸发寒热,不可食,食即头眩,心中不安。
-
服术方
处方:术(好白者)。制法:刮去皮,令净末,下筛。功能主治:令人身轻目明,延年益寿,颜色光泽,发白更黑。主用法用量:弘农人刘景伯,眼之不废,寿六百岁。注意:禁食桃。摘录:《医心方》卷二十六引《大清经》
-
枸杞子酒
别名:神仙枸杞子酒处方:枸杞子5大升(干者,碎),生地黄3大升(切),大麻子5大升(碎)。制法:上于甑中蒸麻子使熟,放案上摊去热气,冷暖如人肌,纳地黄,枸杞子相和得所,入绢袋中,以无灰清酒2大斗浸之,春、夏5日,秋、冬7日。功能主治:明目驻颜,轻身不老,坚筋骨,耐寒暑。摘录:《医心方》卷十三引《极要方》
-
恒山散
《圣惠》卷九:恒山散:别名:常山汤处方:恒山3分,甘草3分(生用),鳖甲3分(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石膏3分,柴胡3分(去苗),知母3分。摘录:《圣惠》卷七十四《普济方》卷一九七引《经效济世方》:方名:恒山散组成:真恒山、干青蒿、乌梅、赤芍药、甘草(炙)各等分。附注:本方方名,《幼幼新书》引作 常山散。
-
恒山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恒山汤:别名:常山汤(《外台秘要》卷五)。附注:常山秫米汤(《圣济总录》卷三十六)、秫米汤(《普济方》卷一九八)、秫米常山甘草汤(《痎疟论疏》)。《鸡峰》卷九:方名:恒山汤组成:柴胡8两,恒山12两,芒消12两,大黄12两,黄芩6两,龙胆6两,茵陈6两,秦艽6两,栀子14个。
-
黄连煎
《圣惠》卷三十二:黄连煎:处方:黄连半两(去须),蕤仁半两(汤浸,去赤皮,研),杏仁49枚(汤浸,去皮尖双仁,研),黄柏半两(锉),腻粉2钱,青盐半两,龙脑1钱(细研)。主治:目赤痛。《圣济总录》卷 一一:方名:黄连煎组成:黄连(去须)1两,曾青(研如粉)1两,地骨白皮1两,颗盐1分,古钱10文,蜜1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