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肘后备急方
概述:《肘后备急方》为中医方剂著作。东晋·葛洪撰。多为民间常用的单方、验方,简要易得。最初名《肘后救卒(一作卒救)方》,后经梁·陶弘景增补录方101首,改名《(补阙)肘后百一方》。全书共七十三篇(现缺其中三篇),主要记述各种急性病症的治疗方药、针灸、外治等法,并略记了个别病的病因、症状等。
-
天痘
又名天痘、天行痘,天疮、天花、天行发癍疮、疫疠疱疮、豌豆疮、登痘疮、百日疮、虏寄疮。因先见点,起胀,灌浆,如花发蕾;初起与伤寒相类似,有形寒,身热,呕吐,惊悸,口鼻气粗,耳尻不热,遍身疼痛,耳后有红筋等先驱症,在整个病程中其特点可分为发热、见形、起胀、灌浆、收靥、脱痂六个阶段。
-
气嗽
《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病源流》:“郁嗽,即火嗽也。咳嗽从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风热嗽、热嗽、时行嗽、寒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等;从脏腑、气血分,有肺虚咳嗽、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劳嗽、气嗽、瘀血嗽等;
-
气膈
气膈为病机名。又名膈噎、噎、膈、膈气。因忧思而气结生痰,交阻胸膈所致者,治宜解郁化痰,可用五膈宽中散,香砂宽中丸,启膈散等方。因阴虚火旺,瘀热交阻所致者,治宜养阴清火,活血化瘀,可用通幽汤,滋血润肠丸。因脾气亏损所致者,治宜益气健脾,可用补气运脾丸,噎膈证古分五噎、五膈及外感噎膈,内伤噎膈。
-
夹板
夹裹用于骨折复位后的局部外固定。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治腕折四肢骨碎及筋伤蹉跌。”后世又应用树皮或木板作成有竹帘、杉篱、腰柱、通木等各种类型的夹板。目前,选用塑性好、韧性强、弹性大及质量轻柔的木材或塑料,并粘有绒毡,按肢体不同部位塑型的各式夹板,由工厂成批生产,应用效果良好。
-
吸简疗法
概述:吸简疗法即拔罐法,亦称吸筒法。常用拔罐方法有投火拔罐法,抽气拔罐法,水罐法,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刺络拔罐法等。此法于消毒皮肤后,先用皮肤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或平口小刀浅刺,根据不同的疾病,刺激量的要求,分为:轻刺、中刺、重刺三种。
-
蛊毒
概述:蛊毒(toxinproducedbypoisonousparasites)为病证名。是指微生物和寄生虫释放的有毒致病物质。出《肘后备急方》。蛊毒的分类:《诸病源候论》将蛊毒分为蛊毒候、蛊吐血候、蛊下血候等。蛊毒可见于一些危急病证、恙虫病、急慢性血吸虫病、重症肝炎、肝硬化、重症菌痢、阿米巴痢等病。
-
粉刺性乳痈
余毒未清:粉刺性乳痈·余毒未清证(plasmacellmastitiswithunclearedremnanttoxinpattern)是指余毒未清,以溃后久不收口,脓水淋漓,形成乳漏,时愈时发,局部可有僵硬肿块为常见症的粉刺性乳痈证候。又称奶疖、 乳、妬乳、乳毒、吹妳、吹乳、内吹、外吹、乳根痈、乳疯。乳痈相当于西医的急性乳腺炎。
-
烧伤·火毒伤津证
定义:烧伤·火毒伤津证(burnwithpatternoffire-toxininjuringfluid)是指火毒伤津,以壮热烦躁,口干喜饮,便秘尿赤,舌质红绛而干,舌苔黄或黄燥,或舌光无苔,脉洪数或脉细数为常见症的烧伤证候。火热内盛,肠道津液亏耗,则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皆为热邪内侵之象。又名火烧疮、汤泼火烧、汤火伤、水火烫伤。
-
午后嗽
《类证治裁》卷二:“虚劳干咳,琼玉膏或金水六君煎;咳嗽从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风热嗽、热嗽、时行嗽、寒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等;从脏腑、气血分,有肺虚咳嗽、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劳嗽、气嗽、瘀血嗽等;
-
熏灸
熏灸为灸法的一种。又“疮疥熏法:熟蕲艾一两,木鳖子三钱,雄黄二钱,硫黄一钱,为末揉入艾中,分作四条,每以一条安阴阳瓦中,置被里烘熏。”《肘后备急方》:“中风掣痛,不仁不随,并以干艾斛汗,揉团纳瓦甑中,并下塞诸孔,独留一目,以痛处著甑目而烧艾熏之,一时即知矣。”
-
心损
虚损病可概括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症见饮食减少,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阳痿滑精,小便数而清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肺阴虚者,症见干咳,咯血,口干咽燥,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补真阴,兼予降火,可用大补元煎、六味丸、大补阴丸等方。
-
下利
又:“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
-
溪毒
溪毒古病名。出《肘后备急方》卷七。指水毒病。参见该条。
-
阴蚀疮
亦名阴中生疮、阴疮、阴 、 、阴蚀疮等。病因病机:病因情志郁火,损伤肝脾,湿热下注,郁蒸生虫,虫蚀阴中所致。方用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萆薢、薏苡仁、黄柏、赤茯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并用外治法:溻痒汤(《疡医大全》:苦参、狼牙、蛇床子、当归尾、威灵仙、鹤虱),煎汤熏洗。
-
抑法
抑法推拿手法名。即按法。《肘后备急方》卷五:“但令痛,以手摩将、抑按,日数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详按法条。
-
爪刾
爪刾(cì刺)为推拿手法名。出《肘后备急方·救卒死尸厥方》。又称爪法。用指甲按压穴位。用力较重而刺激面积较小,为开窍解痉的强刺激手法。常用于晕厥、惊风等证。《幼科推拿秘书》:“掐者,用大指甲,将病处掐之。”《厘正按摩要术·立法》:“掐之则生痛,而气血一止,随以揉继之,气血行而经舒也。”
-
爪法
概述:爪法:1.刺法名;后《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参见切法:切法为针刺辅助手法名。《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切而散之。”《针经指南》列为手指补泻十四法之一:“切者,凡欲下针,必先用大指甲左右于穴切之,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是不伤荣卫也。”《肘后备急方·救卒中恶死方》:“救卒死…
-
抓法
抓法推拿手法名。出《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将五指分开满把拿捏,常用于头部和肌肉丰满处,有通调气血作用。
-
肘椎
肘椎经外穴名。出《肘后备急方》。在腰部,取穴时,患者俯卧,垂肘贴身,以两肘尖连线与后正中线交点旁开左右各1寸处。主治霍乱吐泻,心腹痛胀等。艾炷灸3-7壮。肘椎为经外奇穴名。主治霍乱吐泻、转筋、心腹胀痛、呕吐下痢等。一般斜刺0.5~近代《腧穴学概论》谓中间一点亦是穴,共3穴。
-
中洒
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诸病源候论·水毒候》有如下记载:流行于三吴以东及南(现江、浙、皖、粤一带);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中恶
2.经外奇穴名;苏合香丸灌之,候稍苏,以调气散和平胃散服,名调脉平胃散。”分类:《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候》包括中恶候、中恶死候、尸厥候、卒死候、卒忤候、卒忤死候、鬼击候、卒魇死候、魇不寤候、自缢死候、溺死候、中热喝候、冒热困乏候、冻死候等。《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列作奇穴。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
-
六醴斋医书十种
《六醴斋医书十种》为医学丛书名。清·程永培辑。刊于1794年。包括《褚氏遗书》、《肘后备急方》、《元和纪用经》、《苏沈良方》、《十药神书》、《加减灵秘十八方》、《韩氏医通》、《痘疹传心录》、《折肱漫录》和《慎柔五书》等。现存清乾隆、光绪两种刻本,和1925年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
天行发斑疮
天行发斑疮即痘疮。又名天痘、天行痘,天疮、天花、天行发癍疮、疫疠疱疮、豌豆疮、登痘疮、百日疮、虏寄疮。因先见点,起胀,灌浆,如花发蕾;初起与伤寒相类似,有形寒,身热,呕吐,惊悸,口鼻气粗,耳尻不热,遍身疼痛,耳后有红筋等先驱症,在整个病程中其特点可分为发热、见形、起胀、灌浆、收靥、脱痂六个阶段。
-
天花
又名天痘、天行痘,天疮、天行发癍疮、疫疠疱疮、豌豆疮、登痘疮、百日疮、虏寄疮。初起与伤寒相类似,有形寒,身热,呕吐,惊悸,口鼻气粗,耳尻不热,遍身疼痛,耳后有红筋等先驱症,在整个病程中其特点可分为发热、见形、起胀、灌浆、收靥、脱痂六个阶段。流行病学:花传染最易扩散,自发热起至痂盖脱落止均有传染性。
-
天疮
痘疮为病名,为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又名天痘、天行痘,天疮、天花、天行发癍疮、疫疠疱疮、豌豆疮、登痘疮、百日疮、虏寄疮。初起与伤寒相类似,有形寒,身热,呕吐,惊悸,口鼻气粗,耳尻不热,遍身疼痛,耳后有红筋等先驱症,在整个病程中其特点可分为发热、见形、起胀、灌浆、收靥、脱痂六个阶段。
-
榻着毒
榻着毒病名。古时泛指人体肌表的一种化脓性感染。出《肘后备急方》卷五。即瘭疽。详见该条。
-
手托法
手托法为正骨手法。即下颌关节脱臼的整复方法。该法在《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等已早有记述。《伤科汇纂》卷五:“夫颌颏脱下,令患人坐定,用手揉脸百十遍,将患人口张开,医者以两手托住下颏,用左右大指,入患人口内,将大牙揿住,用力往下一揿,复往里送上,即入臼矣。随用绢带兜颏于顶上,半时许即愈。”
-
时行
概述:时行为病名。《诸病源候论·时气候》:“时气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肘后备急方》卷二:“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耳,而源本小异。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曰温病。”
-
石痈
出《肘后备急方》卷五。《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石痈者,亦是寒气客于肌肉,折于血气,结聚所成。若久不愈,服黄芪当归散,外用阳和膏掺桂射散贴,促其消散。服没药丸或阳和汤加减,外敷捣烂之商陆或外贴阳和解凝膏,并配合针灸;溃后及体虚者宜托里透发,服千金内托散与阳和汤化裁,或十全大补汤以温补气血。
-
湿脚气
此外,还有风毒脚气、瘴毒脚气、脚气冲心、脚气入腹、脚气迫肺等多种类型。《医学正传·脚气》:“故为治者,宜通用苍术、白术之类以治其湿,知母、黄柏、条芩之类以去其热,当归、芍药、生地黄之类以调其血,木瓜、槟榔之类以行其气,羌活、独活以利关节而散风湿,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类引药下行及消肿去湿。”
-
尸蹷
厥证之一。出《素问·缪刺论》。以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所知,其状若尸,故曰尸厥。《肘后备急方·救卒死尸蹷方》:“尸蹷之病,卒死而脉犹动,听其耳中,循循如啸声,而腹间暖是也。
-
痧痢
痧痢为古病名。《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
-
乳妬
概述:乳妬为病名。《妇人良方》:“夫妬(妒)乳者,由新产后儿未能饮之,及乳不泄,或乳胀,捏其汁不尽,皆令乳汁蓄结,与血气相抟,即壮热大渴引饮,牢强掣痛,手不得近是也。出《肘后备急方》卷五。又称奶疖、 乳、妬乳、乳毒、吹妳、吹乳、内吹、外吹、乳根痈、乳疯。乳痈相当于西医的急性乳腺炎。
-
切法
概述:切法:1.针刺辅助手法名;2.推拿手法的一种。《针经指南》列为手指补泻十四法之一:“切者,凡欲下针,必先用大指甲左右于穴切之,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是不伤荣卫也。”有二法:掐法:《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即掐法。《肘后备急方·救卒客忤死方》:“心腹绞痛胀满,气冲心胸…令切鼻柱下也。”
-
劳嗽
概述:劳嗽:1.久嗽成劳或劳极伤肺所致者;见《肘后备急方》卷三。辨证论治:《明医杂著》卷二:“火郁嗽,为痰郁火邪在中,宜开郁消痰。《赤水玄珠》卷七:“火郁嗽用诃子、海石、瓜蒌仁、青黛、半夏曲、香附以开之。”病因病机:《医说》卷四:“惟今之所谓劳嗽者,无所经见,意其华佗所谓邪嗽,真人所谓疰嗽者是也。
-
火眼
又名风热眼(见《幼幼集成》)、火眼(见《肘后备急方》卷六)、燥火眼(见佚名《抄本眼科》)、淫热眼(见佚名《抄本眼科》),俗称狗眵眼(见《青囊真秘》卷一)。针灸治疗:取睛明、太阳、风池、合谷等穴为主。风热者加少商、外关;耳针疗法:取眼、目1、目2、肝等穴,中强刺激,配合耳尖或耳后静脉点刺出血。
-
恚膈
恚膈五膈之一。见《肘后备急方》卷四。《诸病源候论·五鬲气候》:“恚膈之为病,心下苦实满,意辄酢心,食不消,心下积结,牢在胃中,大小便不利。”参见五膈条。
-
鬼击
鬼击病名。胸腹部突然绞痛或出血的疾患。一名鬼排。《肘后备急方》卷一:“鬼击之病,得之无渐卒着,如人力刾状,胸胁腹内,绞急切痛,不可抑按。或即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一名鬼排。”
-
狗眵眼
又名风热眼(见《幼幼集成》)、火眼(见《肘后备急方》卷六)、燥火眼(见佚名《抄本眼科》)、淫热眼(见佚名《抄本眼科》),俗称狗眵眼(见《青囊真秘》卷一)。针灸治疗:取睛明、太阳、风池、合谷等穴为主。风热者加少商、外关;耳针疗法:取眼、目1、目2、肝等穴,中强刺激,配合耳尖或耳后静脉点刺出血。
-
隔蒜灸
概述:隔蒜灸为间接灸的一种。选用较大的蒜瓣或独头紫皮大蒜切成约3mm厚的鲜薄片,中间以针刺成数孔,然后将蒜片置于患处或穴位上,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蒜片上施灸。因为大蒜具有清热解毒的功用,故本法常用于治疗痈疽疮疡、疖之未溃者、肺痨、腹中积块及蛇蝎毒虫所伤等。《外科理例》灸法总论:“治毒者必用隔蒜灸。”
-
凤眼
概述:凤眼为经外奇穴名。《经外奇穴治疗诀》列作奇穴。《肘后备急方》:“卒吐逆…后《太平圣惠方》、《针灸集成》等均有记载,并谓治小儿雀目,目生白翳,指不能屈伸等。位于拇指桡侧缘,指骨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主治心胸烦满、呕吐、呃逆、五指尽痛、屈伸不利、雀目障翳等。刺灸法:直刺0.2寸。
-
蜂螫伤
见《肘后备急方》卷七。临证时因蜂的种类甚多,人之体质各异,螫伤后的毒性反应大小很不相同,轻者仅有局部红肿疼痛,无全身症状,一、二日后便可肿消疼止而自愈;甚则头面俱肿,发热,喘促,或因中毒或因窒息而死亡。外治可用雄黄外搽;内服菊花、蒲公英、甘草等清热解毒药,或用秦艽一味煎服。
-
风火眼
又名风热眼(见《幼幼集成》)、火眼(见《肘后备急方》卷六)、燥火眼(见佚名《抄本眼科》)、淫热眼(见佚名《抄本眼科》),俗称狗眵眼(见《青囊真秘》卷一)。风火眼的病因病机:风火眼为风热攻目所致。耳针疗法:取眼、目1、目2、肝等穴,中强刺激,配合耳尖或耳后静脉点刺出血。
-
发哽
发哽为病名。因食物中混有毛发,误食而哽于咽喉,吐之不出,咽之不入。哽喉症状因哽物之大小及哽塞的程度而异。《肘后备急方》卷六:“小嚼薤白,令柔,以绳系中,持绳端,吞薤到鲠处,引之,鲠当随出。”《卫生易简方》卷七:“治鱼鲠骨横喉中,用琥珀珠一物,贯串着绳,推令人至鲠所,又复推以牵引出矣。”
-
耳卒聋
耳卒聋的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耳耵聍候》:“耳耵聍者,耳里津液结聚所成,人皆有之,轻者不能为患,若加风热乘之,则结(革卯)成丸核,塞耳,亦令耳暴聋。”忧思郁怒,大怒则血郁于上,气血壅塞致窍闭不通:症状:口苦胁胀痛,脘闷胸痞,耳聋之发于大怒后。《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
-
恶脉
出《肘后备急方》卷五。是指以筋脉条索状突起、红肿疼痛、形如蚯蚓为主要表现的脉管疾病。恶脉类似西医的血栓性静脉炎。恶脉的病因病机:恶脉由春冬之恶风入于脉络,以致血瘀而成。恶脉患者局部疼痛,发红,局部有硬索状物,甚者可见赤脉隆起,如蚯蚓状。恶脉的治疗:恶脉治宜活血化瘀,疏通脉络,内服五香汤加味;
-
恶露不止
恶露不止出《肘后备急方》。即恶露不绝。详该条。
-
颠簸
颠簸推拿方法名。出《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第九》。先作腹部按摩,使病人适应操作,然后双手合抱或平行置于病人腹下,托起腹部,再予突然放松,反复进行,逐渐加大幅度。适用于全身情况尚好、血压、脉搏基本正常的早期肠扭转以及无腹膜刺激,无X线禁忌征象,或经初步手法治疗有明显好转的肠扭转患者。
-
大瘕泄
《研经言》:“今之痢,即《难经》五泄中之大瘕泄。”《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即寒湿而变为热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