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合胞体
消化合胞体digestivesyncytium有刺胞动物、有栉板动物和扁形动物,当食物进入消化管以后,就从管壁的细胞伸出不断摆动的阿米巴样的突起,这些突起相互连合在一起,形成合胞体网,把食物裹住。这样的合胞体分泌消化液,藉此将食物在细胞外消化吸收,所以被称为消化合胞体。
-
凸缘
凸缘是鲍沃(E.O.Bower)于1926年所创造的名词。蕨类乌毛蕨属(Blechnum)的被膜,是叶缘向里侧卷曲而产生的,可保护孢子囊群,外观上此叶缘相当于叶缘弯曲部新生出的突起,此突起称为凸缘。在高山的叶强烈卷曲的栂樱(Phyllodoceni-pponica)等中也可见到类似的现象。
-
颗粒状
颗粒状泛指基部直径不超过高度的一种突起。或指组织中具有石细胞群的植物药材折断时有砂砾样的小突起,如肉桂等。
-
波缘膜
动物细胞在运动时,特别是在前进方向的一侧,细胞表面不间断地出现突起,这些突起的顶端连接着培养基质,而细胞表面显现出波浪形的膜。在基质上培养的细胞可清楚地观察到。波缘膜也可认为是动物细胞的运动器,但它与单细胞的原生动物或精子中的波形膜是不同的。
-
下咽头
下咽头亦称侧舌突起、舌状体。是在昆虫的头部颚区的内壁中间膨出的大的膜质舌状突起。在其与头楯基部之间的口,和在下唇基部之间的腔内分别有唾液腺的开口。
-
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球形、上有突起、状似皇冠的一类病毒。160纳米,外有脂质包膜,膜上排列间隔较宽的突起,病毒基因组为连续线型单链RNA。人冠状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主要引起感冒,也可导致下呼吸道感染和胃肠炎。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最易感染幼禽。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可引起幼猪死亡。
-
前臂骨
前臂骨包括尺骨和桡骨。尺骨位于前臂内侧,上端大、下端小。上端有两个突起,较小的叫冠突,较大的叫鹰嘴。下端叫尺骨小头,小头伸出的突起叫尺骨茎突。上端叫桡骨小头,下端外侧向下的突起叫桡骨茎突。
-
突起学说
突起学说是F.O.Bower(1908)为说明叶的起源所提出的与顶枝学说相对立的一种学说。该学说认为叶是原始陆生植物茎表面的突起逐渐发展而来,从Psilo-phyton等茎表突起,到Asteroxylon突起那种维管束具有短的分枝为中间型,至Baragwanathia的叶时已经完成。
-
珍珠盘
①珍珠盘俗指银柴胡药材顶端众多银白色疣状突起的茎基及芽,密集排列呈盘状。②珍珠盘俗指鹿角基部边缘凹凸不平的盘状突起。
-
苦瓜楞
苦瓜楞是指三伏季节产的一种鹿茸(白鹿)表面形成的楞状突起,形同苦瓜果实的表面突起,称苦瓜楞。
-
云头
云头是指白术根茎顶端下陷的圆盘状茎基或芽痕,与下端稍粗部分表面的较大瘤状突起形成的云朵状,称云头。或因形同如意,又称如意头。
-
磨盘蹬
解角的基部带有的环状突起,状似石磨道口,称磨盘蹬。
-
节盘
节盘是指川芎药材顶端地上茎痕的凹窝,或少数l-2个地上茎突起的节所形成的凹陷,形似盘,呈节状,称节盘。
-
锋针法
锋针法眼科手术方法名称。系指用小锋针或三棱针刺刮瘀滞的方法。(参见劆法条)。见《银海精微》。古代对于蟹睛疼痛,突起睛高等症以此法刺破以减轻胀痛,本法现已不用。
-
挺胸口
挺胸口是指一种切面皮厚、内瓤很小、中央突起形似挺胸的柚子枳实。
-
细胞质多角体病毒群
细胞质多角体病毒群是昆虫病毒的一个群。病毒粒子为50—70毫微米的正二十面体,各顶端具有突起。感染粒子被多角体所包埋。核酸为双链RNA。此种病毒在占大部分消化道的中肠组织的细胞质中增殖,在细胞质中形成内部含有很多病毒粒子的多角体。
-
珍珠点
珍珠点俗指人参须根上具有的细小疣状突起,亦称“珍珠疙瘩”。尤以山人参多而明显,西洋参的须根上亦有此特征。
-
菠萝纹
菠萝纹是海龙体表具突起的花纹图案,类似菠萝表面的钉纹。
-
棕眼
(1)棕眼是多指果实类药材表面有突起成凹下的圆点(油室),如陈皮、积壳等柑桔类的外果皮。(2)野猪皮密布的黑色圆形细小颗粒状毛孔亦称棕眼(野猪皮为动物象皮之伪品)。
-
尾鳃
尾鳃是双翅目,特别是指蛾的幼虫尾部下端所具有的鳃状突起。无呼吸机能。还有豆娘(Agrion)的气管鳃也称尾鳃(caudalgill)。
-
蜈蚣足
蜈蚣足是指知母根茎下方的凹陷或突起的点状须根痕,略呈2行排列,似蜈蚣足。
-
鼓钉子
鼓钉子是指较老的鹿茸下筒部分生出的骨质突起,习称鼓钉子。
-
对耳屏沟
对耳屏沟是指在对耳屏突起的脊面凹陷中。
-
肘俞
肘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肘关节后面,鹰嘴突起与桡骨小头之间的凹陷处。主治肘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一般直刺0.3寸;可灸。
-
蛛网膜颗粒
脑蛛网膜在硬脑膜构成的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硬脑膜窦内,称蛛网膜颗粒(arachnoidgranulations)。脑脊液通过这些颗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
-
神珠自胀证
神珠自胀证证名。指目珠之胀痛突起之证。多因风邪湿热、气胜怫郁、瘀滞络阻等所致。临床宜辨证施治。
-
肉(月囷)(jiǒng窘)
肉(月囷)(jiǒng窘)人体部位名。指人体肌肉厚实突起处。《灵枢·本脏》:“脾应肉,肉(月囷)坚大者,胃厚;肉(月囷)么者,胃薄。”张景岳注:“(月囷),肉之聚处也。”
-
螺蛳
螺蛳推拿穴位名。又名螺蛳骨。位于腕部两侧骨突起处,即尺、桡骨茎突处。《小儿按摩经·手诀》:“猿猴摘果:以两手摄儿螺蛳上皮,摘之。消食可用。”
-
子房上位
花托扁平或突起,仅子房底部与花相连,花萼、花冠和雄蕊均着生于子房下方的花托上,这种子房在花托上的位置称为子房上位。
-
半细胞
半细胞对鼓藻类(Desmidiaceae)体细胞的一半而言。多数是由于二个半细胞之间缢缩变细而成,外观上十分清楚。在半细胞的表面分化出各种突起和花纹,这些都是种属的特征。
-
下耳背
下耳背为耳穴名。位于耳背,耳甲腔隆起的最突起处。主治腰背痛、皮肤病。一般用毫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上耳背
上耳背为耳穴名。位于耳背,耳甲艇后隆起的最突起处。主治腰背痛、皮肤病。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挫闪
挫闪为经外奇穴名。出《浙江医学》。位于前臂伸侧近端,鹰嘴突起与肱骨外上髁间之凹陷下1寸(一说3寸,名挫闪1)处。左右计2穴。主治扭伤、腰痛。一般直刺0.3~0.5寸。
-
蛛网膜粒
脑蛛网膜在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的两侧,形成许多颗粒状突起,突入窦内,称蛛网膜粒,脑脊液经此结构渗入窦内,回归静脉。
-
腰痛穴
腰痛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浙江医学》。即挫闪。挫闪为经外奇穴名。出《浙江医学》。位于前臂伸侧近端,鹰嘴突起与肱骨外上髁间之凹陷下1寸(一说3寸,名挫闪1)处。左右计2穴。主治扭伤、腰痛。一般直刺0.3~0.5寸。
-
指肚
指肚人体部位名。即手指掌面各指节间肌肉略突起的部分。
-
驴马疔
驴马疔病名。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二。其疔状如三角,疔顶有黑点,根角色赤而突起,身伴有寒热。因其与驴马相关,故当与炭疽病进行鉴别。
-
肩柱骨
肩柱骨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奇效良方》列作奇穴。位于肩胛骨肩峰突起之高点处。主治瘰疬、肩臂痛、手不能举、齿痛等。一般艾炷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
疮恶肉
疮恶肉证名。指疮疡周围异常增生之生肉芽组织。《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诸疮之痈疽,……久不瘥者,多生恶肉,四边突起。而好肉不生,此由毒热未尽,经络尚壅,血气不到故也。”参见胬肉条。
-
耳轮结节
耳轮结节为耳轮上方稍肥厚的结节状突起。又称达尔文结节。其上分布着肝阳穴。
-
腰髁
腰髁为人体部位名。指腰部两侧的突起之骨,相当于现代解剖学所称的髂后上棘。
-
旋螺尖起外障
旋螺尖起外障病名。出《秘传眼科龙木论》。系指黑睛中央高而绽起如螺蛳之形圆而尾尖的疾病。又名螺旋突起。详见该条。
-
雄丁
雄丁病名。十三丁之一。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症见其疔疱黑似灸疮,大如钱孔,形高突起,四畔泡浆色赤黄。证治参见疔疮条。
-
眼唇蛔虫征
眼唇蛔虫征病状名。指望诊巩膜可见蓝点,下唇部粘膜有散在、白色半透明的颗粒突起。这些征象,可作为蛔虫病诊断的参考。
-
锥形感受器
锥形感受器(sensillumbasiconicum)是昆虫体表的一种感受器。是表皮形成的圆锥形短突起。按其作用区分为味觉器、嗅觉器、触觉器,与毛状感受器有同样的机能,但构造不同。
-
时俞
时俞经外穴名。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在肘关节的后面,鹰嘴突起与桡骨小头间之凹陷处。主治肘关节疾患。直刺0.3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