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闭 2015年06月18日修订版

BY fengchuile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经闭为病症名。指女子年龄超过18周岁而仍无月经,或已有月经而复又停经3个月以上者。其中妊娠、哺乳、绝经期者为生理现象,不属病态。病态者多由久病、失血、肾气未充等,致阴血亏耗,无血以行;或寒凝、气滞、血瘀等,致胞脉闭阻而成。前者属血秸经闭,后者为血滞经闭。临床上,血枯者症见经量渐少,终至闭止,伴面色苍白,头晕眼花等阴血亏虚之症。血滞者症见月经闭阻、少腹胀痛、胸满胁痛或腹有癓瘕,或兼见寒凝、气滞、血瘀等症象。现代医学中因卵巢、内分泌障碍及神经、精神因素等因引起的经闭,可参考本条施治[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83.

出《妇人大全良方》卷一。亦名不月、月闭、不月水、月水不来、月经不通、血闭、月事不来、月事不通、月不通、月使不来、月水不通、月经不行、经水不通、经闭不利、经脉不行、经脉不通、经候不行、歇、歇经等。指女子超过十八周岁以上,仍不见月经来潮,或曾来过月经,但又连续闭止三个月以上者,除妊娠、哺乳期等生理性闭经外,均称之为经闭。亦包括女子暗闭经在内。多因血亏、肾虚、气滞、血滞、寒湿凝滞等原因所致。可参见有关各条。

现代医学称前者为原发性闭经,后者为继发性闭经。妊娠、哺乳和绝经期以后的停经属正常生理现象,不属经闭范畴。

经闭首先应与早期妊娠鉴别。

针灸治疗必须进行有关检查,以明确发病原因,采取相应配合治疗。

经闭的病因病机

多因禀赋不足,肾气未充或多产堕胎,耗伤精血;或饮食劳倦,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久病大病,耗损气血,或失血过多等均可导致血海空虚而产生经闭。

亦有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饮冷受寒,血为寒凝而致,使冲任阻滞不通,胞脉闭阻而致经闭。

现代医学认为,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等发生病变,即可导致经闭。其他如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或某些精神因素、寒冷、消耗性疾病、放射线等也能引起经闭。

经闭的辨证分型

血枯经闭

月经超龄未至或先见经期错后,经量逐渐减少,终至经闭。

肝肾不足:兼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质红,苔少,脉弦细。

气血虚弱:兼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神疲肢倦,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沉缓。

血滞经闭

气滞血瘀:经闭不行,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小腹胀痛拒按,舌质紫黯或边有瘀点,脉沉弦。

寒凝血滞:经闭,小腹冷痛,形寒肢冷,喜得温暖,苔白,脉沉迟。

经闭的治疗

针灸治疗:血枯经闭可取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膈俞、肝俞等穴为主。腰膝酸痛加命门、腰眼;潮热盗汗加膏盲俞、然谷;便溏加天枢、大肠俞;头晕心悸加百会、内关。血滞经闭可取中极、血海、地机、合谷、三阴交、行间、丰隆等穴。小腹胀满加气海;胸胁胀痛加支沟、阳陵泉;烦热胸闷加内关、照海。耳针:取子宫、屏间、皮质下、卵巢、肝、肾、脾、三焦等穴,每次酌选3~5穴,中等刺激,可埋针。皮肤针:叩刺督脉及膀胱经的腰骶段,或配合叩刺上述体针的选穴(根据类型选穴)。中度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83.

刺灸法

血枯经闭

治则 养血调经

处方 关元 脾俞 肾俞 足三里

方义 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补下焦真元而助精血化生;足三里为胃之合穴,配合脾之背俞穴脾俞,可调补脾胃以资生化之源而养血;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充则精血旺、故取肾俞以补肾。

随证配穴 潮热盗汗—太溪,心悸—内关,纳呆—中脘。

操作 毫针刺,补法,可施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血滞经闭

治则 舒肝理气,温经散寒,健脾化湿

处方 中极 太冲 三阴交 合谷

方义 中极为任脉经穴,能理冲任,疏调下焦;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肝、脾、肾三经而理冲任,通胞脉;太冲疏肝理气,活血通经;合谷行气以通经。

随证配穴 胸胁胀满—内关,小腹胀满—归来。

操作 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耳针法

选穴 内生殖器 内分泌 卵巢

方法 毫针刺,中等刺激,每次2~3穴,每日1次,每次留针15~20min,10次为一疗程。也可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皮肤针法

选穴 腰骶 督脉 膀胱经 足三阴经

方法 轻或中等刺激强度叩击,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