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跳疽 2016年06月03日修订版

BY fengchuile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科属

外科

疾病概述

环跳疽(carbuncle of Huantiao point[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为病名[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82.。为生于髋部环跳穴处,以漫肿疼痛,影响髋关节活动,全身症状严重,溃脓难收,并易致残为主要表现的无头疽[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见《外科理例》卷五。

疽毒发于髋部环跳穴者称为环跳疽,又名贴骨疽,缩脚疽。正当于现代医学的急生化脓性髋关节炎。中医文献中把生于膝部的叫疵疽,生于足踝部的叫足踝疽,生于肩部的叫肩中疽,生于肘部的叫肘疽,生于腕部的叫兑疽。病名虽不一,但均属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病因证治基本相类似,可以相参阅,此处从略。

诊断要点

1、初起恶寒发热,髋关节处筋骨隐痛,皮色不变,继则疼痛加剧,不能屈动,臀部外突,在脚略向外翻。

2、中期皮肤焮热,皮色微红,疼痛,漫肿上延腰胯,下及大腿,壮热持续,按之有波动感者,为内脓已成。化脓期在得病后1~3个月之间。

3、溃后出脓黄稠,若损骨则收口不易,愈后多成残废。

4、本病需与髂窝流注及髋关节流痰相鉴别。髂窝流注患肢不能伸直,大腿略向内翻,愈后不会造成残废。髋关节流痰初起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均不明显,化脓期约在得病后半年至1年,溃后脓液中夹有絮状物质。

辨证分析

1、本病病 因病理基本同附骨疽,也可由附近外伤染毒或由附骨疽直接蔓延而来。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儿童,男多于女,局部漫肿疼痛,影响关节屈伸活动,溃脓后难以收敛,易造成残废。

2、本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病邪之轻重及骨、关节受损的程度。早期阶段多无明显全身症状,髋部漫肿、微痛,触之不甚热,患侧屈曲不能伸直,是为邪阻局部,经络气血郁滞不通所致。随着病情发展,上述症状逐渐加重,髋部疼痛彻骨,不能活动,局部可出现红肿热及压痛,甚有应指感。如兼见高热,或寒热起伏,则为热盛肉腐,有化脓的可能。若治之失时,则有坏骨的可能,可出现患肢僵损、脱臼,每致残废。治疗以清热解毒,和营化湿为主。

辨证论治

湿热证

证见

发病较快,髋部红肿热及压痛,患肢屈不而伸,甚者因髋关节渗液而有应指感,兼见寒热起伏或高热难退。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和营解毒。

方药

1、主方:五神汤(邹岳《外科真诠》)加味处方:茯苓15克,金银花15克,牛膝12克,车前子9克(包煎),紫花地丁9克,苍术9克,黄柏9克,薏苡仁15克,赤芍9克,防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时而跳痛,内脓将成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高热不退者,加生石膏30克(打碎),水牛角30克(剉末先煎)。

2、中成药参照“附骨疽”湿热郁滞证中成药。

3、单方验方:血藤粉(唐泽银《广西中医药》1989.1)处方:血藤根、叶粉各20克,蜂蜡100克。将蜂蜡装入缸内,置火上熔化,掺入血藤粉,搅匀,离火,趁热未凝固时捏作厚1厘米与疮面大小形状相当的饼块,覆盖疮面上,每日1次。

阴寒证

证见

髋部漫肿,皮色不变或色白,局部微热,患肢屈曲而不能伸直,形寒怕冷,疼痛夜晚尤甚。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

温通散寒,和阳解凝。

方药

1、主方:阳和汤(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加减处方:熟地黄15克,鹿角胶10克(烊化),白芥子9克,麻黄9克,甘草6克,黄芪15克肉桂3克(焗服),当归9克,连翘9克,柴胡9克,白芷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小金丹,成人每次0.6克,重症1.2克,7岁以上小儿每次0.3克,7岁以下小儿每次0.15~0.2克,每日2次,打碎后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醉盖取汗。孕妇忌服。

3、单方验方参照湿热证单方验方。外治法参照“附骨疽”外治法。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参照“附骨疽”饮食疗法。

2、灸法溃后疮口紫暗者,可以隔附子饼灸之,饼干换置,每日1次,灸2~3饼。

3、预防调护在初起时即宜局部夹板固定或皮肤牵引,以减少疼痛并可防止畸形。

关于附骨疽

附骨疽(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为毒邪深袭,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参考资料]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又名附骨痈、多骨疽、朽骨疽。

附骨疽的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附骨痈,亦由体盛热而当风取凉,风冷入于肌肉,与热气相搏,伏结近骨成痈。其状无头,但肿痛而阔,其皮薄泽,谓之附骨痈也。”由邪气深入,结于骨而发[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63.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附骨疽者,由当风入骨解,风与热相搏,复遇冷湿,或秋夏露卧,为冷所折,风热伏结壅遏,附骨成疽。喜著大节解间,丈夫及产妇女人,喜著鼠xx髂头xx膝间,婴孩嫩儿,亦著髆肘背脊也。”

《外科精义》卷上:“夫附骨疽者,以其毒气深沉。附着于骨也。”

附骨疽的症状

初起病势急骤,全身不适、倦怠,继而寒战、高热、汗出而热不减,食少、苔黄腻、质红,脉滑数,甚则恶心呕吐,患处疼痛如锥,色红、肿胀、焮热、拒按,活动受限等[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63.。类似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63.

附骨疽的治疗

治法:初期脓未成者,以消为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选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等,局部外贴金黄散,或双柏散;若脓已成而未溃,应以托为主,宜托里透脓,方选托里消毒饮加减,局部切开排脓,或采用其他方法施治[参考资料]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63.

若寒热往来,则宜清热化湿,行瘀通络之剂,内服可选仙方活命饮加减,或合醒消丸;如脓将成或已成者,宜清热化湿,托毒和营之品,内服可选黄连解毒汤加味;若患者证见气血双虚之象,应予补血益气之法,方选八珍汤,或十全大补丸;若脓成者,则宜切开引流;若见疮内有死骨形成游离者,应即用手术钳去朽骨;若窦道形成,治宜手术扩创,剔除窦之硬壁,以药捻引流;若疮口红润,脓水将尽,则改敷生肌散以收口。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