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疮·脾虚湿困证

中医证名 黄水疮 中医学 中医皮肤科学 中医外科学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uáng shuǐ chuāng ·pí xū shī kùn zhèng

2 英文参考

impetigo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黄水疮·脾虚湿困证(impetigo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指脾虚湿困,蕴于肌肤,以脓疱稀疏,脓痂色灰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多有面黄,纳少,大便溏薄,舌质淡,舌苔薄微腻,脉濡细为常见症的黄水疮证候[1]

4 症状

黄水疮·脾虚湿困证患者脓疱稀疏,色淡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伴有食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

5 辨证分析

脾虚失运,湿热内生,熏蒸肌肤,故见脓疱稀疏,色淡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脾虚失运,则食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为脾虚湿蕴之象。

7 方药治疗

黄水疮·脾虚湿困证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食滞不化者,加槟榔、焦叁仙以化气行滞。

8 关于黄水疮

黄水疮(impetigo)为病名[2]。见《外科正宗》卷四。又名滴脓疮黄水黏疮[2]。是指以皮肤脓疱、结痂、破流黄水,浸淫成疮,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2]。为一种传染脓疱性疾病[2]。其特点是颜面、四肢暴露部位的脓疱、脓痴。多见于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可并发肾炎败血症,应与水痘脓窝疮相鉴别。暑湿热蕴证,治宜清暑利湿解毒,方用清暑汤加减;脾虚湿蕴证,治宜健脾渗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黄水疮相当于西医的脓疱疮[2]

详见黄水疮条。

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7.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治疗黄水疮·脾虚湿困证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黄水疮·脾虚湿困证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黄水疮·脾虚湿困证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黄水疮·脾虚湿困证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古籍中的黄水疮·脾虚湿困证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