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正传》

明 虞传

目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喉病

内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王注谓一阴厥阴,肝与胞络是也。一阳少阳,胆与三焦是也。四经皆有相火存焉。子和曰∶胆与三焦寻火,治肝和胞络都无异。东垣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盖元气一虚,则相火随起,而喉痹暴病作矣。夫喉之为会厌者,经谓之吸门是也。以其司呼吸,主升降,为人身紧关之门户也。若夫卒然肿痛,水浆不入,言语不通,死在须臾,诚可惊骇。其会厌之两傍肿者,俗谓之双乳蛾,易治;会厌之一边肿者,俗谓之单乳蛾,难治。古方通谓之喉痹,皆相火之所冲逆耳。经曰∶一水不能胜二火。又曰∶一水不能胜五火。甚言其真水之易亏,而相火之易动也。如大怒则火起于肝,房劳则火起于肾,饮食失节则火起于脾胃之类。是故知火者痰之本,痰者火之标,火性急速,故病发则暴悍。治之之法,必先大涌其痰,或以铍针刺其肿处,此急则治标之法也。用药者,必须以内经从治之法,而以桔梗甘草玄参升麻防风羌活荆芥人参白术茯苓之类,少加干姜附子等药为向导,徐徐频与,不可顿服,此为治之大法也。切不可骤服寒凉之药,非徒无益,而且促其死耳。俗人未谙此理,而峻用芩、连、栀、柏之类而正治之,又甚者杂进以大寒草药,频与顿服,但觉肿势稍退,语言略通,而医者病者皆谓获效而喜。殊不知上热未除,中寒复生,其毒气乘虚而入腹,渐而至于发喘不休,不可治矣,良可叹哉!外有天行一种,名曰大头病,俗呼捏颈瘟,其证甚为凶恶,染此者十死八、九,宜推运气治之,治法亦不甚相远也,东垣普济消毒饮子甚妙,实为百发百中之剂,学人再宜详究而扩充之,务活人于斯世也,幸甚。

脉法

寸脉浮洪而溢者,喉痹也。脉微而伏者死。

方法

丹溪曰∶喉痹多属痰,重者宜用吐法,或只以桐油灯油脚,用鹅翎探吐之。病轻者,新取园中李实根噙之,更研水于项上敷之。卢氏曰∶按本草∶蠡实根即马蔺草根也,能治喉痹,北方多有之。此又曰园中李实根,未知孰是。缠喉风,属痰热,亦宜吐之。

又方

远志去心为末,水调敷项上。

又方

灯心草烧灰,吹入喉中

一方

咽喉肿痛荆芥穗当归桔梗甘草(各等分)上细切,水煎放温,嗽而服之。有热加黄芩枳壳。宜刺少商出血,立愈。

又方

治喉干燥痛,用四物汤桔梗荆芥黄柏知母,立已。

又方

喉疮并痛者,多属虚火游行无制,用人参黄柏蜜炙)、荆芥虚火,用人参竹沥血虚,用四物汤竹沥

又方

用黄撩郎根(俗名倒摘刺),入好酒少许研汁,滴入喉中愈。

又方

灯笼草炒焦为末,酒调敷喉中。泻实热火,用黄连荆芥薄荷硝石为末,姜汁蜜调噙化。喉舌之疾,皆属火热,虽有数种之名,轻重之异,乃火之微甚故也。微而轻者,可以缓治;甚而急者,惟用砭针刺血,最为上策。(以上丹方法凡十一条)

通关饮

(东垣)治喉痹肿痛不能语言者,但可进药,无不愈者,此从治之法也。一方,有鼠粘子,无白术茯苓干姜附子,名利膈汤,治一切咽喉生疮肿痛。人参白术茯苓(各一钱)炙甘草(一钱五分)桔梗去芦,二钱)防风去芦,七分)荆芥(五分)薄荷(五分)干姜(炮,五分)或加附子(炮,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七分,徐徐与之。

又方

(东垣)治喉痹。用鸭嘴胆矾三分或五分,吹入喉中,吐痰愈。

普济消毒饮子

(东垣)治天行喉痛等证。(方见瘟疫门。)

桔梗汤

(东垣)治咽喉微觉肿痛,声破难语。当归马勃(各一钱)白僵蚕(炒)黄芩(各三分)麻黄(去节,五分)桔梗去芦甘草(炙,各一钱)桂枝(少许)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又治喉痹

新取青艾叶杵汁,灌入喉中即愈。

又方

蛇床子于有嘴瓶中烧,令病者以瓶嘴含口中,吸烟入喉内,立愈。

吹喉散

咽喉一切肿痛。胆矾(五钱,别用青鱼胆一个,以矾研细入胆内,阴干巴豆(七粒,去壳)朴硝(二钱五分,另研)铜青(一钱)轻粉(五分)青黛(些少,另研)上将胆矾巴豆肉于铜铫内飞过,去巴豆,合朴硝以下四味,再加麝香少许研匀,每用一字,吹入喉中,吐出痰血,立愈。

圣烟筒

喉痹蓖麻子取肉捶碎,纸卷作筒,烧烟吸之。(祖传方)治喉痹神效。马兰菊五爪龙草车前草(各一握,俗名虾蟆衣)上以三物杵汁,徐徐饮之。

又方

喉痹喉中热痛等证。用上好消梨杵汁,频频饮之。如患者能自嚼咽下,亦可。多食为良,大解热毒。惟金疮产妇及诸脱血证不可食,以其破血故也。其余一应痈疽发背等证,多食极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