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集》

清 心禅僧

目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补药不宜轻服论

内经四气调神为摄生之本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饮食有节。不可过也。过食即有偏胜之患。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落。多食辛则筋急爪枯。多食酸则肉胝KT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而人之所赖以生者谷也。万物之性。中正和平者。亦莫如谷。故人虽百年而不厌其常食也。上古治病之法。病去则调养以谷味。未尝病后而峻补之者。张仲景为立方之祖。观伤寒论及金匮二书。其方皆是治病补剂之方甚少。后贤惟张子和得之。病去则教人以糜粥调养。与内经之旨不相违悖。而补方之盛行者。则始于张景岳赵养葵。动辄参归地。而薜立斋宗之。后世徒震其名。以为信然。效之者误人无算。观其治案中。无不以补中益气逍遥散归脾汤三方。通治百病。其余采用之方甚少。即此便可知矣。盖风寒暑湿四时之气。其中于人也。则曰邪气。人在气交之中。其能免乎。而风则伤卫。寒则伤营。暑则伤气。湿则伤人皮肉筋骨。内伤于脾胃。是四气之伤人也。在表则恶寒发热。在里则四肢困倦。类乎内伤之虚象。即灯结煤而暗之义。前已详论之矣。若外邪正盛。或病初愈而邪未尽。误投补剂。必至邪与正为互。如油入面。莫能去之。致成终身之疾。可慨也。识者鉴及于此。是以有不服药为中医之说。宁使五谷调养。既可省费。亦无弊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