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脉治》

明 秦景明

目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哮病

哮病之症】短息倚肩,不能仰卧,伛偻伏坐,每发六七日,轻则三四日,或一月,或半月,起居失慎,则旧病复发,此哮病之症也。【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哮病之脉】多见沉弦,沉数痰火,沉涩湿痰,沉迟寒饮,沉结顽痰。【哮病之治】身发热者,外有感冒,先解表前胡苏子饮防风泻白散,佐以化痰之药。身无热,无外邪者,消痰理气为主,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小半夏汤伏痰留饮,结成窠臼,控涎丹滚痰丸,量情选用,然必气壮人乃可。

前胡苏子饮

前胡苏子枳壳半夏橘红桔梗甘草

伤风防风

伤热,加薄荷石膏伤寒,加麻黄身痛,加羌活口干燥,加葛根。嗽不止,加桑白皮

防风泻白散

防风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二陈汤

湿痰门。

三子养亲汤

食积痰门。

小半夏汤

支饮门。

控涎丹

甘遂大干白芥子

滚痰丸

悬饮门。哮症乃肺胃二经,痰火盘结,以其发作,则喉中有声,故知其病在肺。发作则不能饮食,故知其胃亦病。痰火伏结肺胃,外邪一束肌表,其病即发。发时如有表邪,用荆防泻白散,先散外邪。若痰涎壅盛,加枳桔半夏。病去之后,宜节齐化痰丸,加枳壳半夏,兼治肺胃。夫化痰丸,化肺痰,今兼二陈,则化胃痰。若大便硬者,加玄明粉,合指迷丸,兼化大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