疙瘩瘟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学 中医病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ē dá wēn

2 英文参考

nodular pestilenc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疙瘩瘟(nodular pestilence[1])为病名[2]瘟疫的一种[2]。是指以发块如瘤,遍身流走,旦发夕死等为常见症的瘟疫[2]

4 疙瘩瘟症状

以遍身红肿发块如瘤为特征[2]。《伤寒温疫条辨》卷一:“疙瘩温,遍身红肿发块如瘤者是也。”

症见遍身流走,病情危重[2]。《杂病源流犀烛·瘟疫源流》:“疙瘩瘟,发块如瘤,遍身流走,旦发夕死是也。”

5 疙瘩瘟的治疗

治疗急宜三棱针委中出血,外用玉枢丹,内服人中黄散增损双解散等方[2]

6 关于瘟疫

瘟疫(epidemic infectious disease[3]、pestilence[3])为病名[4]。又称疫,是指感受疫疠之气引起的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统称[4][4]。又名温疫[4]时行天行时疫疫疠、疫。

丹溪心法·瘟疫五》:“瘟疫,众人一般病者是,又谓之天行时疫。”

6.1 瘟疫的特点

瘟疫发病急剧,证情险恶,造成的一时一地大流行。《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称温疫:“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

6.2 辨证论治

6.2.1 暑热疫毒伏邪于胃

暑热疫毒,邪伏于胃或热灼营血者,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癍、神志昏迷舌绛苔焦等[4]。治宜清瘟解毒(见《疫疹一得》)[4],用清瘟败毒饮、白虎合犀角升麻汤等方。

6.2.2 疠气疫毒,伏于募原

疠气疫毒伏于募原者,初起憎寒壮热,旋即但热不寒头痛身疼,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数等[4]。治宜疏利透达(见《瘟疫论》)[4],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9.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04.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疙瘩瘟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疙瘩瘟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