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

中药材 活络通经 根及根茎类 理气药 醒脾开胃 理气止痛 中药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ān sōng

2 英文参考

nard[朗道汉英字典]

rhizoma nardostachyos[朗道汉英字典]

nardostachyos radixb seu rhizom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nardostachytis rhizom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pikenard[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adix et Rhizoma Nardostachyos(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nardostachys roo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甘松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1]。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或匙叶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的干燥根及根茎[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Radix et Rhizoma Nardostachyo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nardostachys roo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来源及产地

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或匙叶甘松N.jatamansi DC.的根及根茎[2]。主产四川、甘肃[2]

7 性味归经

甘、辛,温[2]。入脾、胃经[2]

8 功能主治

理气止痛醒脾开胃,活络通[2]

1.治精神忧郁胃脘胀满疼痛,食欲不振,头痛霍乱转筋[2]。煎服3~6g[2]

2.煎水含漱治牙痛;煎水洗治脚气浮肿[2]

9 化学成分

本品含马兜铃-1 (10)-烯-2-酮、马兜铃烯、马兜铃-9-烯-1α-醇、甘松酮(Nordostachone)、缬草酮(Valeranone)[2]

10 药理作用

挥发油对动物具镇静和一定的安定作用缬草酮有抗电惊厥心律不齐作用,并能降压、抗溃疡[2]。匙叶甘松醇提物对离体肠、子宫支气管平滑肌抑制作用[2]

11 甘松的药典标准

11.1 品名

甘松

Gansong

NARDOSTACHYOS RADIX ET RHIZOMA

11.2 来源

本品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杂质,晒干阴干

11.3 性状

本品略呈圆锥形,多弯曲,长5~18cm。根茎短小,上端有茎、叶残基,呈狭长的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外层黑棕色,内层棕色或黄色。根单一或数条交结、分枝或并列,直径0.3~lcm。表面棕褐色,皱缩,有细根和须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色。气特异,味苦而辛,有清凉感。

11.4 鉴别

(1)本品粉末暗棕色。石细脆类圆形或不规则多角形,偶见长条形,单个或成群,直径33~64μm,长可至200μm或更长,壁甚厚,无色,胞腔狭小。梯纹导管或网纹导管,直径7~40μm,小型梯纹导管成束,其旁有时可见细长的木纤维。木栓细胞多为不规则多角形,壁暗棕色,较薄,内含黄色至棕黄色挥发油。基生叶残基碎片较多,细胞呈长方形或长多角形,淡黄色至棕色,直径20~31μm,长50~90μm,壁呈念珠状增厚。另一种碎片细胞呈长条形,长可达200μm,壁有时呈念珠状增厚。

(2)取本品粉末0.5g,加石油醚(60~90℃)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于,残渣石油醚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松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溶液。再取甘松新酮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04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一乙酸乙酯(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喷以0.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斑点。

11.5 检查

11.5.1 水分

不得过12.0%(附录ⅨH 第二法)。

11.6 含量测定

挥发油测定法(附录X D)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2.0%(ml/g)。

11.7 甘松饮片

11.7.1 炮制

除去杂质和泥沙,洗净,切长段,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的长段。根呈圆柱形,表面棕褐色。质松脆。切面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色。气特异,味苦而辛。

11.7.2 检查

11.7.2.1 水分

药材,不得过10.0%。

11.7.3 含量测定

药材挥发油不得少于1.8%(ml/g)。

11.7.4 鉴别

药材

11.7.5 性味归经

辛、甘,温。归脾、胃经

11.7.6 功能与主治

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外用祛湿消肿。用于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外用治牙痛脚气肿毒。

11.7.7 用法与用量

3~6g。外用适量,泡汤漱口或煎汤洗脚或研末敷患处。

11.7.8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11.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2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20.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用到中药甘松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用到中药甘松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