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膜壳绦虫病

疾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uǎn mó ké tāo chóng bìng

2 英文参考

hymenolepiasis nana

3 概述

短膜壳绦虫病(hymenolepiasis nana)是由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短膜壳绦虫寄生人体肠道所致疾病。人及鼠类为感染源。本虫分布全球,我国多数地区均有发现,儿童感染率较高。感染轻者可无症状感染严重者可出现胃肠和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痛腹泻,以及头痛头晕烦躁失眠,甚至惊厥等。有的患者可出现皮肤瘙痒和荨麻疹等过敏症状贫血也较常见。治疗可服吡喹酮,还可采用槟榔煎剂、氯硝柳胺甲苯达唑等。

4 疾病名称

短膜壳绦虫病

5 英文名称

hymenolepiasis nana

8 ICD号

B71.0

9 流行病学

人及鼠类为感染源。本虫分布全球,我国多数地区均有发现,儿童感染率较高。

10 病因

微小膜壳绦虫成虫长25~40mm,宽1mm,头节有吸盘4个,顶突有单列头钩20~30个。颈细长,颈后有体节100~200节,少数多达1000节,每节片有圆形睾丸3个,卵巢分2叶,妊娠中子宫呈袋状,含虫卵80~200个。虫卵无色透明,椭圆或圆形,大小47~37μm,壳薄,壳与胚膜间充满无色液体。胚膜两端各有细丝4~8根伸出,胚膜内有六钩蚴(图1)。

微小膜壳绦虫成虫寄生宿主小肠上端,虫体末端妊娠节片常在脱落前崩破,虫卵散出,随粪便排出。虫卵被人或鼠吞食,在肠内孵化,六钩蚴逸出即钻入小肠绒毛发育成似囊尾蚴,回入肠腔吸附肠壁,约在感染后1个月成熟产卵。其虫卵亦能在肠内孵化,形成自身重感染。另外,蚤类及多种甲虫可成为中间宿主,甲虫吞食虫卵后孵出六钩蚴,入其血腔发育为似囊尾蚴,甲虫如被人或鼠类吞食,即可受染。

11 病机

微小膜壳绦虫成虫幼虫大量感染可引起小肠黏膜机械性与毒性刺激头节吸盘、小钩、体表的微毛对人肠黏膜有明显损伤;虫体分泌物也可产生毒性作用。在成虫附着的肠黏膜发生坏死溃疡细胞溶解以及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幼虫侵入也可以破坏黏膜绒毛,引起小肠吸收与运动功能障碍。本病反复自身感染为常见现象,故可造成严重感染。国内王胜淼等报告(1956)在人体感染的虫数可达l500条,最多一例为37482条。

微小膜壳绦虫感染,在宿主体内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反应。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特异性IgA,IgG,IgM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肠灌洗液特异性:IgA和IgE也有所增高。动物实验证明,血清特异性IgG和IgE抗体可被动转移保护性免疫力。此外,保护性免疫力与T细胞有关,T细胞被动转移也能影响免疫力。

12 短膜壳绦虫病的临床表现

感染轻者可无症状感染严重者可出现胃肠和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痛腹泻,以及头痛头晕烦躁失眠,甚至惊厥等。有的患者可出现皮肤瘙痒和荨麻疹等过敏症状贫血也较常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略增多。

13 短膜壳绦虫病的并发症

并发阑尾炎

14 实验室检查

粪便中查见虫卵或妊娠节片,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略增多。虫卵数稀少者可用氯化钠硝酸钠饱和液漂浮法浓集,取表面液体镜检。

15 诊断

粪便中查见虫卵或妊娠节片即可确诊。虫卵数稀少者可用氯化钠硝酸钠饱和液漂浮法浓集,取表面液体镜检。

16 鉴别诊断

短膜壳绦虫病应与其他绦虫病相鉴别。

17 短膜壳绦虫病的治疗

短膜壳绦虫病治疗可用吡喹酮,15~25mg/kg,顿服,疗效可达98.5%。还可采用槟榔煎剂、氯硝柳胺甲苯达唑等,须连续治疗3~5天。

18 预后

短膜壳绦虫病的预后良好。

19 短膜壳绦虫病的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灭鼠,做到食前便后洗手,食具消毒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