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概述
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多见于儿童。对听力的影响比较严重,以致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和学习。其特点为咽鼓管阻塞,引起鼓室积液。
鼓室积液由卡他性中耳炎(catarrhal otitis media)、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气压性中耳炎(barotitis media)、航空性中耳炎(aviation otitis)等疾病引起。鼓室积液的引流是治疗非化脓性中耳炎的重要措施之一,常用方法为鼓室插管术(insertion of grommet)。插管可经外耳道、鼓膜插内鼓室。
7 禁忌症
鼓室病变未波及乳突者。
8 麻醉和体位
成人一般用局麻。手术不合作者及儿童用全麻。全麻者切口亦注射加肾上腺素的1%普鲁卡因,以减少切口出血。局麻以神经阻滞麻醉为主,切口及其周围局部浸润麻醉。局麻:药物常用1%~2%利多卡因或2%普鲁卡因加1‰肾上腺素适量(1ml加1滴)。
1.于外耳道四壁骨与软骨交界处皮下注射,深达骨膜,慢慢浸润到鼓环,以皮肤发白为度,阻滞麻醉耳颞神经内外支及迷走神经耳支。
2.于耳廓附着部后方约1~1.5cm处相当于耳后切口上、中、下3点刺入,依次向上、下方皮下及骨膜下注药,再于乳突尖与耳垂后沟连线的中点以及乳突后缘分别皮下注药,阻滞麻醉耳大神经及枕小神经耳支,见本卷解剖部分。
9 手术步骤
1.单纯乳突凿开术,见“单纯乳突切开术”。可通过乳突术腔,开放上鼓室。
2.放置通气管,可经鼓膜放置,也可经外耳道放置通气管。手术结束时要在乳突术腔放置两根引流管,用于注入抗生素和可的松(图9.2.3.3-1)。
12 述评
主要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少见。
1.术后流脓不止 由于乳突气房内的病灶未彻底除尽,特别是外半规管及面神经骨管周围气房、窦脑膜角气房、鼓窦入口、上鼓室有残留病变组织,致使术后持续流脓。应再次手术,彻底清除病灶。
2.出血 术中损伤乙状窦壁或前移的乙状窦,可出现凶猛的静脉性大出血,应立即填入明胶海绵及碘仿纱条加压。若伤及乳突导静脉,出血亦多,可用骨蜡止血。术中骨面渗血,用钻石钻磨即止。切口及做肌骨膜瓣时出血,可用电凝或结扎止血。
3.脑脊液漏或脑膜炎 术中凿(磨)开乳突上界位置过高或颅中窝低垂,骨凿使用不当,致使硬脑膜损伤撕裂,出现脑脊液漏,应即时用细针线缝合硬脑膜,或以颞肌筋膜修补,滴以纤维蛋白粘合剂。在脑脊液漏的情况下,易并发脑膜炎,术后应采用通过血脑屏障的足量抗生素防治脑膜炎。
4.面神经麻痹 手术中立即发生面瘫,一种可能是局麻药浸润到面神经,出现短暂面瘫,可很快自行恢复,若为术中清除面神经周围气房时,暴露及损伤面神经干,应立即行面神经探查、减压术。术后数日出现面瘫,可能系面神经水肿,数日后可自行恢复。
5.传导性聋 由于术中操作不慎使砧骨脱位所致。可二期施行鼓室成形术重建听力。
6.感染 中耳炎:可于手术后数日出现,多因适应证选择不当或因消毒不严所致。
7.颈静脉球损伤 多因病人有颈静脉球畸形,切开不慎常致出血妨碍手术进行,应停止手术并行耳道填塞。术前应仔细检查。
8.耳道皮肤水肿堵住通气管时,用抗炎消肿药治疗,数日后通气管外侧端便可显露出来。
9.通气管阻塞 经耳道放置的通气管过长较易堵塞,要定期检查,若有阻塞,可用3%过氢化氢外耳道灌注,每次6滴,每日2次。若有堵塞,应在局麻下借助显微镜用细注射针或细钢丝探通,注意勿损伤鼓室黏膜。
10.通气管排出现象较少见,常因通气管周围慢性炎症所致。应迅速控制感染,不能重新放置通气管。偶有被误认为异物而强行拔除者。
11.感音性聋 非常罕见,发病机制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