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花叶病毒

病毒 生物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à dòu huā yè bìng dú

2 英文参考

Soybean mosaic virus

SMV

3 中文名称

大豆花叶病毒

4 英文名称

Soybean mosaic virus;SMV

5 分类类型

7 GeneBank编号

[AB100442]

8 大豆花叶病毒与菜用大豆花叶病

菜用大豆花叶病由大豆花叶病毒感染引发,是菜用大豆的主要病害。该病分布广泛,发生普遍,通常发病率5%~10%,严重时可达20%,严重影响菜用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8.1 病毒特征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马铃薯Y病毒科马铃薯Y病毒属的成员,病毒粒子线条形,大小650~700nm×15~18nm,汁液稀释限点1000倍,钝化温度55~60℃,体外存活期3-4天,血清实验和交叉保护实验表明,该病毒与普通豆类花叶病毒及豆类黄化花叶病毒很相近。

8.2 症状

常因品种、温度和染病早晚出现症状差异。苗期染病,低温时表现明脉,温度较高时出现皱缩、卷曲,以后萎黄坏死。成株染病,叶上出现浓淡相间的花叶症状,或表现皱缩下卷、畸形。幼嫩叶片受害严重,症状明显,有时可产生褐色坏死斑。病株豆荚缩短,茸毛较少,扁平,扭曲。重病株不结实,或结实后种子表面出现褐色斑纹。早染病植株,节间和叶柄缩短,植株明显矮化

8.3 发病规律

大豆花叶病毒主要在种子越冬种子带毒率高低与植株发病早晚和品种抗病性有关,通常开花前发病和感病品种所产的种子带毒率较高。在田间主要通过大豆蚜、桃蚜、蚕豆蚜、苜蓿蚜和瓜蚜传播生长期也可通过汁液接触传播气候条件对病害流行和症状表现影响很大。天气干旱,蚜虫数量多,活动频繁,病害发生严重甚至流行。气温18℃左右,植株皱缩最严重,30℃以上高温则症状隐蔽.

8.4 防治

(1)选用抗、耐病品种,如新六青、鄂豆5号,州豆30、矮脚早、吉林3号、铁丰18号等。

(2)实行无病留种,及时拔除田间病株,精选无褐斑豆粒作种。

(3)加强管理,适期施肥、浇水,尤其注意及时防蚜,减轻发病。

(4)必要时在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可喷洒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NS-83增抗剂100倍液,或抗病毒剂1号水剂200-300倍液。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