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痣 2009年01月22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别名

线状表皮痣 疣状痣 疣状线状痣

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科

疾病概述

表皮痣是表皮的一种增生性疾病,又名单侧痣、线状表皮痣或疣状表皮痣等。

诊断要点:

1、常为浅黄或棕褐色疣状丘疹。可呈线状、带状或斑片状等不同形态。无自觉症状。

2、皮损分布多种多样, 有二个特殊类型:(1)线状型  多见于四肢,常从肢体近端向远端发展, 皮损多为线状或带状,单侧分布。(2)泛发型  皮损可为各种形状,为双侧性或分布于全身。皮损也可出现在粘膜、女阴等部位。

3、本病常在初生时或幼儿期发病,少数也可在青春期发病,一般不自行消退。

4、皮损随年龄增大,生长缓慢,但一般于成年期停止生长。

5、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棘层肥厚,基底色素增加,无痣细胞。

6、鉴别诊断 本病临床上需与线状苔藓、线状扁平苔藓或线状银屑病区别。

治疗要点: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法。可以二氧化碳激光或液氮冷冻分次进行治疗。

疾病描述

本病于1863年由Von Baerensprung首先描述,称之为单侧痣,又名线状表皮痣、疣状痣、疣状线状痣等,同病异名达数十种之多。本病因表皮细胞发育过度引起表皮局限性发育异常所致。

症状体征

通常在初生时或幼儿期发病,但偶尔也有在10~20岁才出现。男女均可发生。

本病常表现为淡黄色至棕黑色疣状损害,其大小、形态及分布各不相同。开始为小的角化性丘疹,逐渐扩大,呈密集的角化过度性丘疹,灰白色或深黑色,触之粗糙坚硬,皱襞处损害常因浸渍而较软。病变可位于身体任何部位,如头部、躯干或四肢,一般无自觉症状,发展缓慢,至一定阶段时即静止不变。

根据其临床形态可分为叁型。局限型损害常排列为单侧连续或断续性束状、带状或斑片状。头部皮损常呈斑片状。四肢病损往往沿肢体分布,到达肢端,在躯干则横行排列,常只有一条,如线状,故称之为线状痣。如只位于身体一侧,也称为单侧痣。皮损也可为双侧性,呈多发或泛发性,甚至广泛分布于全身,呈涡纹状或弧线形条纹,其严重者称之为豪猪状鱼鳞病,此型属于泛发型或系统型。常并发其它先天性畸形如牙齿发育异常、多指症、屈指症、骨骼畸形和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癫痫、神经性耳聋与精神发育迟缓等,称为表皮痣综合征。炎症型常自觉瘙痒,见于下肢,单侧性,皮损发红,因搔抓表面常有脱屑和结痂。本病可侵犯粘膜,在口唇粘膜面见有乳头状隆起,舌、颊粘膜、软腭、牙龈、女阴及阴道也可发病。发生于这些部位的损害,往往易误诊为尖锐湿疣。少数患者可并发基底细胞瘤,或鳞状细胞癌。

疾病病因

本病因表皮细胞发育过度引起表皮局限性发育异常所致。

病理生理

表皮呈不同程度的增生,主要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嵴伸长,乳头瘤样增生,并可见颗粒层增厚及柱状角化不全,基底层黑素增多,但无痣细胞增生。若并发痣细胞痣,则见痣细胞。头、面部病变少数可伴发皮脂腺痣或乳头状汗管囊腺瘤等。炎症型尚有灶状角化不全及轻度棘层水肿,真皮内轻度慢性炎症细胞浸润。部分泛发型者,偶或局限性患者可显示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并常扩展至整个表皮。

诊断检查

因本病发病年龄很早,同时临床表现特殊,多为单侧性疣状隆起损害,故诊断不难。但需要与线状苔藓、线状扁平苔藓及线状银屑病等区别。本病持续存在,而线状苔藓可自行消退。同时病理上有疣状及乳头瘤样增生,故可与线状苔藓区别。线状排列的扁平苔藓与银屑病在病理上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可以与本病区别。

治疗方案

本病尚未有理想的疗法,小面积者可试用冷冻疗法或手术切除。

特别提示

线状表皮痣是因表皮细胞发育过度致表皮局限性发育异常所致。本病男性多见。通常在婴幼儿期发病,少数在10岁后发生。

相关出处

皮肤病学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