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蛉热 2009年01月20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别名:

三中热,phlebotomus fever,pappataci fever

疾病代码

ICD:A93.1

疾病分类

感染科

疾病概述

白蛉热(sandfly fever)是由白蛉热病毒引起的,经白蛉媒介传播的急性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头痛、肌痛、结膜充血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预后良好。在流行区多见于儿童。

疾病描述

白蛉热(sandfly fever)是由白蛉热病毒引起的,经白蛉媒介传播的急性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头痛、肌痛、结膜充血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预后良好。

症状体征

潜伏期3~6 天。骤起高热,24h 内即达高峰,2~4 天后下降,少数有双峰热。起病后伴头痛、肌痛、畏光及眼痛,结膜显著充血,颜面及上胸部可潮红。有时可伴腹泻或便秘。缓脉不常见。白细胞减少,脑脊液正常。

疾病病因

白蛉热病毒为虫媒病毒白蛉热群,至少有20 个血清型。可用乳鼠、地鼠分离病毒,亦可用Vero 细胞培养,产生细胞病变。

病理生理

病毒通过白蛉叮咬进入人体,经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到达网状内皮系统进行繁殖,达到一定数量后进入血液循环,造成病毒血症,引起全身病变。也可侵及中枢神经系统。

诊断检查

诊断:

1.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可作出初步诊断。

2.实验室诊断 依赖于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确诊。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减少,早期淋巴细胞减少,以后淋巴细胞分类增多达40%~60%。

其他辅助检查:X 线胸片未见异常。

鉴别诊断

应与流行性感冒及登革热鉴别。

治疗方案

无特效治疗,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

并发症

可并发脑炎或脑膜脑炎。

预后及预防

预后:本病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尚无死亡病例报道。

预防:主要预防措施在于使用杀虫剂消灭白蛉,以及改善居住条件。目前尚无疫苗。

流行病学

猴及鼠类等野生小哺乳动物为自然宿主,病人也携带病毒通过白蛉叮咬传播。白蛉虽寿命短(仅3 周)但可能经卵传代。人群普遍易感。在流行区多见于儿童。病后免疫力至少2 年或终生。本病分布于地中海地区,东亚、南亚、热带美洲林区。有季节性,与白蛉繁殖有关。易感成人介入时可造成本病流行。热带美洲本病流行与森林开发有关。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